遊蕩犬追車、咬人、攻擊野生動物等事件頻傳,為此,農業部擬整合可用空間進行流浪動物集中管理,由林業保育署盤點出土地,以維持地形地貌的方式,採低度收容,作為既有公立收容所的「衛星收容所」,當收容所超收、收容量飽和,可將部分犬隻移至此暫置,作為緩衝。
不過動保團體批評,毀林蓋收容所是倒行逆施舉措,呼籲政府應以「生態保育」為優先,建構系統性且有效的政策框架。
高雄永安老翁游泳遭犬隻攻擊致死憾事過沒多久,上月底,又發生梅花鹿遭數隻遊蕩犬圍攻,梅花鹿遭撕咬、哀鳴的畫面怵目驚心。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等民團、立委張雅琳昨開記者會指出,全台十四萬隻遊蕩犬,對野生動物、生態環境、甚至人類安全帶來威脅,呼籲農業部徹底檢討,從源頭強化犬貓管理。
張雅琳表示,根據交通部統計,每年約三千件交通事故與動物撞擊有關,犬群攻擊雞舍、造成家禽死亡也時有所聞。這些案例證明了遊蕩犬問題已從環境保育,擴大成公共安全議題。
穿山甲、石虎也深受其害。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孫敬閔表示,穿山甲遭受犬隻攻擊的案例逐年攀升,從二○一六年七件,到二○二○年以後每年平均接近五十件。
遊蕩犬問題日益嚴重,總統府日前主導召開寵物產業與動物福祉發展座談會,會中討論到,衛生局、環保局與動保處應聯合執行動物管理政策,由中央林保署統籌可用地盤整工作,整合可用空間進行流浪動物集中管理。
農業部動物保護司副司長陳中興證實,已請林保署盤點出一些土地,但必須交由地方政府現勘,評估可行性,預計月中將邀集地方政府開會討論。
不過,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理事長李宗宸表示,現行政策長期縱容「回放」與「餵食」,使犬貓在野外持續繁衍、形成族群,而許多郊區社區普遍面臨高齡化,基層里長既無執法權,也缺乏足夠人力、資源,無從承擔捕捉、管理犬貓的責任,呼籲政府應以「生態保育」為優先。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郭佳雯則說,創造更多的收容空間是方式之一,但也要收容空間能維持正常運作,目前收容所就是未落實安樂,沒有正常運作,才導致爆量。
至於不當餵食是否開罰?陳中興說,目前依「野生動物保育法」陸續在保護區公告禁止餵食,違者將開罰,但對於民眾在社區的餵食行為,動物保護法未規範,目前只規畫研議修法,但沒有定案。他也坦言,社會意見分歧,很難取得共識。
對於落實執行安樂,陳中興則說,其實中央已經訂了人道處理執行建議模式,但部分地方政府有自身考量,不願執行,中央也只能呼籲,目前沒修法強制執行的規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