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榮泰院長的內閣2.0已經組成,更動了16個團隊成員,包括經濟部長和國發會主委等部會首長;在國內外面臨艱巨挑戰下,讓民眾有了新的期待。雖然專家的評價見仁見智,但我們必須指出,如果無法利用「目標管理」來鞭策政府的各個層面,再多的願景或訴求,都可能只是畫餅充飢,無法落實施政理想。
新任經濟部長龔明鑫表示,未來施政將聚焦三大重點,包括強化國家經濟基礎建設、協助傳產與中小微企業,以及推動科技產業全球布局,強調中小微企業是台灣產業發展的根本,「經濟部永遠和產業站在一起」。
國發會主委葉俊顯瞄準四項重點:AI新十大建設、地方創生3.0、重大公共建設審議預警與退場機制、六大生活與產業區域四大政策。這些政策目標看起來時髦又穩健,不可能招來負評,問題是如何落實?要獲得何種成果?
若只是宣示美麗動人的目標,卻沒有明確可衡量的政策準則,那麼到期滿換屆之時,根本難以評價其表現之良莠–增加1分或增加100分都是增加,但在可增加100分的情況下,沒人會對增加1分的部會首長感到滿意。因此,部會首長想達成施政目標,應該在上任之初,清楚地對所轄的各個層面了解現狀(包括各種量化指標)、設定新的總體目標和年度目標,據以擬定年度工作內容和合理預算,甚至必須因此調整不同局處之預算和工作,否則等因奉此、因循故事,不太可能會有令人滿意的表現。
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MBO)是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於1954年提出的,透過主管與員工間的雙向溝通,共同設定具體、可衡量、期限明確的目標,並在執行過程中持續進行評估和回饋。政院若任令部會自行其是,只設定方向正確的目標,卻沒有明確的目標管理,那麼各部會就會在美麗的訴求之下,各自編列許多看似「高大上」,其實是績效有限、可有可無,但卻可滿足各方需求的方案;即使是適當的方案,卻可能因缺乏明確目標,到底是否算成功,也只能讓各方自由心證。經過一段時日,看似幹了很多事情,但卻如同我們經常對戰爭所描述的:「贏得許多戰役,但卻輸了戰爭」–距離理想的追求目標愈來愈遠,而且還不用負責。
若能進行嚴謹的目標管理,就必須對追求目標的「有效途徑」進行深刻的研究,規劃真正能夠達成目標的方案,並設定合宜和可行的指標,讓一些合宜的指標(KPI)可以達成理想的目標。例如,在全球都追求「包容性成長」之下,「所得分配」已較過去更加重要。若經濟部設定所得分配的「五等分家庭收入倍數」五年內由2024年的6.14倍改善到6.0倍,就可能必須和勞動部及教育部(甚至財政部)合作,共同研擬出「改善低收家庭收入方案」和各個年度指標,涵蓋了相關的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勞動生產力、就業品質提升、資本利得稅方案和相關指標,據以逐年檢討績效並修正方案內容和執行方法,動態地向目標逐步趨近。
台灣的中小微企業,一直是創造和維持就業的穩定力量。政府長年以來都說支持傳統企業,表面上也做了不少事,但看到的卻是傳統產業陸續外移或退場,部分產業產值都已經下降。事實上,若留存的傳產生產力提升,產值是可以繼續成長的;這顯示過去的目標設定和達成指標可能存在嚴重問題,導致政府看似努力,理想狀態卻愈來愈遠,也凸顯了正確的目標管理的確重要。
行政院願意傾聽民意、調整內閣,值得肯定,並給予祝福。但如果行政院在改組內閣之後,就放任各部會各行其是,沒有明確的總體目標和執行的績效和指標,並據以考核各部會表現的話,不管是內閣2.0或3.0,恐怕都難以寄予厚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