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拉長的過渡期
前陣子,朋友的貓在老家過世了。這幾年她在外地工作,沒能陪在貓身邊,儘管好幾次想接去同住,但一拖再拖,回過頭,滿是遺憾和愧疚。
這樣的故事在我的門診裡並不少見,許多人在學生時期養毛孩,隨著畢業、留學或工作,將毛孩暫時託付給父母照顧。原以為只是過渡期,沒想到一轉眼便是五年、十年,等到某天意識到時,毛孩已經變老,甚至和自己有些生疏。於是,「要不要接回來?」成了內心來回拉扯的難題。
遇到這樣的狀況,在問自己「要不要」之前,也許可以先思考「適不適合」。除了首要考慮父母的負擔外,毛孩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力、有無慢性病、現階段自己的人生變動性,皆會影響選擇的結果。
也許你會直覺地說:「可是我爸媽很疼牠啊,留給他們養不也算是有個伴?」
這樣的安排固然出發點是體貼的,但可別忘了,這份善意是建立在父母「沒得選擇」下的配合,且也必須省思,毛孩並非用來孝順父母的工具。多關心父母的生活,才能理解他們溫柔支持我們的背後,實則藏著不少疲憊,也才能看到父母的身體正在慢慢老化,那種「愛動物又怕被綁住、力不從心」的矛盾心情,需要被認真傾聽。
所以,就算現階段無法親自照顧毛孩,仍可以也應當分擔父母的煩惱,利用定期返家或視訊的關心,適時協助他們調整居家環境、減輕照護的壓力。作為動物行為獸醫師,我非常建議積極安排喘息資源,像是安親、住宿等選項,讓父母也能安心出遠門。這種遠端的守護,才能讓愛不變形。
展開一段新關係
讀到這,你可能會疑惑:「與其這樣,不如身為主人的我接來照顧,應該對大家是最好的吧?我的毛孩記得我,我在哪裡,哪裡就是家。」
沒錯,牠們的確可能會對從前相處過的照顧者,保有熟悉的記憶及相對高的容忍度。但是對牠們來說,所謂的「主人」,是長期與牠們建立深層關係的那個人,而不只是相遇起點的情感。所以,進一步把那份「關係」慢慢拆解來看,你會發現,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那團小毛球,早已在父母的懷裡度過大半生,成為彼此生活裡的一部分。
因此,重新照顧毛孩,不是把牠「接回」身邊這麼簡單,而是要省視並尊重父母的心情與付出的耐心,慢慢修復及承接一段「新關係」。
尤其對步入老年的毛孩,牠們面對的挑戰不僅是環境的變化,還有大腦中的情緒中樞開始退化,以及這邊痠那邊痛等表達不出來的問題,在在使得整個過程的壓力堪比人類移居國外。
如果已經下定決心接回照顧,我建議,先評估目前的生活型態,如短時間是否需要搬遷、生子、有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經濟穩定性等,再經由這樣的覺察,找出相對適合的接手時間點。
此外,在重新建立關係初期,不妨尋求動物行為相關資源,事前規畫友善環境,依據毛孩的日常習慣,協助牠們把過去的熟悉感慢慢找回。假如需要醫療照護,建議與父母一起操作幾次,並搭配美味獎勵,使新舊照顧者的交接過程變成一種安全正向的互動連結,在這種愉快的經驗下,牠們較能保持情緒穩定。
接軌難免需要時間,也許是幾周、幾個月,甚至更久。不用急著一夕間成為完美的照顧者,請留給自己與毛孩一些時間,只要願意靠近,就會有新的日常慢慢長出來。
最後,無論最終決定如何,在你蹲下來、願意從牠的角度去考量的那一刻,你就也正在學習,在變動的生活裡守護一份安穩的牽掛,也會明白,有一種愛,即使在遠方,也從未離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