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正苦思公司如何轉型
進入保險業之前,其實對這三個字相當陌生。說陌生或許誇張,應該說,是那種接到推銷電話會下意識忽略的距離感。曾在這個產業的親人或朋友,幾乎皆已退休,對我而言,保險始終是個模糊又遙遠的名詞。
過去,我曾在全球前四大的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擔任財務與稅務報表的審計工作,也在券商負責企業上市櫃的承銷業務,後來創辦媒體集團,專注內容出版,包括書籍與影音節目。那時的我,是個說故事的人,用各種形式記錄與傳遞他人的生命經歷。
然而,疫情猝然而來,各行各業的實體活動幾乎全數停擺。我開始規畫IP(Intellectual Property)授權,雖有備案,仍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當我正苦思公司如何轉型時,一位舊識——曾在出版活動中演出的歌手——打電話問我:「要不要買防疫險?確診就能理賠。」出於情誼,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她當初參與我舉辦的活動,如今在保險業努力,我自然也想挺她一把。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份主動購買的保單。沒想到,買完後她說:「我幫你做保單健診。」我一愣,心想我根本沒其他保單吧?結果竟然有,是家人幫我買的壽險與意外險。那一刻,我忽然有一種說不出的觸動。原來在自己不知道的時候,某個人已偷偷為我留下備忘錄。
「這些保險能做什麼?」
「自然或意外死亡會理賠,可以留愛給家人。」
「那有我自己用得到的嗎?」我想知道,除了這些為了家人預留的保障,是否也有能在遭遇突發狀況時,直接幫助到自己的內容?
「有,就是你目前缺的醫療險。」
她開始跟我解釋什麼是醫療險、住院日額與實支實付,還幫我規畫了一份理想的保障內容。但保費數字一出來,我本能地計算起划不划算。畢竟在金融圈待過,看到成本就會想對照回報。她只是平靜地說:「這是你真的需要的保障金額。」
就在猶豫之際,她問我:「你要不要乾脆入行?反正你都已經開始關心了,而且疫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
我笑了笑,說再考慮看看。
然後沒多久,親人住院,我變成全職陪病者。那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跟醫療系統接觸。引流管、住院通知單、床邊的聲音、夜晚無法真正入睡的感覺。
身心俱疲、被時間徹底綁住。
我拿著保單申請理賠,不到一周錢就進帳了。金額不算多,但那不是關鍵。重點是,這個過程沒有再加重我當時已經滿出來的壓力。
那一刻,我終於明白保險的價值:不是花錢買機率,是在意外突來的日子裡,有人讓你不必孤單承受。
於是,我踏進了這個行業。
這是一場一對一的相遇
每天早上八點半,我坐在會議桌前參加培訓,聽前輩分享他們的客戶故事。說真的,起初很不習慣,過去在出版業,我做的偏向B2C(Business to Consumer)的模式——我們策畫一本書、設計一個節目,會花很多時間研究受眾的喜好、市場的趨勢、行銷的策略。產品一旦推出,就像把種子撒到市場裡,等著它在某個時間、某個角落發芽。你可能永遠不會見到讀者,只能透過銷售數字或留言評價,想像他們的反應與情緒。
但保險不是這樣。這份工作不是面對「市場」,而是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直接看著他的眼睛,聽他講他的父母、孩子、身體、收入、夢想,甚至他的擔心與脆弱。這是一場一對一的相遇,傾聽一個人的故事,然後陪他走進未來的不確定。
我原本是說故事的人,現在學會了聽故事,而且當你真的走進別人的生命場景,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陪伴的工作。不是解決問題,是先理解問題;不是說服別人埋單,是陪他一起面對那些他平常也會害怕、不想去想的事情。
持續三個月後,我把出版社交給了信任的夥伴。沒有放棄那個身分,只是暫時把它放在一旁。
今年五月,我以全國業績冠軍的成績結訓,完成了這段入行旅程的第一章。那天,我沒有太多喜悅,倒是有一種很安靜的感覺——像是「嗯,我真的走進來了」。
保險不是改變命運,是讓命運來的時候,我們不至於摔得太重。我喜歡這份工作的原因,也不是因為它穩定、自由,是它讓我重新靠近人,靠近那些我們平常沒空說出口的關心。
過去的我,是個說故事的人;如今的我,是守護故事的人。
這不是一次職涯的轉彎,而是一場生命的迴旋。它讓我回到人的需要,也靠近了曾經忽略的自己。
作者簡介:
郭燈佳,曾任KPMG、PwC審計組長、兆豐證券資本市場業務本部襄理,具財務與資本市場實務經驗。離開金融業後,創辦「島座放送」媒體集團,長年耕耘內容策畫與出版發行,也持續以詩書寫人與世界的細微關係。現為保險專家,結合金融專業與風險管理,提供貼近人生節奏的財務規畫服務。
這個職業有祕密:保險業務員篇
小北/保單寫著我們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