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聯合報社論/只見公民、不聞選民,賴清德的選擇性心盲


健康飲食、肥胖、醫學新知…各種你想知道的醫學健康資訊、名醫提供的保健錦囊,都在【健康e世界】。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7/22 第601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搜尋頭號戰犯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只見公民、不聞選民,賴清德的選擇性心盲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AI發展 電力是關鍵瓶頸
民意論壇 罷免潰敗 加深美「疑賴論」
美中爭鋒 台灣避當「AI殖民地」
美元掛鉤穩定幣 新貨幣戰爭開打
人民用選票教民進黨5件事
水患當頭 綠還在找戰犯
大罷免大失敗 絕非偶然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美穩定幣法上路 台準備好了?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搜尋頭號戰犯
黑白集/聯合報

大罷免一事無成,各方開始搜捕戰犯。府院黨第一時間無人擔責,一致「感謝」公民團體,一副罷團「自作自受」之意。曹興誠嚥不下這口氣,怒籲志工撒手八二三罷免案,讓民進黨自己扛。昨天替死鬼才出現,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請辭,稱「扛下一切責任」。但惡搞國政一年,這責任他扛得了嗎?

政治上的虛偽定律正是如此:越該負責的人閃得越遠,然後隨便抓其他人代罪。大罷免的始作俑者,其實就是柯建銘、賴清德、卓榮泰三人,他們的參與最深,指揮權最大。現在,讓林右昌和罷團來扛,未免太會牽拖。

賴清德無法辭總統,但他可以向全民道歉的,卻不肯彎這個腰。老柯當初得意洋洋,自認大罷免是他畢生之大智慧大傑作;現在翻車了,卻不願出來「大負責」一下,辭去立委與總召,以平民怨。卓榮泰也一樣,賴政府已失去社會信任,若要重新開機,最佳捷徑就是改組內閣,將卓揆和幾位不勝任的首長換掉。卓榮泰若想助賴清德一臂之力,最好主動請辭,省得彼此難堪;但他對自己的仇恨值,似乎一無所悉。

綠營也有人認為,「普發萬元」才是大罷免掛零的禍首。此一想法,把民眾都設定為貪、懶、笨之輩,才會為區區萬元推翻大罷免。若真作此想,就請賴政府沒收這筆錢吧,或許能收到一點報復的快感!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只見公民、不聞選民,賴清德的選擇性心盲
社論/聯合報

大罷免大失敗後,賴總統發文稱大罷免「沒有勝負」,並向罷團的「公民力量」致謝。身為元首而不敢直視現實,莫過於此。罷團領導人曹興誠為此暴怒,指責民進黨只想當「側翼」,但民進黨翻轉國會的機會,「我們承擔不起」;他並呼籲罷團「放下八二三罷免案」,讓民進黨去努力。民進黨和其口中「偉大的公民力量」,轉眼之間,已來到分手時刻。

無論八二三的罷免案是否會受到曹興誠盛怒之影響,這場史上最大罷免案走到今天,已然「消風」。在執政黨與這些「公民團體」聯手推動期間,大罷免的聲勢滾滾、氣焰囂張,幾已到了望風披靡、指鹿為馬的地步。其聲量與人潮席捲處,青鳥們四下砲打可疑敵蹤,尋常民眾被迫噤聲,被罷藍委則誠惶誠恐不可終日。這樣的「公民運動」,值得歌頌嗎?

大罷免以「零席」作收,除反映民眾對大罷免手段不正當的憤怒,也顯示人們對這種「獵巫」氛圍的厭憎。賴清德把這些挺綠罷團封為「公民」,這是政治語言篡奪術,用權力渲染了他們所代表的公民力量。但當真正的「選民」現身投票,「民意」浮現成為具體的數字,大家這才驚覺:原來沉默的才是多數,喧囂的只是紙老虎。然而,台灣人已被這種「少數恐怖」的政治氣氛驚擾了一年。

在罷免案挫敗後,賴清德選擇向「公民力量」致謝,卻無意回應整體投票的「新民意」;這是賴總統的「心盲」,當然也是一種逃避。賴清德的盲目,只看自己想看見的東西,只聽自己想聽的話語,你可以說這是他個人的「偏執」。但身為總統,如此偏執偏聽,對真正的民意裝作視而不見,對實質的社會現象作選擇性的回應,對繁複的國政議題拒絕聽取同溫層以外的意見;極可能導致決策的視角侷限、國家資源的無謂浪費,乃至引發不可測的危機而無法收拾,這才是最可怕的事。

事實上,過去半年的各項不同民調,都顯示有過半民眾「不支持」大罷免。但賴清德不信邪,他呼喚黨內同志全力支持連署,甚至讓卓內閣發動部會首長介入大罷免的搜捕和巡講,自己也以「團結十講」躍上舞台。這時的賴清德是一個賭徒,他賭的是:民調中表態不支持大罷免的民眾,不會實際走進投票所投票。以民眾的意志為賭注的賴清德,最後迎來自己難堪的慘輸,也賠上了全民的信任。

言必稱「公民團體」,誓言「與公民同行」,最後卻落得大敗,癥結就在賴清德的盲目和投機。賴清德口中的「公民」,與真正的「選民」之不同,在於前者是他可以操控指揮的一群特定政治傾向群眾,而後者才是真正具有自主意志的國家公民。這次投票,是「獨立公民」勝出,將「側翼公民」打出原形。最諷刺的是,當曹興誠批評「民進黨只想當側翼」時,這場「尾巴搖狗」的遊戲,也同時原形畢露了!

長期觀察台灣政治的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說,大罷免的結果,代表民進黨自太陽花學運以來的「十年優勢」時代已經結束,綠營高舉的「抗中保台」路線遭到否定。從曹興誠帶頭與民進黨翻臉,而賴清德為首的府院黨皆支支吾吾說不出相稱的話來,可以說民進黨這些年不僅濫用了公民團體,剝削了眾多社運團體,也辜負了它們,如今已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

賴清德一再吹捧公民團體,卻無視於選民在去、今兩年投票展現的民意,這是他可怕的「心盲」。這位台獨金孫,如果無法走出其「抗中保台」迷思,他也不再值得民眾信賴了!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AI發展 電力是關鍵瓶頸
社論/經濟日報

全球掀起AI浪潮,台灣也正全力投入這場競賽。行政院甫公布的「AI十大建設」藍圖中,預計於2028年投入千億元資金、培育百萬AI人才、創造7兆元產值,宣示打造「科技島2.0」的雄心。但在這場看似光輝的AI轉型工程背後,有一道尚未被正視的系統性難題:能源,特別是電力,正日益成為台灣AI發展的阿基里斯腱。

生成式AI、深度學習模型與大規模語言模型的訓練與部署,不僅仰賴運算資源,更對電力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根據Deloitte 2025年報告指出,全球AI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將從2023年的4 GW,在2035年暴增至123 GW,是目前的30倍。這樣的成長曲線遠遠超出傳統電力預測模型的負荷能力,也讓AI成為近代人類科技史上首個迫使國家電網升級的技術應用。

美國深知此一趨勢,在其公布的「AI Action Plan」中,特別將AI基礎建設列為三大戰略支柱之一,明確指出美國將擴增電力產能,而電網的現代化、擴容與分散式設計,必須與AI基礎設施同步前進。為此,美國提出簡化電力設施建設的許可流程、投資電網擴容、鼓勵再生能源與儲能整合、建置高安全資料中心等一系列措施,以確保AI發展不致因電力瓶頸而受挫。

反觀台灣,我們雖也喊出AI產業願景,卻對支撐其運作的能源著墨甚少。2023年,台灣再生能源占比僅9.9%,而燃氣占比高達43.4%,能源結構高度仰賴進口天然氣與燃煤,與2050淨零轉型的政策目標背道而馳。核電退場、綠能未成氣候、燃氣倚賴進口,導致能源政策陷入「減法多、加法少」的失衡狀態。這不僅是環保議題,更是國家安全與產業競爭力的警訊。

當前台灣正面臨能源轉型與經濟轉型的雙重壓力,核能退場導致基載電力大幅下降,而燃煤受到環保政策限制,再生能源則受限於地形與氣候不穩。台灣正處於能源結構最脆弱的「灰色交接帶」,舊體系退得快,新體系來得慢。在這樣的背景下,再加上AI資料中心、半導體廠如雨後春筍般成長,未來的電力需求勢必節節上升,而供應端卻難以跟上腳步,形成結構性缺口。

這不是空泛的警告,而是具體數據所揭示的風險。台灣2024年全國用電量達2,833億度,工業用電占比達57.3%,遠超住宅與服務業總和。單一企業台積電的用電需求預估將在2030年前就占全國總電量15%,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力巨獸」。若以目前的成長曲線推估,再加上AI產業的資料中心與邊緣運算節點遍地開花,2035年前台灣電力需求恐將翻倍,但發電與配電系統是否具備這樣的韌性,令人憂心。

雖然政府並非毫無作為,台電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與儲能設施的建設,也試圖發展分散式電網來分攤壓力。然而這些努力與AI產業發展之速度與規模,仍存在巨大落差。特別是AI資料中心的布局計畫,往往由企業主導,與地方政府或能源主管機關缺乏協調,導致區域性電網壓力急速上升,甚至發生搶電事件。

在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國際上電力與AI整合的新方向。例如Google與Amazon在歐美資料中心全面導入綠電採購契約,確保100%再生能源來源供應AI運作。NVIDIA與美國能源部合作建置低碳高效能運算設施,甚至連沙烏地阿拉伯也將AI作為推動太陽能與儲能商轉的關鍵動能。這些例子無不強調一件事,AI與能源的未來,必須並肩規劃,不可分離。

因此台灣未來的AI政策若要實踐,不僅需要「人才、晶片、應用」三軸推動,更須補上「能源」這第四根支柱。這不只是工程問題,更是政策與治理的挑戰。AI帶來了知識社會的無限想像,但電力才是將夢想照亮的光源。若我們不在此刻直視問題,將來恐只能在黑暗中尋找答案。在AI加速演化的時代,電力不再只是民生基礎,而是國家競爭力的最後防線。

   
民意論壇
罷免潰敗 加深美「疑賴論」
吳林鍇/國際戰略研究所成員(馬來/聯合報

大罷免大失敗後,切割罷團、尋找戰犯、內閣改組、逼宮賴清德,一時間綠營內鬥傳聞可謂不絕如縷,甚囂塵上。外媒對此也多有報導,並稱大罷免為台灣政壇重要的「期中考」。如此引得國際社會關注,不僅代表本次罷免史無前例意義深遠,更凸顯其結果成敗已然關聯於台灣外部環境,尤其是對美關係的發展與挑戰。昨天傳出賴總統原規畫八月初過境美國訪問巴拉圭等三友邦恐生變,不無可能是某種先兆。

不言可喻,民進黨發動大罷免的本質是不甘於從曾經全面執政的輝煌中走出,直面如今被在野黨制衡的事實。所以一年多來,賴清德接連拋出「賴十七條」、「敵對說」、「團結十講」,並將「非我族類」稱為「雜質」,其目的就是通過升溫兩岸局勢,藉由「抗中保台」神主牌改變「雙少數」執政困境,以達成民進黨的一己私利。

但這一做法顯然為美國所警惕。畢竟,長期以來,維持美中關係是台美與兩岸上位邏輯的基礎架構。這意味著台美關係的發展不能影響美中關係,而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則需由美國掌握,用以適時調節美中之間的衝突。尤其是在川普時代,這一框架更為關鍵,正如大西洋理事會研究員宋文笛所說,「如今正處美中關係的戰略調整期,美國更希望看到的是兩岸關係一動不如一靜,所以賴清德不適合在兩岸問題上過多著墨,低調處理更符合華盛頓的期待」。

因此,賴的種種行為在美國眼中自然出格不少。其孤注一擲的「抗中保台」不僅喪失了與北京對話與緩和的空間,更是在與白宮爭奪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去年七月,華府知名學者葛來儀就在期刊「外交事務」上發文認為,兩岸關係的緊張與對立已達到了危機邊緣,這大概是美國「疑賴論」的開端。

至於大罷免,則是讓「抗中保台」走向高潮的關鍵。如果罷免成功,代表主流民意依舊認可這一神主牌,反之則說明該論述逐漸喪失市場。為此,美國雖惱怒綠營的「不聽話」,但也密切注視這一「期中考」來觀察民進黨是否依舊有力量左右台灣政局。

換言之,如果大罷免順利,美國必然會調整對台策略,選擇性忽視綠營的部分越界行為,並藉由賴之手推動符合自身利益的政治議程。但現實是在野力量的完勝,促使美國將不得不重新審視綠營一年多來的得失。

站在政黨的角度來看,「疑賴論」持續發酵,以至於蔡英文經營的綠營與華府間的政治遺產或損失殆盡;同時,藍白勢力繼續主導立院,迫使白宮不得不將目光從民進黨身上移出改投至國眾兩黨,畢竟川普一直希望台灣能提高自身的安全支出。

此外,站在台美關係角度來看,賴清德在黨內可能被逼宮,黨外無力對抗在野的情況下,只能加強對美依賴;川普很可能見縫插針,要求民進黨付出更多台灣利益來換取支持,這難免會讓關稅、台積電等問題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

內部節節潰敗,外部又暗流湧動,賴清德如何應對罷免失敗的後遺症,要打上一個大問號。

   
美中爭鋒 台灣避當「AI殖民地」
徐作聖/陽明交大退休教授、科管作/聯合報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 2025)於上海舉行,全球AI產業雖「百花齊放」,但中美雙雄爭霸的格局依然穩固。大陸以舉國體制+場景落地見長,美國以技術原創+資本擴張主導。然而,在算力、資料、資本等要素仍高度集中的當下,中美雙極格局短期內難以撼動,技術可以開源、但生態難以複製,場景可以落地、但規則決定歸屬;更重要的是,台灣的定位又在哪裡?

另外,在WAIC 2025中,企業倫理及治理哲學等議題也逐漸受到重視,美國聚焦AGI安全風險,大陸宣導「智慧向善」與普惠發展,WAIC 2025設立AI三問(數學、科學、模型)探索倫理與創新平衡。這種治理哲學的分化可能重塑全球科技規則體系。本次大會以「同球共濟」為主題,既是對全球協作的呼籲,也暗含對多極平衡的訴求。

事實上,中美全球霸權之爭,來自於AI雙極格局的韌性源於「系統性差異」,其本質是「技術霸權」與「應用主權」的範式競爭:美國憑藉基礎創新與聯盟體系守衛技術制高點,OpenAI、Google、Amazon、Meta、MS等領先企業技術分層競爭各占不同市場灘頭;大陸依託場景縱深與舉國體制實現快速追趕,深度求索、夸克、阿里通義、百度文心等智慧獨角獸也快速湧現,各具技術聚焦與策略性市場定位。

AI產業的優勢源自於技術路徑、產業生態、國家戰略、硬體基礎與應用場景的多維度結構性差異,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前瞻領導力及策略定位聚焦的操作。台灣獨尊AI十年,但技術競爭力與市場定位仍撲朔迷離,有人認為發展軟體實力是關鍵,也有人提出生態系統構建策略,但多年來除了高喊「仁來瘋」(輝達黃仁勳)的口號外,成果卻乏善可陳。

台灣具有新興電子產業的規模及產業群聚優勢,有強大的半導體製程能量及伺服器、周邊的AI支援產業的支援,但總體的發展方向十分發散而缺乏策略聚焦。政府除大力宣傳南北兩大「新矽谷」及主權AI的方向外,也為了有台灣出身的黃仁勳加持而沾沾自喜。疏於投入AI生態系統的建設,包括技術研發鏈、人才鏈、金融投資鏈、產業生態鏈等鏈條的整合;業界也缺乏高瞻遠矚、逐鹿全球的宏觀野心,沉醉在成本優勢及小確幸心態,台灣碎片化的AI產業發展仍難以發揮應有的系統優勢。

AI爭霸本質是國家意志、市場規模、創新生態三位一體的綜合競爭,策略性建構多功能、跨領域智慧協作平台,才是台灣AI產業的未來方向。依託在「橫向融合」及客製化市場聚焦之上,以客製化策略完成多元化產業發展之勢,而協作整合的對象包括生產性服務業、智能代理人、智能增強、人機協作、物理回饋模型優化、mRNA協作機制等。

適逢大智慧科技大爆發的年代,未雨綢繆規畫智慧產業鏈及生態系統重生刻不容緩。講求適才適用、審時度勢的領導力扮演關鍵角色,善用智慧科技資源及客製化策略,洞燭機先前瞻及組合能力,以「策略先行」為導向,發展硬體及服務業並重的產業結構,才是真正的王道,更是避免台灣成為「AI殖民地」的最佳解方。

   
美元掛鉤穩定幣 新貨幣戰爭開打
白文章/退休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繼美國參議院於六月十七日以壓倒性優勢通過了「GENIUS法案」,日前美國眾議院中共和黨、民主黨兩黨也有志一同,以三○八票對一二二票,通過有關加密貨幣監管的立法草案。這個與穩定幣監管相關的GENIUS法案立即送交白宮,美國總統川普火速簽署生效,建構了第一個與美元掛勾的加密貨幣。

這項規模預估超過廿兆美元、攸關全世界未來十年金融市場重大的巨變,台灣社會在軍事演習和罷免選戰的聲浪中,幾乎被淹沒殆盡。

類似大多數人比較熟悉的比特幣,穩定幣也是資訊科技中,應用區塊鏈技術建立的一種虛擬貨幣。由於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難以篡改的特性,因此自二○○八年有關比特幣的論文被發表之後,區塊鏈技術廣泛地應用在加密貨幣、資產管理、管理認證等許多的領域。

這次美國通過的穩定幣監管架構,明定必須以美元現金或美國國債作為擔保資產的儲備要求,並且規定需獲得美國聯邦或州政府核准才具備發行資格,發行機構每月必須公開資產組合與兌換機制,因此穩定幣與比特幣去中心化、價格波動大的情況不同。

以個人來說,過去我們去日本旅遊要兌換日幣、去歐洲出差要兌換歐元,或者是使用VISA、Master等國際通行的信用卡消費,再透過SWIFT國際銀行系統轉帳。有了國際通行的穩定幣,未來我們只要兌換穩定幣,手中持有一定的穩定幣數量,就可以前往世界各地,兌換的手續費更低、速度又比傳統銀行轉帳更快。

但是GENIUS法案裡規定了穩定幣發行商必須與美元掛鉤,以一比一的比率持有美元現金或美國國債作為儲備的擔保。這等於是宣告一九四四年布列敦森林會議,確立以黃金兌換美元的美元國際準備貨幣地位,和一九七一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放棄黃金本位、讓美國可以大量印鈔票的二次金融巨變之後,再一次的貨幣戰爭已悄然開打。而且這一次市場規模更大、影響更廣,是新型態數位貨幣霸主爭奪戰!

國際上許多國家為了爭奪數位貨幣霸主,早已經摩拳擦掌、各顯神通。今年上半年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在德國柏林的演講已經暗示發展數位歐元、加強跨境支付系統,企圖藉由歐元的國際地位,讓歐元取代美元。而人民幣由於受制度的限制,短期內尚難以和美元抗衡,但已一步步建立自己的架構,並擴展自己的貨幣體系,準備創建與國家主權脫鉤的國際流通貨幣。

台灣持有大量外匯,又買大量美國國債,國際金融體系有任何風吹草動,台灣都會受到影響。在面對不久的未來這項巨變,我們準備好了嗎?

   
人民用選票教民進黨5件事
林公正/資深媒體工作者(高雄市)/聯合報

民進黨與罷團聯手發動大罷免,結果卻是大慘敗,親自登上大罷免舞台的總統賴清德說,「這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顯示賴清德沒有承擔失敗責任之意,也未因一年多的內耗、空轉而有絲毫歉疚。個人認為,這次大罷免,是台灣民主的勝利,也是台灣人民的大勝利,因為台灣人民厭倦了無謂的仇恨鬥爭,用神聖的選票向傲慢的執政者說「不」,並至少教了民進黨五件事:

其一、民主必須願賭服輸。民主國家的公職人員當選與否、當選席次多寡,既然都是人民的決定,政治人物與政黨都必須接受與尊重,以等待下次選舉結果;但一年多來,在立法院居於少數的民進黨,無疑是願賭不服輸,所以意圖利用大罷免「冰的」(翻桌),這種缺乏運動精神的「賴皮」行為,多數台灣人不能接受。

其二、民主必須制衡。民主國家的反對黨,主要職責即是監督與制衡,不能監督或制衡執政者的反對黨,是有愧職守、全然失職的反對黨;相對地,無法接受在野監督與制衡的執政者,則形同專斷極權的獨裁者,不配做為民主國家的領導者。

賴清德就任總統一年多,其用人、處理朝野及兩岸關係,都予人剛愎自用的印象,多數人民深感他不願接受制衡,所以藉由這次大罷免,教育賴先生作為總統必須具備基本的民主素養。

其三、民主必須協商。民主政治本來就是朝野協商的政治,尤其是朝小野大時,主政者更需透過朝野對話,達成一定共識,以解決朝野對國政或法案的歧見,如此,國會議事才能和諧、圓滿;何況,在立法院本來就有朝野協商機制。但賴總統上任後,不但朝野領袖不曾會談,立法院朝野幾乎也不時上演表決大戰,民進黨則動輒提出覆議甚至釋憲,徒增朝野惡鬥與對立。

其四、民主就是以民生為主。民主國家以國計民生為重,但賴清德的施政似乎與此相悖,罷免投票前立法院通過普發一萬現金的特別預算,賴政府至今仍懸而不決,閣揆卓榮泰還說「債留子孫,天人交戰」,完全無視民生需求。丹娜絲颱風強襲,重創台南,七股、將軍、北門等沿海一帶刮起十六級強陣風,許多房屋鐵皮遭吹掀、電線桿整排全倒,災民叫苦連天,政府救災慢半拍,面對高齡災民,賴清德一句「不能什麼都靠國軍」,令人頗感冷血,也助長反罷免的動力。

其五、民主不是抗中跪美。賴清德對藍白聯盟不妥協,對對岸也抱持對抗態度,甚至視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升高兩岸緊張情勢;但是對美國,卻是極盡巴結之能事,國人對於賴「逢中必反、逢美必軟」的雙標,可謂反感至極,大罷免自然不可能過關。

平心而論,雙少數執政的賴清德,雖然未必要如蔡英文聲稱的謙卑、謙卑、再謙卑,但至少不可強硬、強硬、再強硬,如果賴能從大罷免大潰敗體察了民意所向,國家才可能如他嘴上再三強調的團結,台灣也才有機會向上提升。否則,八月廿三日第二波罷免,民進黨必然繼續「摃龜」,未來各項選舉恐怕也都會「踢鐵板」,甚至丟失執政權。

   
水患當頭 綠還在找戰犯
羅元泓/自由撰稿者(新北市)/聯合報

丹娜絲颱風對雲嘉南地區所造成的屋頂塌陷損害災情、第四台斷訊,以及電信通訊網路不通都還沒復原,竹節草颱風又敗部復活,造成台南和嘉義大淹水,災民的哀鳴令人垂憐,過去前瞻建設所花費的幾千億治水預算,已隨著滾滾洪流宣告付諸東流水。政府做為百姓賴以寄託的後盾功能,卻彷彿失靈,還沉陷在七二六首波大罷免被民意完封的震撼,以及與罷團大咖曹興誠的內訌,以致應變退化。

賴清德總統的固執政治性格,在於過度懷念過去民進黨府院和國會多數執政喊水會結凍的榮景,偏偏他執政時在立法院卻被藍白在野多數席次制約,使其一直不認輸。剛開始與罷團的態度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曖昧,到後來就不演了,直接與曹興誠掛勾,抹紅手段盡出,讓台灣社會處於在內部中找敵人的撕裂處境。待民意展現後又孤注一擲,企圖把責任甩鍋給罷團,自己彷彿置身於事外。難怪曹興誠翻臉說,八二三第二波罷免投票就交由民進黨去主導。

美國對台關稅公布在即,川普善變的風格,還不知道會對台灣各產業,以及廣大勞工生計造成多少程度的衝擊,民心惶惶之際,再加上颱風所造成的水患危害,使得國土保護、百姓生活以及電信防洪等底層建設出現大漏網,執政團隊卻把重心放在罷免失利的究責推諉,從民意反撲的風暴中找待罪羔羊,為賴清德壯膽,完全與真實民心民情背離。兩岸論述的焦土化,拉罷團當馬前卒的側翼力量,事後又當個局外人,綠色政治力量的分裂衝突,以及南部深綠板塊選民對救災不力的怨聲載道,都會讓賴清德的領導權威日漸流失。

眼前,賴總統唯一能做的就是謙卑謙卑再謙卑,施政重心改以安定民生為主軸,並對第二波罷免停止政治熱度的推陳,進而與藍白兩黨主席展開政黨領袖高峰會,就國家大政請益和協商,同時要還給南部民眾一個安全的家園,持續的整治水情,才能挽回流失的民心。否則,若繼續纏繞在罷免和操弄意識形態、民進黨的派系惡鬥,和開闢太多戰場的黨內外困局衝突加劇,必然會讓賴清德疲於應付,處理國政治絲益棼。

   
大罷免大失敗 絕非偶然
鄧豐洲/文史作家、傳統詩人(台南/聯合報
第一波大罷免終於落幕,名單中的廿五人皆安全挺過,民進黨選前一再聲稱大罷免由罷團發起,最後卻由黨主席下軍令,毫不避諱都是民進黨在操縱,亦埋下大罷免必敗的種子。

經過第一波大罷免,顯示台灣選民的智慧更提高、台灣民主更成熟。大部分的公民有自己的判斷力,不會被牽著鼻子走。更證明經由選舉產生的立法委員是真材實料,再次通過艱難的考驗,亦算可喜可賀之事。筆者更期望,民進黨能放棄一黨獨大的野心,莫妄以公權力傷害民主,應由民主制度決定台灣的政治生態;人民更期盼執政黨多關心民生、少操弄政治。

茲以三首詩歸納大罷免的因果關係:

選輸立委罷藍委,操縱罷團恨鬥爭。司法不公機器動,久生民怨罷難成。

師出無名成鬧劇,濫行罷免觸民心。違遵中立引瞋目,政失同心對立深。

漠視民生握稅收,能源政策現群憂。激增藍白新團結,天氣助民熱烈投。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美穩定幣法上路 台準備好了?
方元沂/聯合報

近期美國國會以六十八比卅的壓倒性票數通過「GENIUS法案」,正式為穩定幣建立聯邦監理架構,結束數位資產長期處於法律灰色地帶的局面。雖然該法案因川普個人涉入加密產業而曾面臨爭議,但兩黨最終達成共識,反映出美國已將穩定幣視為重塑金融體系的重要一環。此舉不僅重塑監管版圖,也預示全球數位貨幣秩序即將重整。

GENIUS法案的核心在於設立「合格穩定幣發行人制度」,要求所有穩定幣發行商取得聯邦或州級許可,並持有與發行額等值的準備資產,例如美國國債、現金或央行儲備。法案設有規模門檻並採取「雙軌許可制」,讓大型金融機構與新創公司得以循不同途徑進入市場,促進產業多元發展。這套制度不僅提升穩定幣的價值穩定性與兌現能力,也有助於區隔詐騙與不合規業者,強化市場信任基礎。

從消費者保護與金融穩定的角度觀察,GENIUS法案亦明訂所有發行人須比照「銀行保密法」下的金融機構,全面履行KYC(認識你的客戶)、AML(反洗錢)及國際制裁遵循等義務。發行人也應具備凍結可疑資產的技術能力,以配合法規與執法需求。更重要的是,該法案明文禁止對持幣人支付利息與任何形式的收益,目的在於避免穩定幣被誤作儲蓄或投資工具,進一步與銀行存款明確區隔,維護傳統金融中介秩序。

此法案獲得不少經濟學者與產業人士肯定。麻省理工學院加密經濟實驗室創辦人Christian Catalini表示,這項法案不僅將穩定幣導入制度化,更開啟「產品品質與法遵能力競爭」的新市場邏輯。過去消費者需自行辨識幣圈良莠不齊的項目,未來將轉向由監理機構設定底線,交由市場競爭誰能提供更穩健、透明、易用的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也正進入立法研議階段,反映出我國在面對全球加密監理趨勢與亞太區域競爭壓力下,逐步意識到建立本地穩定幣制度的必要性與急迫性。

金管會與央行共同提出的監理方向,已朝向許可制、準備金機制與循序開放六大業務範圍為核心,奠定未來虛擬資產納管的制度基礎。雖然業界對於過渡期、合規成本與境外業者門檻仍有疑慮,學界也強調分級管理與監理彈性,但整體共識正逐步聚焦於「母法授權、子法細緻」、「監理與創新並進」的發展路徑。

產業界已率先回應此趨勢。身為台灣區塊鏈技術應用先行者的奧丁丁集團,其旗下的穩定幣支付平台OwlPay,不僅獲CB Insights選為全球穩定幣市場地圖中B2B應用類第二名,更已在美國取得卅六州支付執照,展現其合規能力與技術實力。

近期OwlPay觀察到,來自跨境企業的穩定幣薪資支付、供應鏈結算等詢問顯著增加,顯示市場已對穩定幣作為合法支付工具產生實際需求與信心。

展望未來,穩定幣監管競賽的本質不僅是法制競爭,更關乎誰能主導下一波數位金融基礎建設。台灣若能盡速完成具有彈性、創新導向且對標國際的監管制度,不僅可保障消費者與金融穩定,更可協助本土業者拓展海外市場,並於全球規則未定型前取得制度輸出優勢。GENIUS法案通過所象徵的,是一場制度紅利與國際話語權的賽跑,台灣不能只是旁觀者,而應是積極參與的設計者。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永續創新學院院長)

   
再見重複訂房!區塊鏈如何為民宿業者打造更安全的預訂系統
區塊鏈作為一種分散式資料儲存技術,具備多項特性,其中「不可重複記錄」的特性能夠確保資料的唯一性與完整性,並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以下從交易的發生、驗證與打包等流程來探討,區塊鏈是如何確保每筆交易僅被記錄一次,進而避免重複紀錄。

簡單卻不簡單!臥虎藏龍的台式甜品豆花
「豆花」是台灣最平易近人的街頭甜品之一,曾被搬上國宴款待各國政要;看似樸實無華的一碗公,但台灣人品賞豆花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口感要吹彈可破,糖水要甜而不膩,配料從花生、粉粿到芋圓繽紛到眼花撩亂,而且不少台灣人一開口都有自己的「豆花經」。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