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生活進行式】力偉/147公克的眼光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Sports觀點報】提供知名運動評論家的精彩體育賽事評論文章,讓你輕鬆瞭解比賽及體育界相關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7/24 第5970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力偉/147公克的眼光
【青春名人堂】山女孩Kit(方妙)/台東
【記憶藏寶圖】文昭/默君
【職場百味錄】林小混/餐桌上的善意傳遞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力偉/147公克的眼光
力偉/聯合報
圖/Noveala

是什麼時候願意面對這個標籤?

天啊,明明幾個月前才來過的台北車站,怎麼現在完全變了樣?

捷運的出入口換了位置,裝潢也調整過。走出台鐵閘門後,我照著腦海的舊地圖前進,很快便迷失了方向。

周六通勤的人潮似乎全擠在往來台鐵與捷運間的通道,吵雜聲與交錯的光影令人無所適從,許多低頭族邊滑手機邊快速移動,不斷與我擦身而過。我站在原地,張望四周,思考該如何突破困境。

「先生,需要幫忙嗎?」一對情侶靠了過來,詢問目的地後,便領我穿越低頭族大軍,找到捷運的入口。情侶倆護送我進站後才道別離開,我則輕舉手中的白手杖向他們致謝。白手杖是1930年代後逐漸推廣為視障者的共同輔具,聽說最早的原型是在《聖經》裡,真好奇當時的社會都怎麼看待拿手杖的人呢?不過初代的木製手杖一定遠比我手中這支沉重得多。

隨著旅客擠入車廂後,一名女子看見我的白手杖便起身讓座。開心之餘,想起朋友曾指著手杖問:「是什麼時候願意面對這個標籤?」

這問題也許大得可以邀請心理學家探討。我記得視力惡化初期,視野漸窄,常被障礙物絆倒受傷,於是被迫隨身帶一把直傘當作拐杖探路,即使天氣晴朗也不例外。那時寧願被貼上怪咖的標籤,也不願承認自己其實已漸漸看不清。

是倔強嗎?還是放不下自尊呢?腦中談話節目的主持人正在追問。

當熟悉的世界變得陌生,人生如同突然被抽換了劇本,我心裡滿是不甘,也有著對自身遭遇的哀傷與惋惜。我用盡各種方式逃避,假裝一切會改變,奇蹟會發生,如果這時拿起白手杖,是不是就代表自己放棄希望了?然而,身旁的親友不能明白,他們說,不肯拿手杖,就是不願面對現實。

拿起它便感受到四面八方的關注

隱約感受到車廂裡好奇的目光,我不自覺調整坐姿。

這也是我害怕拿起它的原因之一,擔心它會像奇幻小說中的接骨木魔杖般,引來更多的關注,在那些眼光的映照之下,自己是軟弱又狼狽的模樣。

腦中的主持人歪頭停頓片刻,像在思考下一道題。

擁擠的車廂持續前行,我在座位上將手杖折疊收束,放入專屬的小袋子,再插進背包側邊。這動作早成了某種儀式,像是給自己一個暫時喘息的空間。

鄰座年輕人探頭問:「你看不見嗎?」

接著,用猜中通關密語般的口吻說:「你一定是做按摩的吧。」

我搖搖頭,說自己是上班族。

「怎麼可能,公司會錄用看不見的人嗎?」他語氣誇張地拋出更多的問題。是啊,我曉得自己很幸運。我緊扣雙手,以不失禮的刻意微笑回應。幸好,目的站的廣播響起,結束了這段尷尬的對話。

多數人想像活在黑暗中是多麼的可怕,於是他們認為視障者能做的事情有限。久而久之,連我自己也開始懷疑事情是否就如同外界所想的那樣。

我站起身,從背袋裡抽出手杖,向地面輕輕一甩,手杖如變魔術般展開,發出清脆聲響。我告訴自己,是時候重新上路了。

或許我就是個既倔強又放不下自尊的人,但沒關係,任何人都會找到舒心過活的方式,而現在的我,已經有拿起這支手杖的力氣了。

而且它是碳纖維打造的,很輕,只有147公克而已。

【青春名人堂】山女孩Kit(方妙)/台東
山女孩Kit(方妙)/聯合報
每年都要回台東長濱好幾次。

剛剛打出這一句,很驚訝自己用「回」這個動詞,可能因為我現在又在台東吧。身為標準的台北天龍國人,住在陽明山腳下,工作之前從未離開台北,現在的人生不可能會是年輕時的我可以想像的:背著大包包走在台十一線上,伸出大拇指,準備從都蘭移動到長濱。

這次隔了五個月才回長濱,想不到長濱已經變了。長濱大街上,小阿姨的早餐店做了新的吧台,馨家老闆娘蓋了一個更大的餐廳,舊址改成中式早餐店,賣起了滷肉飯和刈包。對面的五金行買下了空地,鋼筋成束成束地擱在地上。書粥獨立書店從大街搬進小巷裡,新的書粥更大更寬敞,還有一處繪本專屬區,或躺或坐都自在。在書粥聽了無數的作家講座,也擔任過店長,更能體會獨立書店經營的收穫與辛苦,自此之後我去任何地方演講,一定會拜訪當地的獨立書店,購入不打折的紙本書。

我常常說自己是沒有故鄉的人。我在從小長大的街坊裡沒有熟悉的鄰居,五樓公寓裡住的十戶人家我一概不認識。家附近的早餐店倒了又開,小時候的米苔目麵店改成賣金紙的又改成咖啡店。沒有人叫得出我的小名,也沒有人會問我是不是誰誰誰的女兒。離開台北時,我並不會湧起鄉愁。

但台東就不一樣了,往返旅行長濱四年,街上開始會有不認識的人攔下我,問:「你是山女孩嗎?」早餐店的老闆娘會說,「怎麼這次這麼久才回來?」中午在麵攤吃麵,老闆和客人閒聊時指指我,說這是在長濱寫小說的山女孩,客人轉過頭來對我說:「喔!原來常常聽到的就是你。」

第一年在長濱認識小阿志,小五升小六的夏天。喜歡棒球的小男生,手長腳長後頸曬得黑黑的,叫Kit姊姊的時候還帶著稚嫩的嗓音。今年已經是高中生了,我們開始用IG聯絡,約在以前常常打發時間的早餐店。棒球選手的阿志身材修長,高過我一個頭,少年的他下巴點一點就算是打過招呼了。姊姊突然失落得跟什麼一樣,那原本是跟進跟出的小可愛啊。

台東能不能有緣分是故鄉,我不知道,但這片海與這條街,都讓我有回家的感覺。我想我眷戀的,並不是一個住所能有多少我成長的痕跡,而是這裡是否住著我認識的人、喊得出我的名字,離開的時候,他們總是希望我回來。

【記憶藏寶圖】文昭/默君
文昭/聯合報
默君,我的老媽,今年八十三,從年輕時就愛看《聯合報□副刊》到現在。其實她不叫默君,也沒人這麼喚她,是她在心裡為自己起的文藝小名,有一天她偷偷告訴我的。

默君只有小學畢業,成長過程經歷戰後初期,家庭經濟狀況非常拮据,外婆生了十三個小孩,一大家子擠在桃園市區租賃來的小屋子。默君從小乖巧懂事,會在大熱天端著切好的西瓜,到香客如流的桃園大廟叫賣,賺得的錢原封不動地交給她母親。也常跟姊姊們扛著全家人的衣服,到東門溪畔去洗滌,拿著木槌邊捶邊洗,隔壁洗衣的阿桑見了都忍不住稱讚:「洗得真乾淨,每一件都白鑠鑠!」

她的能幹給人留下好印象,十四歲的默君,經長輩引薦進入公家機關,擔任工友。她上進肯學,從倒茶、打字到出納、財產及庶務管理,都做得有模有樣。有一次審計部人員前來視察,讚不絕口,特別把她做的資料印來當範本。

民國50年,美國副總統詹森訪台,民眾夾道歡迎,好不熱鬧,也參訪了默君服務的行政區域。那年她十九,秀氣臉龐,清湯掛麵,穿著一件紅洋裝,胸前綴著小提琴別針,站在後排苦楝樹下的小土丘上,想看個清楚。沒想到詹森副總統竟撥開前排民眾,跟她親切握手,臨走前,又來握一次,還說了幾句話;雖然她聽不懂英文,卻已受寵若驚。此後她常說,她和美國總統握過手,而且是兩次,因為兩年後約翰甘迺迪遇刺身亡,詹森就接任總統了。

二十五歲那年,默君嫁給她同事,連生了四個女兒,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她飽受壓力,但仍兼顧家庭與工作,直到屆齡退休。默君忙碌生活中,最大的調劑就是夜深人靜時翻閱《聯合報》,尤其是副刊。

現在的老媽,讀得更是渾然忘我,不時惹得老爸吃味,抱怨她早晨翻過,下午再讀,睡前還要再看。老媽說,讀報總比和他大眼瞪小眼好!

【職場百味錄】林小混/餐桌上的善意傳遞
林小混/聯合報
在餐廳工作的辛苦,恐怕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在尖峰時段累得僅剩機械的動作,是我的日常。

某天,照例推車收拾餐盤,意外發現暖心場景:客人已離席,桌面卻擦得乾淨,碗盤按大小整齊堆疊,垃圾集中在頂層的碗裡,廚餘則另歸一處。這樣的體貼,讓我迅速完成分類,擦桌也變得輕鬆。那一瞬間,我感到自己的疲憊被一份溫柔接住,心中湧起一股冬陽般的暖意,雖短暫卻美好。

這樣的客人少見,但深深烙印我心。此後,當我成為客人時,也習慣整理桌面,把碗盤疊好、垃圾集中,盼能為服務人員減輕些許負擔,傳遞一份無聲的善意。儘管先生總認為這樣做沒必要,但當女兒在外食後默默模仿我,把桌面整理得乾淨,像在完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也帶動同學一起做,我明白了善意不需言語,它會悄悄落在心裡,生根發芽。

 
 
 
訊息公告
 
 
 
 
這樣用英文罵人,超酸卻不失禮!這 6 個毒舌句學起來
有時候真的太想吐槽某人欸!但又不能直接罵出口,怕得罪人或氣氛尷尬對吧?今天就來教你幾句英文裡「表面客氣、實則超酸」的句子,讓你用母語者的方式,酸得優雅、罵得有禮貌。

一人扛2500頭牛!經濟動物照護危機誰來顧?
以乳牛來看,鄰近的日本平均每1000頭乳牛就有1位獸醫,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從事大動物獸醫工作多年,他觀察,若以相同比例計算,全台12萬頭乳牛,需要120位大動物獸醫,實際執業人數卻僅50人左右,相當於1人照顧近2500頭牛,人力出現明顯落差。人才短缺,讓牧場動物福利亂象頻傳。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