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聯合報社論/大法官被提名人之語,賴政府不感羞慚嗎?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Sports觀點報】提供知名運動評論家的精彩體育賽事評論文章,讓你輕鬆瞭解比賽及體育界相關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7/25 第601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郭智輝打滿分盡顯冷血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大法官被提名人之語,賴政府不感羞慚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日本自民黨大敗 市場寧靜以對
民意論壇 當民進黨愈來愈像共產黨
你願台灣走向一黨獨裁?
何時我們變得如此對立?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抽血、驗血、止血
女足抽血案 誰才是真主角
輕忽專業□綠電特區淪災區
搶救再生能源 落實市場機制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郭智輝打滿分盡顯冷血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風災造成全台百萬戶停電,經過十三天才全部復電。立委楊瓊瓔就這次救災,問經濟部長郭智輝給自己打幾分,郭智輝大言不慚自評一百分。他還反問,九二一地震時,台中花多少時間復電?此話一出,各界譁然。郭智輝拿世紀大震對比中度颱風,盡顯傲慢與冷血,心態完全偏差。

賴總統在災區的失言爭議未消,郭智輝竟還如此自我感覺良好,真是滿朝「何不食肉糜」的官。郭智輝拿九二一地震與丹娜絲對比,更是不倫不類。九二一是百年一遇的大震,死亡兩千多人、傷一萬多人,這豈是一場尋常中颱所能相提並論?當年台中花十九天才全部復電,郭智輝竟據此給自己打滿分,也夠荒誕了。尤其郭智輝反問楊瓊瓔,你知道「你的台中」九二一多久才復電,彷彿台中不在賴政府的管轄中;這種官員到底在想什麼?

再說,電力修復的快慢,並非全是台電員工的責任。每次風災地震後,台電基層員工在第一線沒日沒夜地工作,這次甚至有人遭高壓電電擊而喪命。郭智輝站在管理的高度,不去強化電網韌性,不加速電線的地下化布建,不設想如何降低員工工作風險,卻在那裡得意洋洋自誇救災一百分,真是太沒血、沒淚、沒責任感。

救災重建千辛萬苦,執政者必須要有更多同理心。至於分數,就留給人民來打吧!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大法官被提名人之語,賴政府不感羞慚嗎?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立法院最近審查賴總統補提名的大法官人選,多位被提名人都同意,主張共產主義跟主張台獨一樣,皆屬於「言論自由」範圍;更認為賴政府要求陸配補繳喪失陸籍證明,是侵害人權。即連被視為「綠友友」的提名人,也都點出當今政府許多作為不當且具爭議。聽到這些意見,賴政府能不慚愧嗎?

在大法官被提名人中,以陳慈陽最受矚目。其妻郭麗珍是民進黨仲裁委員,他在蔡英文任內獲提名為考試委員,賴清德又提名他出任大法官,他被認為是典型「綠友友」。陳慈陽廿多年前曾撰文,稱無論是主張共產主義或分裂國土,均屬「言論自由」。藍委以其昔日見解質詢,他當然不可能改變自己的主張。他甚至指出,內政部長不能、也無法解散政黨。

對照賴政府動輒扣異議者紅帽,將兩岸交流者指為共諜,乃至內政部不時揚言要解散政黨;陳慈陽的答詢,除道出法律人的正義之聲,同時也反打了賴政府一巴掌。當年積極爭取言論自由的民進黨,如今對言論和人權動輒箝制、侵害,完全是「退步中」狀態。

被問及總統意圖藉由大罷免改變國會結構,是否憲政災難?陳慈陽說,若以「總統」身分確實不宜,但若以個人身分則有其言論自由。陳慈陽身為公法學者,當然知道總統是國家憲法機關之一,必須依憲法行使職權。陳慈陽無法否認他說過「美國總統叫國會議長下台是憲政災難」,因為這是基本法學常識;但賴總統知道嗎?

近年大法官一再屈從執政黨旨意,導致賴清德首波提名的大法官悉遭否決;此次補提的大法官,倒有多人敢說真話。以《國會改革法案》為例,被民進黨形容為「毀憲亂政」,更幾遭上屆大法官大舉否決。而這次,蕭文生等提名人都認同國會應享有調查權,認為這是「輔助性」但「不可或缺」的權力,尤其少數黨必須透過調查權才能對抗多數黨。事實上,大法官早在廿多年前作出的釋字五八五號,即提及國會應享有調查權,直到去年國會職權修法才納入。這對修習憲法的人而言,可謂鬆一口氣。

一般法律人的基本認知,卻在過去幾年,不斷被配合上意的大法官做出違反常人認知的解釋。去年上屆大法官卸任前,針對死刑所做出不違憲、卻訂下難以達成的高門檻。這次,不論是法官出身的鄭純惠、檢察官背景的林麗瑩,或來自學界的詹鎮榮,都質疑大法官要求死刑一致決的見解;不僅因現行《刑事訴訟法》等法令並無此規定,在憲法法庭辯論過程中更未聚焦於此,以致判決出來後,許多法官都覺得突兀。

鄭純惠、林麗瑩等人也都說,死刑在台灣社會是高度爭議問題,要不要廢死、應該尊重民意,應透過民主程序解決。然而,立法院稍早通過的反廢死公投,中選會卻以大法官去年的憲法判決為由,拒絕辦理。這種種舉措,都說明民進黨政府為達目的,根本不把憲法及基本法治程序放在眼裡。也難怪,在大法官人選公聽會上,東海退休教授林騰鷂痛批,賴總統許多作為都在破壞權力分立原則,恣意濫用總統權力。不少憲法學者也說,若大法官自甘成為執政黨工具,任意對法治概念髮夾彎,除破壞法治,也難獲信賴。

賴總統這次提名的大法官,在立法院的審查答詢中,彷彿在告訴民眾:賴政府所做所為正在侵害人權、濫用權力、藐視憲政法治。國會本周五即將行使的大法官同意權,立委應好好檢視被提名人的言行是否一致,避免他們未來又被執政黨當成工具。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日本自民黨大敗 市場寧靜以對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在日本政壇,參議院向來是配角,包含現任石破茂在內的戰後34位首相,都是來自眾議院。但上周日參議院大選卻受到前所未有重視,選舉期間10年國債利率升到16年來新高,日圓也一度貶破1美元兌149,是4月貿易戰後的新低點。選舉結果執政的自民黨大敗,參眾兩議院都淪為少數黨。日本市場是否會持續動盪,引發關注。

自民黨與公明黨的執政聯盟,在去年10月的眾議院大選,已經淪為少數執政聯盟。石破政權的特徵是重視財政紀律,在野黨則是討好選民的財政積極派,而這也成為這次參議院大選,石破政權大敗的主因之一。

過去半年日本經濟政策的朝野對抗,基本上是財政紀律的執政黨對決灑錢的在野黨。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今年6月在野七黨聯合提出汽油減稅法案,發揮多數實力,成功發動眾議院史上第一次審議委員會長解任案,之後強行通過減稅法案。但這個汽油減稅法案,在參議院換自民黨發動多數實力,讓法案擱置成為廢案。這場朝野對抗中,一如石破首相6月9日在國會答辯所喊出的「日本財政極為嚴峻,比希臘還差」,日本政府債務與GDP比,在2023年高達240%,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差,石破政權有守住稅收的壓力。

這次的參議院改選,所有在野黨的政見都是消費稅減稅,比較有財政責任感的立憲民主黨與日本維新會,主張暫時兩年調降食品類消費稅從8%到5%;而小黨們如共產黨、參政黨則是喊出消費稅階段性降到零。然而目前日本的經濟狀況,對財政紀律派極為不利。持續的高通膨使日本歷經三年薪資負成長,尤其過去一年米價幾乎翻倍,國民不滿到極點。雖然最近兩個月新農林水產大臣積極釋放儲備米,米價已穩定下降,但這更證明過去一年石破政權只顧農民選票,不管消費者荷包,拖延釋放儲備米的荒謬。

這次大選石破力抗黨內外壓力,堅持不降消費稅,以國民每人普發2萬日圓,作為高物價對策。然而當選戰開打後,自民黨的民調持續下滑,市場預期到自公聯盟將失去參議院多數,選後無力阻擋在野黨的種種減稅法案,財政擔憂使得日圓與政府公債持續被拋售,引發市場動盪。

展望選後日本市場,短期內發生大動盪機會不高。雖自公聯盟失去參議院多數,但離過半數只差三票,因此未來國會攻防,自民黨只要與任一在野黨合作,就可以掌控國會,暴走型的大規模灑錢預算,通過機會不高。

此外,在野黨之間相互牽制,也有助於短期的政局穩定。最大在野黨的立憲民主黨,這次大選維持選前的38席,但相對於其他在野黨席次大躍進,立憲的支持度停滯明顯,因此會避免任何政局動盪的動作,例如與其他在野黨合作倒閣,因為一旦再大選,其他在野黨極有可能奪取立憲的既有席次。

這次日本大選吸引全球注目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極右政黨參政黨的崛起。媒體的出口調查顯示,40歲以上選民的政黨票以投自民黨最多,40歲以下則是參政黨第一。參政黨以「日本人第一」為口號,這次改選席次從一席一口氣增為14席。

大選中部分參政黨的言論確實讓人擔憂,例如「簡單讓日本核武裝」,不見得能吸引日本年輕人,然而其限制外國人購買日本房地產的政見,確實讓因外國資金炒作使都會區房價高漲,望房興嘆的年輕世代,頗為認同。今後對於外國人炒作日本房地產的法規,可能會付之施行。

目前自民黨內已經有要石破負責下台的聲音,但美日貿易談判正在進行,且可預期強勢美國不會讓日本拿到太好結果。因此自民黨內傾向讓石破完成談判後再逼宮,在野黨也在觀察局勢,伺機再提出各種減稅法案。日本政壇與市場,現在進入了暴風雨前的寧靜階段。

   
民意論壇
當民進黨愈來愈像共產黨
楊雨亭/作家(台北市)/聯合報

隨著七月廿六日大罷免投票日的趨近,有愈來愈多關於罷免的衝突,釋出帶有革命氛圍的「獵巫」風潮,具有強烈的仇恨情緒。有些罷免團體甚至舉起中華民國國旗與兩蔣照片,咒罵藍委為「中共同路人」,但不過就在前幾年,民進黨內尚有激烈者稱蔣中正為「元凶」,如今卻參加了「驅魔」儀式。

這令我想起國民黨來台後,由於恐共而不斷清洗有共黨嫌疑與左傾思想者所產生的白色恐怖時期。近年,中共以日益擴張的武力對台進行環島演習,聯想到五、六○年代中共砲轟金門,向台灣與國際宣示其對台主權。這些場景的重現,反映出民進黨對中共統一台灣進程的深度恐懼,同時也說明了美國支持其保台抗共的背景。

面對這樣的情形,我們必須了解台灣社會中統獨對立與藍綠衝突的主客觀現實。一方面,由於部分民進黨與台獨基本教義派長期的去中國化,更改歷史論述,引起主張中華文化者的強力反彈;一方面,獨派經常性地否定蔣中正保台有功,許多外省族群反應強烈。這兩股交互去中反蔣的運動造成台灣內部族群的不斷分裂與對立,中共則利用機會統戰。另一個必須注意到的現象,是由清末與民國成立後的外強侵略,普遍形成中國人因國家衰弱所感受的恥辱,長久以來中國民族主義要求中國富強的願望,和部分民進黨與台獨基本教義派所推動親日親美的台灣民族主義相撞,激起難以遏制的浪濤。

近日台商友人從陸返台,告訴我一位資深中共對台幹部看民進黨近年來的表現,說了一句評語:「民進黨愈來愈像共產黨了!」民進黨不能寬容對待社會中的多元因素,欲以激烈手段清洗台灣社會中的中國意識,不但引發對岸的仇視感,對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功能與歷史意義亦造成嚴重危機。

因此,簡單地描述民進黨發動的大罷免為反共保台,僅呈現出表面現象,忽略背後的重要因素。而大罷免所產生的問題十分嚴重,第一,大罷免進一步深化台灣朝野與族群分裂,信任基礎鬆動,社會建設與民間合作的隱形成本將大幅升高;第二,縱然大罷免成功,由民進黨掌握立法院,擁有任意制定法案權力,然在野黨若選擇全面退席抗議,所造成的憲政危機將使民進黨執政缺乏合法性與合理性,最終導致賴總統執政失敗;第三,罷免過後的改選,朝野對抗將更激烈,引發社會動盪不安;第四,若台灣內部政治愈發對立、日益仇中、甚至引起社會動盪,可能使中共進一步對台灣有所動作。從這個角度看,大罷免帶來的一連串惡果,恐諷刺地有利於「促統」。

我們必須對部分民進黨與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感受與反應進行同理心的思考,原因很簡單,第一,如果不能客觀地認識他們的動機,只交互指責,是各說各話,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第二,以過去卅多年來的歷史來看,民進黨的言行邏輯已形成固定模式:「民進黨必須執政,否則台灣必然被中共統一」,不少偏綠民眾深信不疑。

由此,我們為維護台灣安定繁榮,需要嘗試了解與化解台灣社會中不斷衝突的源頭因素,否則未來類似大罷免的情形必然還會再度發生。

   
你願台灣走向一黨獨裁?
張淑中/中選會前委員(新北市)/聯合報
第一波廿四席立委的「大罷免」,是否會使台灣的政黨制度有所改變,是必須關注的國家「大事」。依據「政黨重組」理論,選民對政黨的支持轉變,會導致國家的政黨結構產生變化,即各政黨的權力嚴重消長;政黨重組的主要原因在於朝野政黨對重大議題的看法有嚴重歧異,於是透過一次「關鍵性選舉」來決定各政黨的生存以及未來走向。

在英、法、德、日等先進民主國家,政黨重組是常見的政治現象,不會造成人民不安、社會分裂或國家不穩定。此因上述國家的朝野政黨都能遵守選舉結果,各政黨競爭也都以多數民意和法制為依歸,執政黨亦能接受來自在野黨的監督與制衡。

然而政黨重組也會被野心政客濫用,為國家帶來危機。例如有些亞洲國家的執政黨,由於面臨「朝小野大」不利其施政的局面,因而常利用改選來瓦解在野黨勢力,以便能掌控更大的權力;另有些統治者希望能夠「完全執政」,不惜發布戒嚴令並大肆逮捕反對黨議員,南韓前總統尹錫悅即為顯例,但此破壞憲政的作為也讓南韓民主的聲譽受到傷害。

一個國家是否需政黨重組,應取決於定期的選舉制度,而非藉由「大罷免」來操控。當前賴政府集合府、院、黨力量推動的全國大罷免,是對台灣政黨制度的不信任;尤其此種只想消滅在野黨,並以民進黨能完全控制行政權和立法權為終極目標的爭議作法,完全違背民主政體的政黨政治。

台灣政黨政治發展,從二○○○年首次政黨輪替開始的藍綠兩大黨競爭,演變到當前的三黨競合格局。大罷免投票的結果出爐後,我國民主政治與政黨制度是否從當前的多黨政治走向一黨獨裁,確是值得國人深思的議題。

政治學有一種民意曲線圖稱為「J型線」,意指大多數民眾強烈反對某些重大爭議政策。賴政府上任後遂行「務實台獨」的反共抗中路線,阻撓兩岸交流;台海兵凶戰危,全民可能得隨時上戰場,此皆是多數國人不願看到的未來場景。去年大選,藍白兩黨合計贏得立法院多數席位,其實就是一種「J型民意」的展現;然而民進黨並不尊重國會多數、也不虛心檢討政策錯誤,反而倒行逆施、全力推動不利台灣內部團結的大罷免,只為掩飾其施政無能。

大罷免並非基於正義公理、更非針對個別立委表現的優劣,卻完全出於對民主法治、政黨政治的蓄意破壞。罷免投票已進入倒數時刻,台灣未來若要避免引戰、希望兩岸和平,並維持多元民主體制,在七二六這個關鍵時刻,就應投下「不同意罷免」票。大罷免一旦得逞,台灣恐將走向一黨獨裁的超級總統制,屆時國家社會與人民都將永無寧日。

   
何時我們變得如此對立?
魏世昌/工程師(宜蘭市)/聯合報

最近,從大罷免到關稅議題、從救災責任到能源政策,任何議題都可能引發立場之爭。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撕裂不只存在於政黨或媒體之間,而是真真切切地,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

新聞報導,有家庭成員在吃飯時談到不同政治立場,竟起口角衝突、甚至動手打架;也有多年好友,因為在社群平台上轉發某篇政治文章,被「退追蹤」、解除朋友關係。這些聽來荒謬的例子,卻早已不是特例。

為什麼我們會變成這樣?

過去,社會也有分歧,但我們還有討論的空間。如今,資訊傳播的速度大幅加快,社群媒體讓每個人都能成為意見領袖,也讓情緒的擴散遠遠超越理性。只要一則斷章取義的貼文,就足以點燃怒火;只要一句立場不同的留言,就可能引來謾罵與群起圍攻。

更嚴重的是,假新聞與錯誤資訊層出不窮。許多訊息經過剪輯、重新包裝,以「聳動標題」激起憤怒情緒,卻無意讓人了解事情的全貌。資訊不再是為了討論公共事務,而是成了鬥爭工具與情緒出口。

當資訊變成立場,對話就變成劃界。你是藍還是綠、是親中還是抗中、是挺罷還是反罷—所有事情都要選邊站,連一句中立的話都可能被視為「不沾鍋」、「牆頭草」,彷彿不表態就是逃避、不表忠就是背叛。久而久之,我們不再願意聽見不同的聲音,甚至不願讓身邊的人保有不一樣的觀點。

這樣的社會,不僅令人窒息,也讓我們失去彼此。

我們該靜下心想一想,民主社會原本就應該多元包容,不同意見不是敵人,而是共同建構真相的起點。若我們總是用敵意回應異見,終究只會在仇恨中迷失。

伏爾泰曾說:「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話不只是理想的訓誨,更是民主社會應有的實踐準則。

我們需要重新學習尊重彼此的發言權,哪怕意見南轅北轍,也不該失去對話的機會。家庭裡應該能坦然討論,朋友間不必因立場決裂,媒體與公眾人物也應努力營造多元聲音共存的空間,而不是操弄情緒、製造仇恨。

唯有當我們願意停下來聽、願意多點包容與查證,資訊才能成為橋梁而非武器;言論自由才能真正為民主加值,而非成為分裂藉口。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抽血、驗血、止血
潘□/聯合報

血液是生命得以存在與延續的必需。血液的紅,往往代表著生命的開始、情感流露的隱喻以及生命終了的描述。

血液在人類集團的傳承中具有合法性的最後依據。特別是涉及龐大權力連結政權,或者涉及利益的貴族與家族,血液都是傳承的基礎。血液已經不只是物質的存在,而是權力、利益傳承的核心。因此,血液代表根源性的純粹以及超越世間價值的神聖性,譬如,日本皇室透過神話萬世一系神的血統傳統,建立人類文明迄今最長的政權傳承。

在中國傳統文化上:漢高祖劉邦「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史紀.高祖本紀》)開國的庶民帝王因神話—帝王與龍交合,血統因之神聖化,塑造人間與天間的權力傳承,凸顯其權力神聖性。

至於宗教的神聖性,在教祖的誕生與去世都藉由血液受到特別重視。「杜林裹屍衣」、「聖十字架」都因為在新約聖經中使徒福音書的敘述,特別是「血液」,成為後代追尋與禮□的聖物、傳說。

近現代的對於血液的迷戀,甚至發展成為種族隔離、滅絕的世紀悲劇。德國學者陸特(Heinrich Roth,1620-1668)是歐洲最早研究印度梵語的學者,日後因為對於梵語的種族起源的誤解,將來自北歐民族的傳說,視為金□碧眼、體格健碩的人種根源,成為雅利安種族純化政策,並被視為建立偉大帝國的基礎,並依此迫害、殺害數百萬的以色列(猶太人)、與吉普賽族等。血統純正的研究與民族起源密切相關,然後偏狹的血統論與意識形態最終導致世紀悲劇。

物質的血液與傳統的血統觀影響人類文明十分深刻,前者在現代DNA科學發展下,成為人種、民族起源的實證研究。後者則已經變成文化史的價值。血液之於個人,是生命絕續與否的基礎,同時也是個人封閉性的機密,不只如此,也是神祕的符號,比如古代西方人的四種氣質(Four temperaments)中血型與性格的關係。

最近喧騰不已關於師大國科會研究的抽血檢查案,引發社會強烈關注與責難。血液背後存在複雜的倫理規範、道德觀,不只是醫療界課題,同時涉及知識界對血液倫理的嚴肅問題。如何回歸誠懇面對生命,即使是一滴血亦彌足珍貴,關乎人命之尊重的起心動念,及倫理道德的良知。(作者為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女足抽血案 誰才是真主角
李廣均/中央大學法政所暨通識中心/聯合報

如果想要了解台灣作為一個後進已開發國家和文明社會所遭遇的困難和挑戰,近日引起國人關注的台師大女足「抽血案」提供了一個令人心痛憤怒的絕佳案例。台師大於昨日下午召開系級教評會,經歷數小時討論後雖仍不公開會議決議內容,但據媒體報導,系教評會已決議解聘周台英教練。

周台英教練固然難辭其咎,但整起事件的核心不只是周教練而已。如果只是熱愛足球或是出於「善意」,很難理解身為相關計畫「協同主持人」的周教練為何會長期對女足隊員提出抽血要求?如果周台英只是配角,那「誰」才是主角?

除了譴責周台英個人的霸凌言行,我們更應該看到經費(每年數百萬至千萬不等,是否涉及商業利益仍待釐清)、論文、升等、還有世界排名,如此才能合理解釋為何此一案件會在台師大校內監控流程拖延超過半年,校評會甚至推翻調查小組的懲處建議。

台師大官網列出的一則二○二二年新聞或許可以提供一個合理的觀察角度:「國際高等教育調查機構四月六日傍晚公布全球大學學科排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共有十六個學科上榜,其中四學科入榜全球百名,教育學科獲評為全球第廿六名,圖資管理全球五十一至六十名、語言學全球第九十名,首次入榜的運動學科則名列第五十一至一百名,表現亮眼」。

國內各大學努力追求學術卓越、世界排名和國際認可,台師大也不例外,關鍵在於該如何實踐,又會逾越那些界線?除了先前台師大校史和校齡是否應該「增加」廿四年的爭議,抽血案提供了另一個警訊。學術論文和世界排名堪稱國內各大學競相追逐的「魔戒」,卻也因此容易走火入魔,犧牲各種對於人(包括學生和教師)和價值的尊重。

大學的高度和氣度可說是一個已開發國家和文明社會的重要指標,這不僅是台師大的挑戰,也是台灣多數大學必須深思的嚴肅課題,日前美國哈佛大學與川普總統之爭可為借鏡。

台師大吳正己校長雖已代表校方向社會各界致歉,但似乎只將問題限縮在周台英和陳忠慶兩位教師個人身上,沒有對於校內監控機制、校園生態、院系文化、師生關係(特別是教練與球員之間)提出反思,這樣避重就輕的記者會令人失望,更加凸顯一個獨立調查機制或委員會的必要性。

遺憾之餘,此案唯一令人欣慰的是眾多的「簡奇陞們」。代表之一的簡同學勇敢擔任吹哨者,面對媒體不卑不亢條理分明,進退分寸拿捏合宜,得到了許多正面的回響和鼓勵,她的表現遠超過記者會的諸多師長和事後震怒的相關部會官員,也讓我們對台灣的高等教育和年輕世代抱持一些樂觀的期待和希望。

   
輕忽專業□綠電特區淪災區
拱祥生/高雄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聯合報
丹娜絲颱風造成嘉義布袋新塭及義竹滯洪池水面型太陽能光電板被吹翻,加上先前高雄大樹五十一公頃陡峭山坡地開發光電案爭議,「綠電特區」開發案不斷成為「綠能災區」在台灣上演,我們還要縱容多久?

綠電開發案發展成為「綠電特區」,主因是「綠電」表面上符合最新節能減碳國際發展趨勢,讓政府各部門從制度設計上大開綠燈,卻衍生不少破壞國土環境的案例。

綠電其實有相當大比例與土木工程設計及施工內涵相關,卻不受台灣工程法令規範,從高雄市經發局針對「大樹區和山太陽光電發電設施」說明即可一目了然:「該案係依電業法及電業登記規則,本案籌設許可、施工許可及核發電業執照,皆屬電業管制機關經濟部能源署職權。」問題是,台電電業或許是能源署專長,其他綠電大比例涉及土木工程設計與施工規範部分,能源署有能力管理嗎?

以本次風災嚴重受損的新塭滯洪池為例,能源署說明略以:「本案水面型太陽光電系統之浮動平台及錨錠系統結構,皆有將嘉義布袋地區基本設計風速納入考量,並已由土木技師事務所出具技師簽證之結構計算書。」根據能源署災後回應,不就驗證了能源署只針對水面型太陽光電電業管理過水,並未針對設計內容實質審查。而這竟是國家重大綠電建設執行現況。

「綠電建設」應回歸專業法理管制體系,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管理對特定業務領域活動進行指導、監督及管理。綠電籌設許可及核發電業執照由能源署制定管理法令尚稱合理,但涉及水面型太陽光電系統工程設計規範及施工許可,應回歸專業暫由工程會主管。若依目前架構繼續運轉,難保更多綠能災區爭議將不斷上演。

回到嘉義布袋新塭案例,破壞案例集中在滯洪池上浮筒式太陽光電系統,一路之隔的地面型太陽能光電幾乎未受損,顯然在同樣強度陣風狀態下,地面型光電短期設計施工問題不大。專業上要思索的是,如果工程會再不出來主政,土木技師簽證採用建築技術規則風力規範,是否適用水面波浪力學狀態?目前台灣海峽風力發電案場也即將往浮筒式案場發展,本次破壞案例值得工程會與國科會投入更多研究,才有機會讓風力浮筒案場,通過台灣亞熱帶風力環境考驗。

再看大樹區案例,環境部規定「山坡地設置裝置容量兩萬瓩以上,或面積十五公頃以上」應實施環評規定,嚴格說,是在案例已破壞台灣水土保持後,再作出實質漏洞百出的法令規定,試問,一般山坡地開發面積達一公頃或以上,或符合其他特定條件時,原則上需環評,為何獨厚綠電面積達十五公頃以上才要做環評?

長期以來,台灣工程界沒有「土木法」,現行綠電特別是光電部分,都是廠商自行設計發包施工,工程安全性或破壞國土資源部分幾乎是廠商說了算。如今部分綠電特區已成綠能災區,「家旁光電,家中先停電」,真是情何以堪。

   
搶救再生能源 落實市場機制
華健/基隆市海洋保育協會理事長(/聯合報
丹納絲颱風來襲前,出現在高雄大樹大片山林被太陽光電場取代的驚駭畫面,迫使經濟部宣布裁罰、撤許可。颱風過後,另一驚人畫面是,位於屏東大鵬灣,宣稱「全球最大離岸大型海上光電廠」被徹底摧毀,大量棘手廢棄物殘留海岸,甚至漂泊到澎湖。

此時,竟還有風電公司計畫沿蘭陽溪口國家級生態濕地海岸線,設置十四組風力發電機,遭宜蘭各黨民代一致反對。

如此不惜破壞山林、海岸,大舉推動風、光發電,背後的驅動力,不外主打「核電歸零」的「能源轉型」大政。其下達的信號:風電、太陽光電,裝就對了。裝了,就可累積取代核電的綠電裝置容量和占比成績,就可守住廢核。若非被當地居抗爭和民代舉發,加上抗颱「試驗」失敗,原本這些壯觀電場,必可作為「能源大轉型大成功」的鐵證。

然而面對現實,如今急就章,拼湊出的風、光裝置業績,不僅無助於短期緩和缺電之急,反而因深陷財務泥淖和喪失社會公信,導致再生能源發展前景黯淡。短期內只要有開發計畫公開,必遭強烈質疑。

潔淨、低碳,原本是再生能源最具說服力的優勢。如今呈現的畫面,卻足以讓人認為其危害環境更勝化石能源。然而,早期政府推動再生能源,並非如現今大家所見,毫無章法。

政府於一九八○年完成台灣風能潛力評估,二○○○年頒布「風電示範系統設置補助辦法」,首座商轉風電系統在雲林麥寮啟用。隨後建立環評法規,並於二○一五年公告「離岸風電規劃場址申請要點」。當時的能源政策特別強調「行穩致遠」原則,期能兼顧能源安全、環境永續,建構安全、穩定、效率及潔淨的能源體系。

只是,才不到十年,為求非核,不計代價,不僅安全、永續,全都只剩美麗幻影,再生能源的價值與信用,也幾近破產。

原本政府透過躉購費率、稅制績效等誘因,在於創造例如技術上持續創新與改進,以持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有利條件。然而如今,保證購入長約成了台電慘賠、業者大賺的保證,驅使業者不計風險與後果,在陡峭山坡、海畔大鋪光電板,在敏感海岸大豎風機。

如今搶救再生能源的名聲和台電財務,應該從躉購費率,轉向一套以市場為基礎的措施,讓光電和風電,轉向完全落實在市場導向的一套競價標售機制。如此才可望促進再生能源的效率提升及圈內競爭,以降低再生能源價格,舒緩台電財務。例如全球太陽光電技術成本,已然大幅降低且具相當競爭力的事實,便能因此得到反映。

務實面對並修正錯誤,重新檢討政策,擬定行穩致遠的策略,以及能隨各項影響因素的變動進行調整的能源轉型路徑圖,才可望讓台灣朝向永續目標邁進。

   
網路爆紅馬祖景點TOP 5!鹿島漫步、石屋秘境、歷史與美景的結合
原來馬祖這麼好玩?這篇帶你解鎖馬祖南北竿五大人氣景點!從療癒系動物體驗、海島秘境、宗教文化到藍眼淚探險,跟著這條跳島路線一次玩爆,療癒指數爆表!馬祖景點Top1:大坵島,這裡的梅花鹿早已習慣人群,會主動靠近求餵食,超級可愛!手拿桑葉,牠們會圍著你團團轉,記得注意有角的大鹿,別被頂了∼

提醒家長:信任+陪伴才是最強防護罩
暑假期間孩子使用手機與上網時間增加,與其嚴格禁止,不如多花一點時間和孩子討論「在網路上遇到奇怪的人怎麼辦」、「對方說要送禮物、見面,該不該相信他?」透過情境演練,讓孩子練習辨識風險。建立起信任與對話,是最有效的防詐方式。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