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談判的重要手段是壓迫盟國對美投資,以強化美國關鍵產業能量;類似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美國是以市場/關稅換MAGA。南韓對等關稅稅率為15%,一個關鍵是南韓提出「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Make American Shipbuilding Great Again, MASGA)千億美元等級投資計畫。川普極力爭取台積電及其供應鏈赴美投資,且一再自行拉高價碼,這猶如台灣對美國的MASGA: Make American Semiconductor Great Again。然而兩者間本質差異大,效果大不相同。
造船業的MASGA可以視為是南韓對美談判的策略之一。除了換取較低的對等關稅稅率之外,南韓可以紓解中國造船業強勢崛起的競爭壓力,2024年南韓新船訂單全球市占率排名第二(17%),遠低於中國的71%。南韓政府可以補助造船業者去美國投資,爭取美國造船業本土新訂單(如LNG船)和軍艦維護、修理及人才培訓等商機。根據美國智庫CSIS的報告,為了讓南韓的MASGA可以落實,美國政府得修改法令,讓南韓業者可承攬軍艦維修相關業務,甚至於還得預防南韓業者取得軍艦設計和關鍵技術資訊。
就半導體而言,相對於拜登政府的以禮相邀,川普政府以關稅威脅,力逼強求,美國商務部長公開表示:「晶片生產不能依賴台灣。」美國前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最近的投書甚至主張「台灣應從一個海島半導體工廠,轉型為更加全面的自由經濟」。
半導體、AI伺服器等將是台灣難以迴避的領域。4月1日啟動的232調查聚焦於半導體基板、裸晶圓、傳統/先進晶片、半導體製造設備與零組件,以及「含半導體的下游衍生產品」,調查範圍相當廣泛。不僅晶片本身,所有內含台灣晶片的電子終端產品都可能被課徵高額關稅,幾乎涵蓋我國出口主力的半導體、電子零組件與資通訊產業。
美國其實已注意到,半導體所嵌入的下游產品也必須在美國組裝或製造,而且採用高度自動化或以機器人生產,這樣才能促使半導體先進製造及供應鏈在美國落地生根。因此,美國針對台灣的「去風險化」作為,早已不再只是「備援方案」性質,而是強化在地供應鏈與價值鏈,包括AI伺服器及相關光通訊組件、電動車、電池及相關零組件、網通設備等產業鏈。
半導體MASGA對台灣本土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與優勢維繫都帶來相當大的挑戰。在拜登政府時期,BCG和美國半導體協會共同提出全球晶片製造產能的預測,設定到2032年美國在10奈米以下製程的全球產能占比提升到28%的目標。在台積電承諾在亞利桑那州投資1,650億美元後,魏哲家董事長曾表示:「在計劃建設完成後,我們的2奈米及更先進製程產能將會有約30%來自亞利桑那州晶圓廠,成為一個在美國獨立的先進半導體製造聚落。」最近川普又喊價到3,000億美元。
就台商赴美投資而言,國內一個普遍的看法是「世界減一」,但顯然美國的企圖心已不只是如此,為了要在美中策略性競爭中持續壓制中國,美國對於關鍵產業的在地生產可能是「美國加N」。
相對南韓的MASGA可以開拓新的訂單和商機,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投資設廠,則大致上延續台積電與美國IC設計業既有的訂單。最近台積電2奈米機密洩密事件,也可能在美國重現核心技術/參數保護問題;再加上關鍵人力資源維繫、龐大資本支出、獲利稀釋等課題。這些都將會牽動許多國人的敏感神經。
從最近美國各級官員的喊話來看,美國對於爭取半導體及其相關供應鏈落地美國的手段已超越對等關稅和232條款關稅,涉及到股權、乃至於重提與Intel的合作安排等範圍。未來美國、台積電、台灣三方之間的協商與折衝議題顯然已經超越關稅,考驗著我國各方利害關係人的智慧和策略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