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味蕾的旅行】九里安西王/舌尖上的焗豆子記憶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8/22 第5992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味蕾的旅行】九里安西王/舌尖上的焗豆子記憶
洪惠風/當BMI碰上肌肉山
 
 
 
心情札記
 
【味蕾的旅行】九里安西王/舌尖上的焗豆子記憶
九里安西王/聯合報
圖/翁靖雅

我第一次吃到焗豆子(baked beans),不是在美國,也不是在烤肉派對,而是在一場幾乎滅頂的大水災之後。那時,我還是個剛入學的小一生。

民國52年的初秋,一個名叫「葛樂禮」的強烈西北颱掠過台灣北海岸,帶來罕見豪雨,造成北台灣多處嚴重淹水。當時我們住在位於大漢溪沖積平原上的板橋大庭新村,大漢溪水暴漲,從板橋到新莊全泡在水中。

水退之後,環境一片狼藉。隔天,一輛輛軍用大卡車開進村子,載來阿兵哥幫忙清理淤泥和消毒環境。但最令我興奮的是隨後送來的美援,一箱箱罐頭、奶粉與餅乾。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見到全英文標示的罐頭,彷彿是外星來的禮物。

其中有一罐大到足夠全家吃好幾天的罐頭,母親打開後,裡面是一種深褐色、醬汁濃稠的豆子,還夾雜著些許火腿肉,嘗起來鹹中帶甜,有一種奇異卻討喜的風味。那不是我熟悉的味道,卻讓我一吃難忘,多年後我才知道,那就是美國人引以為傲的「焗豆子」。

一道家家戶戶都熟悉的料理

在美國,焗豆子幾乎是一道家家戶戶都熟悉的料理,它的歷史甚至比美國建國還要悠久,起源可追溯到美洲原住民的料理方式。大多數焗豆子所用的是原產於美洲的豆類,如菜豆、楓豆、紅腰豆、斑豆、白豆等等,與原產於中國的黃豆不同。美洲原住民最早將豆類與楓糖漿和鹿肉一同燉煮,這種做法後來被歐洲移民吸收,尤其是早期的清教徒。他們在波士頓及新英格蘭地區定居後,學到這種豆類燉煮法,並將楓糖換成糖蜜(molasses),改用醃豬肉,在陶鍋中慢火烹煮過夜。這不但方便,也能保存較久,成為周日教會日或嚴守休息日規定的常備菜。

過去幾年,我們多次到歐洲旅遊,發現各國也有吃豆子的傳統,但與美式焗豆子形式與口味各有差異,英國的焗豆子最接近美式,但用番茄醬汁燉煮,所以比較不甜。最有名的是漢斯焗豆子(Heinz baked beans),常是英式早餐的一部分,搭配吐司、香腸、蛋等。其他如法國、義大利、德國、西班牙等國,也常將豆子與肉類、香腸、番茄、蔬菜搭配燉煮,但很少像美式焗豆子那樣用糖調味。

這道菜從十七世紀就深植於美國新英格蘭人的生活中,波士頓因此得名「焗豆子之都」(Beantown),後來隨著罐頭工業的發展,焗豆子成為美國食品加工業的重要產品之一,各大知名品牌紛紛推出焗豆子罐頭,進一步推廣到全國,也是便捷、廉價又富含蛋白質的家庭儲糧。

我對焗豆子的記憶,隨著時間流逝,漸漸沉睡在舌尖上某個角落,直到十多年後,我遠赴美國念書,味蕾才突然甦醒。

回到母親打開罐頭的那個午後

那是1985年,我剛抵達美國,入學後沒多久,系上舉辦了一場迎新餐會,大夥帶來自家料理,擺滿一整桌。我挖了一勺外表看似普通的豆子,一入口,那種甜鹹交錯、豆香濃厚的滋味,觸動了味蕾的記憶,如電光石火般穿越時空,回到當年物資短缺、生活困頓的台灣,母親打開罐頭的那個午後。

在美國土地上再次品嘗焗豆子,口感既熟悉又陌生,我當場有些紅了眼眶,像是與童年的自己重逢,也成為我與這片土地連結的文化交會點。

如今在美國生活久了,漸漸明白焗豆子不僅是一道菜,也是一種文化的縮影。從家庭晚餐、學校午餐,到教堂聚會與社區野餐,焗豆子總會現身其中,在夏季的烤肉活動(BBQ)上,更是不可或缺的配角。

與烤肉相比,焗豆子不搶鋒頭,卻總能安靜地守在一隅,溫潤地陪襯著炭火香味與人群笑語,它象徵著踏實與家常,是一種美國人最普通不過的日常飲食。

不過它的製作方式也可以五花八門,有人偏愛加入楓糖、培根、洋蔥或辣醬,講究者甚至會將多種豆類混搭,各種版本競相登場。有趣的是,美國許多地區甚至舉辦「焗豆子比賽」,參賽者以創意、風味一決高下,地方報紙到電視新聞也爭相報導,被當作社區凝聚力的展現。

今年的美國國慶日期間,許多鄰居在院子烤肉,空氣中瀰漫著燒烤味,似乎又勾起我的一點鄉愁。隔天下午逛超市時,我不知不覺走到罐頭區,拿了兩罐焗豆子,放在購物車裡。我說:「突然好想吃焗豆子。」妻覺得焗豆子太甜,皺了一下眉頭,看著我,仍說:「好吧!」

她知道每當思鄉或天氣寒冷時,我就會買個原汁原味的焗豆子罐頭,用微波爐加熱後,熱騰騰地舀上一碗直接吃。或澆在白飯裡,重溫當年母親將焗豆子澆進我碗裡的情境,以及她日後不斷重複地叨念:「要用功讀書,長大後,到美國去念書。」

焗豆子穿越了海洋與舌尖上的記憶,成為橫亙在台灣童年與美國生活間的一道橋梁。人生路上,我遇見無數食物,但總有那麼幾道,不只是味道,更是一段歷史、一個故事,甚至是一場重逢。

突然,耳邊響起妻的聲音:「吃啊,發什麼呆?」

洪惠風/當BMI碰上肌肉山
洪惠風/聯合報
心臟學會年會的預防醫學時段,我們安排了探討體重與心臟病的單元,講者精銳盡出,內容精采絕倫,到了討論時段,有醫師丟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常跑健身房的高血壓病人,身材非常壯碩、BMI 33,該勸他減肥嗎?」

大家討論熱烈,我插不上話,腦中卻浮出十年前門診畫面,那時已經不再提供紙本病歷,病患說:「八年前給你看過,那時的診斷是本態性高血壓。」

診斷一字不差,我有點欽佩。

「後來我都在外面醫院拿藥控制。」

接著又說:「那時你在病歷上記錄我是猛男。」

「蛤?」我一點印象都沒有,腦中全是問號。

紙本病歷送來,迫不及待地翻到當年的紀錄,果真我用中文手寫著病人是「猛男型」、醫院血壓170/100。記憶一下子都回來了,原來當時病人血壓高來就醫,理學檢查發現他是個肌肉棒子,問診知道他常跑健身房,之所以寫下「猛男型」,是為了提醒自己以及接手的醫師注意一些特殊狀況:病人是否有服用雄性荷爾蒙?是否有特殊疾病?是否有特殊飲食影響血壓?做的訓練是否會影響血壓?

那時一下子想不出有什麼更貼切的形容詞,就使用了這三個字,沒想到被這位「猛男」病人記到現在。

岔題了。回到這次的討論,年歲漸增,遇到猛男血壓高時,我有更多的考量了。

第一個問題,就是「是不是真的得到了『高血壓』這個疾病」? 許多人都會注意到自己在醫院量出來的血壓數值,跟家裡的不一樣(醫院比較高叫白袍高血壓、家中比較高叫隱匿性高血壓),所以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建議在診斷高血壓時,要參考家中的血壓數值(家中血壓大多要求小於130/80,722法則,連續七天早晚各量兩次),這在一般人是金科玉律,但在猛男身上就有更多的細節。比如,二頭肌粗壯的人,使用的脈帶需要大一號甚至兩號(手臂22至26公分,脈帶12×22公分;27至34公分,脈帶16×30公分;35至44公分,脈帶16×36公分……),手臂粗細不同,脈帶尺寸就不一樣,如果沒注意,很容易會因為用的脈帶尺寸太小,造成「假性」高血壓。意思就是說,在猛男身上,醫院的血壓不準,家中血壓如果脈帶尺寸錯誤,也不準確,這時到底有沒有高血壓,就沒人知道了。

其次,是否有使用同化性雄性類固醇(anabolic-androgenic steroids, AAS)這類藥物?在健美界有人會用來增加肌肉量,但AAS除了會增加心臟病與猝死的風險外,還會升高血壓。

最後,才回到「BMI 33是否屬於肥胖的問題」。對一般人來說,BMI大於30就屬肥胖(國人是大於27),許多研究都以BMI數值作為診斷肥胖的標準,但籃球之神麥可喬丹巔峰時期的BMI高達29,他可是全身都是肌肉,據說體脂率只有3%,絕不可能屬於過重的範圍;在他身上,BMI是不正確的指標,腹圍或是腹臀比,會是更好的診斷標準。不過,由於BMI方便又有82%的準確度,所以一般人通常還是把BMI當作診斷的依歸,只是碰上身材壯碩的病患時,BMI容易誤導,使用其他的指標來預測日後罹病的風險會更為精確。

回到「BMI 33的猛男是否罹患高血壓」,在做出診斷時要非常小心,推測引起的原因也得提高警覺,討論是不是該減肥,更要特別注意!因為這時BMI已不再準確,腹圍尺寸或其他數值才是更合理的指標。

 
 
 
訊息公告
 
 
 
 
為什麼你說了"Sorry for the inconvenience.",老外更火大?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你對外國客戶說了:"Sorry for the inconvenience."以為這樣很有禮貌,結果對方卻更不高興,覺得你態度不夠誠懇?這不是英文不好,而是用了不對的「文化語感」。

讓樹變成數據!看AI如何讓人工林說話
傳統森林監測仰賴人工的調查,其成本較高、效率較低,難以做為定期可追蹤性的方式。可澍科技以遙測結合深度學習技術,在雲端計算上,開發「人工林資產之雲管理服務」,為自然資產管理提供量化、可驗證的數據支持,成為實現自然碳資產透明化與智慧管理的關鍵技術。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