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聯合報社論/光電板就地粉碎,彭�ㄘ�說好的回收呢?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8/20 第603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劉世芳打「雜質國民」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光電板就地粉碎,彭□明說好的回收呢?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重建台灣產業的生存韌性
民意論壇 東施效顰的非核神主牌 還要拜嗎
政府若不甩公投結果 找誰救濟
日本核災後續擁抱核電 值得借鏡
823投票 賴清德能否聽見民意
卓揆昏睡內閣 何時才有病識感
政府數據失真 難怪不知人民苦
核電延役 台電起死回生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造山者的憂患意識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劉世芳打「雜質國民」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內政部長劉世芳貫徹「打雜質」政策。繼剝奪陸配參政權,她趕在立院開議前公告:「在陸台人」失去戶籍者申請回復身分,須對國安有「重大貢獻」才會許可。此舉,基本上就是不同意。修法還加入追溯條款,已回復者若被查到曾「為匪宣傳」等政府認定危害國安情事,還可撤銷身分。

在陸台人因工作、就學,領有大陸護照或設籍。他們持有中華民國護照,返台申請恢復「戶籍」,內政部卻要求他們比照陸配辦理。陸委會強調,「台籍」非常珍貴,不是想取得就能取得。這一刀畫下去,許多在陸台灣人恐怕有家難歸。

賴政府保護死刑犯,抬出聯合國人權宣言和兩公約。但人權宣言視「國籍」為基本人權,兩公約主張個人取得國籍不受歧視。劉世芳要讓賴清德做「台灣國主人」,便蹧蹋台商、台生人權,和共產專政有何兩樣?

憲法並未將大陸地區視同國家。賴政府利用行政命令偷渡兩國論,但憲法並未許可政府剝奪國籍。一個千方百計要把自己的國民變成「非國民」的政府,還配談團結嗎?

日本軍國主義時期,用「非國民」懲罰不服備戰國策的人民。我內政部則以「防統戰滲透」之名,把持有大陸居留證件的台灣人視同「不忠」,而打成外人。賴清德談反侵略,要坐視劉世芳復刻軍國主義「忠君之舉」嗎?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光電板就地粉碎,彭□明說好的回收呢?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丹娜絲颱風對南台光電場造成重創,當時經濟部極力強調光電板「無毒」,不會造成汙染;環境部長彭□明也稱光電板九成二可以「回收」,並保證兩周內清理完畢。誰料,最近嘉義光電場被爆出不僅仍未清完,臨時堆置場還流出紅色液體,引起居民不安。更扯的是,有業者竟將受損光電板和浮具「就地粉碎」處理,徹底扯破政府宣稱「光電板回收制度完整」的謊言。

丹娜絲侵台迄今已逾一個半月,其間彭□明幾度改口,先說兩周內要清理完畢,後又改稱一個月,近日又改口八月十九日前完全清除。然而,泰商元昱光電在嘉義幾座滯洪池設置的光電場,兩度遭罰款三百萬元,業者除了推拖拉,最後乾脆就地將受損光電板和浮具壓碎,當一般廢棄物處理。可想而知,其最後去處就是胡亂棄置掩埋,不會進入光電板回收系統處理。

先前彭□明信誓旦旦,說每片太陽能板都「編有序號」,由經濟部能源署分十年向業者先行徵收後端處理費用,因此每片都可「回收」。問題是,政府設有「回收機制」是一回事,制度的「可行性」又是另一回事,官員是否「落實執行」更是另一回事。若要提取舊太陽能板的銅、銀等金屬再利用,技術條件及成本都相當高,回收業者未必有利可圖。更何況,面對風災變故,業者寧可挨罰也不願將光電殘片送入回收系統,更充分證明政府所謂的「完全回收」,只是一篇政策神話。

近兩個月來,南部光電場被爆出的怪現象,集中反映了台灣太陽能光電發展的浮濫與畸形。更值得深思的是,除了諸多官商勾結及行政放水弊端,其中還潛藏著嚴重的「社會成本」沒被看見。稍早高雄大樹的和山光電場的「鬼剃頭」事件,基本上是不計代價地亂砍亂建,把土石流的危機留給鄰近村落。屏東佳冬的海上光電浮台,則是不自量力的計畫,政府拿上億預算去補助一場無知的遊戲。

人們必須注意的是,這些光電災難事件層出不窮,皆與國家機器的權力濫用有關。鬼剃頭的和山光電場,原為自來水公司的土地,因「配合政策」,將閒置土地招標給民間業者開發。嘉義的滯洪池原為國有土地,因政策思維錯誤,開放業者設置光電場。包括因風災受損的光電板,竟全部堆置在台糖的土地上,任風吹雨打流出紅水。台糖、自來水等公營事業土地遭濫用,難道不是民進黨為不當政策剝削國家?這些眼前看不見的社會成本,最後都要國家和人民付出代價。

最近在核三延役公投的辯論中,代表正方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點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他說,核三廠一年的發電量雖僅占總發電量的六%,但對比發展多年的綠能,風力發電去年僅貢獻三.六%,太陽能發電也只有五.三%。換言之,一座核三的發電量,竟然比整體光電量還多。這個事實,大大刷新了我們的認知。近九年來,全台光電板鋪天蓋地地設置,屋頂、農田、埤塘、山丘四處蔓延,對台灣的土地和環境已構成嚴重侵吞。這些亮晶晶的神奇電板,吃掉了大量土地;結果,它的總發電量竟還比不上一座運作四十年的核三廠。那麼,能源政策這麼多年來到底在忙什麼?人們賠掉龐大的環境代價,到底換得什麼用電安全?

最令人憤怒的是,民進黨政府夸夸其言的所謂機制,根本形同虛設。「招標發包制度」圖利綠友友,「躉購制度」其實在腐蝕台電的財務,而「回收制度」則是買空賣空。這從嘉義滯洪池光電板被就地粉碎,已一目了然。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重建台灣產業的生存韌性
社論/經濟日報

台美貿易談判尚未終結,美國動用《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調查報告即將出爐,台灣各相關產業已經感知狂風暴雨逼近,前景堪憂。這場關稅戰不只是短期陣痛,而是結構性挑戰的前奏;台灣所面臨的風險,不只是談判桌上的數字與壓迫,而是攸關未來產業版圖的生死棋。

川普的關稅戰與供應鏈重組,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台灣長期依賴的「高效率代工模式」在全球新秩序下正被取代。未來十年,台灣必須致力於產業高端化,由代工製造走向自有品牌、系統整合與生態系整合者地位,培養全球級品牌與平台型企業。尤其是供應鏈的多元化,研發與高階製造部分留在台灣,同步布局美國、東南亞、印度與歐洲,以分散地緣政治風險。對產業而言,真正的關鍵在於如何在不可控的外部壓力下,重建台灣產業的生存韌性。

川普的關稅政策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台灣產業長期依賴單一市場、缺乏談判籌碼與品牌實力的弱點。台灣必須趁此危機進行產業「轉骨手術」,短期止血保命,中期轉型開新局,長期重建國際競爭力。只有當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從「被選擇」變成「不可取代」的存在,外部壓力才會變成推動升級的助力,而非生存的威脅。

面對關稅衝擊,台灣最緊要的是重新規劃產業布局,積極開拓美國以外的市場。歐盟是潛力巨大的市場,目前台灣對歐盟出口僅占總出口的5%,且電子產品占比遠低於台灣總出口的平均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間。此外,全球南方國家經濟發展迅速,台灣可藉助WTO 會員身分及資訊科技協定(ITA)的零關稅優惠,加大對這些地區的市場開拓力度。

另一方面,必須重啟兩岸經貿合作。大陸市場龐大,且與台灣產業互補性強,是舒緩美國壓力的重要出路。賴清德政府政治抗中的路子已經走不下去了,而且將制約兩岸經貿關係,必須改弦更張,首先應恢復ECFA相關談判,接軌大陸新興優勢產業,不僅能緩解美國對台施加的關稅壓力,也為台灣企業創造更多機會。民進黨政府亟應擺脫意識形態糾葛,務實推動兩岸經貿交流,是台灣產業突破困境的重要途徑。

當務之急是培育高成長性新興產業。金融科技、供應鏈數位化、AI與區塊鏈應用、智慧機械人、無人系統及戰略產業等領域,不僅受關稅掣肘較小,更能重塑台灣的全球競爭力。政府應集中資源,通過研發補助、人才培育、市場導入等組合拳,讓這些產業儘快形成規模效應。傳統產業轉型須「短期紓困+長期升級」雙管齊下。農業、汽車零組件、工具機等受創嚴重的領域,則應設立專項轉型基金。

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須主動謀求戰略突破。半導體等高科技業赴美投資設廠不可避免,與其抗拒,不如借力美國再工業化契機創造對等合作。美國製造業復興面臨技術工人短缺、產業鏈不完整難題,台灣在紡織、精密機械、電子組裝等產業群聚優勢明顯,可通過參與美國經濟特區建設、技術合作培訓等方式,換取關稅減免與市場准入,實現互利共贏。另應聯合亞太盟友構建彈性供應鏈,與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加強產業協調,在半導體材料、汽車零組件等建立區域互補體系,減少對單一市場依賴,提升整體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

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不只是挑戰,更是台灣產業結構升級的倒逼機遇,最佳因應之道是以長遠眼光推動產業升級、市場多元與全球合作,才能讓台灣經濟在動盪中站穩腳跟,開創新的發展局面。這條路很艱辛,卻是台灣產業突破與升級的必由之路。

   
民意論壇
東施效顰的非核神主牌 還要拜嗎
蕭福松/大學教師(台東市)/聯合報

本周六就要核三延役公投,有朋友問:「如果公投通過,政府會重啟核電嗎?」出乎意外的,在場所有人都搖頭說「不會」。

跡象很清楚,連身為總統的賴清德都不避諱表態不支持核三公投,也要求黨內一致投下「不同意」票,並聲稱核電「不是公投所能解決」。換句話說,即使公投通過,政府也可能以各種理由阻止核三重啟。

然而,沒有核電的台灣就一定安全且供電無虞嗎?事實恐非「用愛發電」的人士所能想像。二○一六年蔡英文效法德國總理梅克爾,也想把台灣變成「非核家園」,理想很美但現實有困難,最大不同處在德國有非核條件,台灣有嗎?

德國非核有三條件:首先,德國有卓越先進的綠能;其次,老百姓願負擔更高的電價;其三,德國能向擁有五十八座核電廠的法國購電。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德國現任總理梅爾茨已表示退出核能是個錯誤。

反觀台灣沒有德國的非核條件,卻強推「非核家園」,猶如「東施效顰」。結果就是關掉安全乾淨、便宜有效的核電,然後燃煤發電火力全開,山林田野到處種電,連魚塭海濱也不放過,更欲加碼向美採購天然氣,完全無視存量有限及航運被封鎖的潛在風險。

影響所至,空汙更嚴重、國人健康堪慮、生態景觀被殘害、AI科技產業不樂觀,甚至台電年年虧損。不禁令人懷疑,「非核政策」果真是為台灣好?還是另有更大盤算?

在多個國家重啟核電的今天,梅克爾的「非核家園」政策受到質疑,台灣的「非核神主牌」還要繼續膜拜下去嗎?

   
政府若不甩公投結果 找誰救濟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教授兼主任/聯合報

八月廿三日將舉辦核三重啟之公投,而依公民投票法第廿九條第一項,公投結果,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且有效同意票達投票權人總額四分之一以上者,才算通過,難度著實不低。而即便公投案過關,效力到底如何,恐更值關注。

此次公投案的主文,即「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此提案,乃是依據公投法第十五條第二項,由立法院院會通過後提出,性質上屬重大政策之創制或複決。而根據提案理由,首先是今年台灣全面廢核後,綠能開發成效不佳,不僅光電弊端叢生,亦使台灣電力的主要來源,幾乎來自於火力及天然氣。如此的結果,就與永續環境的國際趨勢相違背,因此若能保有一定的核電運轉能力,除可為過渡時期的能源輔助外,亦可達到節能省碳的目的。

而因台灣的核能爭議,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科學與技術問題,致常呈現兩極化,即非A即B的現象,為打破如此僵局,最終由公投來決定,顯然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而如果公投案未過,依據公投法第卅二條第一項,兩年內不得針對同一事項,再提公投。至於公投案若過關,依據公投法第卅條第一項,應由總統或權責機關為實現該公民投票案內容之必要處置,只是如此的效力規定,除同樣只有兩年的期間限制外,所謂必要處置之用語,則更屬模糊,也等同賦予給權責機關極大的裁量權。

尤其,此次核三重啟公投案即便通過,依據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第三項,仍必須由台電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並經確認安全無虞後,使能再啟動運轉。故若台電不為申請,或者申請後經主管機關(核能安全委員會)確認有安全疑慮,甚或來自行政機關的消極不作為,可能就會使重大政策的公投結果,只具建議效力。

為免公投流於形式,勢必要有相對應的救濟手段。惟目前公投法並無針對此等情況可為訴訟之明文,所以在解釋上,或可依據訴願法第二條第一項與行政訴訟法第五條第一項,以行政機關應作為而不作為為由,提起行政救濟。只是此等訴訟權保障的對象乃為人民,在核三公投的提案人是立法院下,是否有提起訴訟的適格性,恐面臨巨大法律挑戰,致僅能向憲法法庭尋求突破。

惟於憲法訴訟法,僅有國家機關得就法規範是否違憲提起憲法訴訟之權,並無針對重大政策可為救濟之明文,致使憲法訴訟這條路,也因此被阻絕。故為避免公投結果淪為一場大型的民意調查,立法者實應檢討現行公投法有關通過公投之結果,如何讓其產生實質的拘束力。尤其是重大政策的創制與複決,更應明文權責機關不作為時,該如何究責之機制,同時也應明確賦予提案者有提起救濟之權利。

   
日本核災後續擁抱核電 值得借鏡
鄧豐洲/文史作家、傳統詩人(台南/聯合報

核三廠二號機於今年五月十七日除役,正當民進黨政府慶幸達成「非核家園」目標之際,關於「用肺發電」討論度也高漲,促使核能發電的議題再度發酵。

二○二五年的發電配比計畫,燃氣為百分之五十、燃煤為百分之卅、再生能源為百分之廿。而二○二四年的實際數據是,火力發電量占比達近八成;再生能源為百分之十一點九;核能為百分之四點七。由此得知,火力發電占比過高、而不穩定的再生能源未達預期目標,帶給國人各種隱憂。

其一,仰賴進口的火力發電比例過高,具有潛在的國安危機。畢竟國內天然氣及煤炭的安全存量有限,一旦受國際局勢影響而輸入延誤,即發生無原料可發電的狀況。

其二,燃氣及燃煤發電所產生的廢氣,對國人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此外,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更是促使地球暖化的元凶。在環保方面,實在很難立足於世界潮流。

其三,台電因購買天然氣、煤炭及再生能源的成本過高,導致連年嚴重虧損。政府卻欲以超徵的稅收補貼台電虧損,以致民怨高漲。若再因此調整電價,勢必影響人民生計。

其四,反觀鄰國日本,日本政府議定新能源計畫,至二○四○年預計核能發電占比百分之廿。日本與台灣同是能源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而且地震等天災頻率高於台灣,其核能發電仍占二成,值得我們借鏡。

其五,反核方的論點是核能安全與廢核料處理問題,此類問題已獲國內的學者專家證實技術上無問題。筆者曾參與國內天然氣接收站的工安查核工作,認為火力發電亦非完全安全。

台灣正需要充足、穩定與低成本的電力。讓人民健康,用電不虞匱乏,正是執政者的責任。

謹以三首詩敘述電力與環保同等重要:〈火力發電汙染多〉:「燃氣燒煤汙染多,健康長損體違和。碳排促進地球暖,自毀生機莫奈何。」

〈進口能源藏危機〉:「進口能源難掌控,多端世局懼封關。價高升降隨人制,重視國安宜減刪。」

〈核能發電保基載〉:「核能生電空汙少,成本低廉基載安。技術無憂勤管理,盡心環保地球歡。」

   
823投票 賴清德能否聽見民意
鄭紹成/中國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聯合報
賴清德總統民調支持度直直落,七月風災處理不善、七二六大罷免失敗、美國關稅戰的內憂外患接踵而來,賴民調要能上升也難。惟接續八二三的罷免投票與重啟核三公投的結果,有可能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筆者預估賴的支持度和滿意度恐怕只會更低。

首先,賴總統執政一年多來的政績,可總結為「對外強力抗中、對內對槓在野、黨內清除異己、號召青鳥聲援、持續清洗人心」。賴並非初履政壇的小白兔,施政民調卻一路下滑;事後諸葛,原因之一為只用自己人,人才運用狹隘且偏於一隅,官員缺乏中央格局經歷,勢必影響政務推動。

其次,由賴的個人背景推斷,九月之後賴政府政策主軸不太可能有重大改變。賴由寡母含辛茹苦養大,雖說建中畢業但當屆未考上醫科,而係退伍後再經學士後醫科一圓學醫之夢。醫師具有不同於其他學門之專業知識,診斷治療必有其強勢主見而不容患者「異見」,賴長期以來之從政風格,將醫師性格表露無遺。

賴堅持必念醫科之苦讀生涯,顯見其毅力與耐力驚人,他的政治性格亦存在若干執拗,當年二三二天不進台南市議會備詢,成為台灣地方自治史上第一人。賴還有「台獨金孫」稱號,已逝台獨大老辜寬敏對其支持不遺餘力,賴公開自言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其對外立場親日甚於親美,對於日殖時期興建烏山頭水庫的設計師八田與一推崇至極,卻不曾讚譽蔣氏父子對台灣經濟的貢獻。賴的成長、個性及從政理念,注定了執政一年多來諸多偏離民意的表現。

再者,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賴清德已年過六十,殊難改變其行事作風。賴性格固執,執著細節,缺乏國家領導人的寬宏大局。以南部風災為例,經歷一個多月後,八月在中央防災會議上,賴仍為其七月勘災時「國軍不能進民宅救災」的失言辯解。在台南以「屋頂自己爬」和「郭國文有訊號」的不妥發言態度回應災民,經媒體不斷播報和政論節目討論,南部民眾之不滿即顯現於賴總統的民調數字。

第四,當川普施政著重「讓美國再次偉大」,關稅戰再來就是汲汲營營爭取諾貝爾和平獎,川普忙於應對俄、中,必然無暇對「如筆尖般大」的小小多山台灣多所眷顧。有論者建議,提升賴總統施政支持度的做法,應是改變對兩岸關係的態度,推動溝通和交流。惟多年來,賴卻對九二共識不屑一顧,甚至不如蔡英文的「中華民國台灣」之說;賴執政後一系列「新兩國論」發言,讓對岸將其牢牢貼上台獨標籤,難有善意回應。

七二六首波大罷免大失敗之後,賴宣示民進黨支持罷團再戰八二三,可見賴堅持立場絕不退縮。賴有火車對撞的絕猛勇氣,民眾卻不想同歸於盡。唯願賴能多以蒼生為念、民眾福祉至上,讓人民安居樂業,則台灣之福也!

   
卓揆昏睡內閣 何時才有病識感
古瑞徽/金融業(新北市)/聯合報
台北市長蔣萬安近日點名賴清德總統應延攬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入閣。行政院長卓榮泰昨日被問及相關議題,語帶嘲諷直言「首都市長最近言行經常脫離市政,請不要著急、慢慢學習」。

卓榮泰是要蔣萬安跟誰學?卓院長過去只做過市議員、立委、民進黨正副秘書長與主席、總統府副秘書長,並無任何部會首長及縣市長歷練,任閣揆時間比蔣萬安當市長還短,好意思出來道人之短還說己之長嗎?

卓院長的爭議言論也不比經濟部長郭智輝「遜色」,包括川普關稅出爐前夕要國人「安心睡」,強調「風險可控、政府有準備」,又說就算普發現金,每個人只能買個遙控飛機或冰箱,對國家毫無助益,都是對自己毫無「病識感」、對百姓沒同理心的態度。

卓榮泰內閣上任迄今滿意度已跌至二成六,整個內閣目前卻仍毫無動靜,沒有人被更換,也沒有人自請離開。七二六大罷免大失敗的第一時間,內閣沒有異動即已失去主動性,難道一定要等到八二三再被「完封」一次才有「病識感」?

卓院長能否繼續坐穩官位尚且不知,蔣萬安市長是民選首長,其施政優劣市民心裡有數,他推薦的人選也可討論,但談到「慢慢學習」?是學習卓內閣閣員的「胡說八道」還是「不知民間疾苦」?或是要學習這個「安心睡」內閣?

一年半來,政府給人民的印象只有大罷免、救災不力及妥協於美國疊加關稅;鬥完藍白、再鬥黨內,不是「戰鬥內閣」而是「鬥雞內閣」,就算將之形容為「戰敗的鬥雞」也不為過。

卓內閣已從普通病房「睡」到加護病房,還要繼續睡嗎?這個內閣再不動手術、再不更換新的器官和輸入新的血液,恐怕連人民都要「奄奄一息」了!

   
政府數據失真 難怪不知人民苦
吳立昊/教(嘉義市)/聯合報
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顯示,一一三年未滿卅歲年輕人之平均年所得為新台幣五十五點九萬元,但很多年輕人沒有爆肝加班或「斜槓」的話,月領根本不到四萬元。再加上物價漲幅及租屋、水電等固定支出後,即便省吃儉用,成為月光族的比例恐怕也不低。

這種數據,除了嚴重打擊年輕人士氣外,更可怕的是,若奠基在這種失真的數據上,國家青年政策就難對症下藥。以少子化問題而言,年輕人因工作沒保障、月薪低買不起房而不敢生育,政府看到的卻是年輕人「已經擁有五十五點九萬元年所得」,當然無法理解年輕人為何嫌房價貴、又不願結婚生育,勢必無法端出切中問題的政策牛肉。

過往民進黨在年輕族群的支持度相當高,近年來年輕選票卻不斷流失,年輕人希望民進黨執政能扭轉「看不到未來」的痛苦,盼到的卻是政府總拿出失真的數據澆熄年輕人熱情,如果持續下去,民進黨的年輕選票只會更迅速減少。

執政黨不該為了美化施政而拿出虛假數據,要好好思索究竟怎樣做才是正途,才能留得住年輕人,對台灣的發展亦為長遠之道。

   
核電延役 台電起死回生
林惠民/電力工程教授(高雄市)/聯合報

核三廠延役的辯論,筆者想要做一些補充,希望能協助台電起死回生。畢竟這個昔日最會生蛋的金雞母,如今竟然赤字連連,實在令人唏噓。

所謂核電每度一點四元,指的是新建電廠的價格。因為核二核三廠都已經折舊完畢。所以只要考慮運維和人力,這些費用對核電廠是微不足道的,不到十分之一,約○點一至○點二元之間。若核二、三兩個電廠都予以延役,以年發電量三百億度,平均每度三元多計算,台電的年收入可以增加一千億元,對預估今年虧損五百億而言,馬上可以挹注,還可以大幅降低購電量三百億度。

依據一一二年資料,再生能源購電量一七三億度,每度五點○二元,支出九○五億;民營電廠四五一億度,每度四點一七元,支出一八八一億元。略作計算,知道可以減少的購電成本約一四三五億元,加上前面千億收入,換句話說,台電一年約可增加二四三五億元的利潤,馬上解決虧損問題,如果核四再能運轉,台電獲利可觀!

九十年代反核的重點,除了核廢料,主要針對的是核災變的機率。在當時的時空之下,火力發電不論燃煤、燃油、燃氣價格相當便宜,也沒有地球暖化和排碳的考量,能監督與討論的對象也是唯一有風險的核災變機率。

最近廿年來,環境汙染、地球暖化已經成了人類存亡的重要議題,核能發電的地位就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因為核災變是個機率問題,但是環境汙染跟地球暖化卻是現實。台電核能廠運轉四十年來顯示了很高的效率和安全性,這個機率問題就一直存在虛幻之中,證明了進步的科技與運轉紀律可以保障機組的效率和安全;但是環境汙染使得台灣肺腺癌的比例直線上升,已經占了癌症第一位,卻是現實問題。一個機率極低但是危害大、一個危害小但時刻累積,天天有人傷亡也足以致命,兩害相權取其輕,而且核電廠壽命可以八十年,即使只多運營廿年也可大幅解決台灣能源問題,避免電價、物價一漲再漲。

根據台電資料,一九八五年台灣核能占比最高達百分之五十二點四,再生能源(含抽蓄)占百分之十三點二,化石占百分之卅四點五,燃氣為百分之○,超高的核能發電與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備轉引起電力學者質疑過度投資,也開始有反對核四的聲音。然後核能占比逐年下降,二○二四年核能剩百分之四點七,而天然氣竟達百分之四十七點二,接近一半。風險高、價格昂貴,造成台電與中油大量負債,目前火力(化石)發電總和更超過百分之八十。而綠電的脆弱由這次的颱風就可以看出,台灣地狹人稠,並不適合。尤其是太陽能,破壞魚池、山坡、海洋。一個核二廠的發電量如果採用太陽能,大概需要一個台北市兩百多平方公里那麼大的面積,台灣實在沒有這樣的本錢,碰到天災一下子報廢。

了解火力與綠能發電,核能是否能全廢,其理至明。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造山者的憂患意識
林一平/聯合報

紀錄片「造山者」讓觀眾認識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歷史脈絡。其中一位關鍵人李國鼎,片中著墨不多,只有兩句重要的話形容他。第一句出自張忠謀之口:「沒有他(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第二句出自盧超群的IBM老闆:「李國鼎瘋了才會為台積電籌這樣的巨額經費。」我曾與李國鼎先生有過短暫卻深入的互動,能感受李國鼎為何願冒這麼大的風險,被IBM認為瘋了。

一九九六年,我擔任交通大學電子資訊中心副主任時,正值中心大樓落成,由李國鼎先生題字。開幕當天,我有幸攙扶李先生進入會場並和他長談,那一刻讓我深深體會到一代宗師的風範。當時的李國鼎雖然年事已高,眼中卻仍透露著對台灣科技發展的深切關懷,殷殷囑咐要有為下一個世代設想的使命感。當時他早已預料到台積電晶圓代工生根於台灣的必要性,值得為國運下這個賭注。

多年後,我榮獲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頒發的「李國鼎管理獎章」,及至二○二四年榮膺成功大學「李國鼎榮譽學者」,實深感榮幸,也讓我深刻反思李國鼎先生代表的精神內涵。「造山者」雖然詳細記錄了改變台灣命運的經過,但我們更應探討的是,為什麼李國鼎會有如此前瞻的思維?答案在於他的成長背景—抗戰時期的憂患意識。

李國鼎在中國戰亂期間求學,他是「中英庚款」公費留學生,在一九三四年赴英國劍橋大學學習物理,並進入他嚮往的卡文迪許實驗室(Cavendish Laboratory),接受原子物理與低溫物理的相關訓練。一九三六年後於皇家學會蒙德實驗室(Mond Laboratory)從事極低溫下的超導研究,並發表相關成果。

一九三七年當七七抗戰的消息傳來,李國鼎毫不猶豫地束裝返國、投入防空部隊,從理論物理走向實用科技。抗戰勝利後他參與沉船打撈、籌備造船公司,最終來到台灣。

李國鼎那一代的財經團隊秉持孤臣孽子之心,不計政治與個人利益而為國家鞠躬盡瘁。正是這種憂患意識,讓李國鼎不斷思考要為下一個世代做什麼;他們培養人才、創造產業動力,最終促成了張忠謀回台創辦台積電,開創了台灣電子產業的黃金時代。

然而,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時不禁要問,當年的「造山者」已成傳奇,我們這一代享受著他們創造的成果;但我們這一代可曾想過,要為下一個世代創造什麼?更令人憂心的是,在美國壓力尚未全面到來之前,台灣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就已被推向海外投資,協助美國「再製造業化」,這種戰略思維是否符合李國鼎等人的憂患意識精神?

「造山者」敘述的台灣科技奇蹟並非偶然,而是源自於一代人深刻的憂患意識。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局勢下,我們更需要繼承這種「孤臣孽子」的使命感,為下一個世代的台灣做出我們這一代人應有的貢獻。(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小兒科醫師不建議小孩接觸《鬼滅之刃》相關作品
小兒科醫師胡殿詮曾在臉書表示,小學生或幼兒園孩子都不應該接觸《鬼滅之刃》的相關作品,他強調這不是小題大作,因為他完全不敢想像孩子看了影片後,在學校跟同學按照這個畫面去戲謔模仿,會發生什麼可怕的後果!

防彈咖啡真能減重?
近10幾年來,來自歐美的「防彈咖啡」風潮也在台灣掀起一波以油咖啡取代早餐的減重熱潮。主打早上喝一杯就能提升飽足感,還能轉化為能量來源,幫助啟動燃脂模式、達到瘦身效果。不過,這種看似輕鬆就能變瘦的方法,真的那麼有效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