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換代」的節奏下,大陸電動車呈現出「快消品化」(意指購買決策快、消費頻率高)趨勢。分析認為,對於車企來說,年銷售量達到300萬輛可進入主牌桌,100萬輛將成為生存底線。
證券時報報導,大陸電動車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從過去「三年一改款,五年一換代」,到近兩年已實現「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換代」。有車企負責人形容為「年拋型電車」。
包括小米、零跑、小鵬等企業陸續發布上半年財報,造車新勢力正在集體跨過「損益平衡點」。銷量提高之後,圍繞技術、品牌、生態的終極競爭依然膠著。
大陸二手汽車評估師張泉指出,電動車的快消品屬性由於核心,也就是電池和演算法所決定。「兩者都具有壽命相對較短、反覆運算越來越快的特點。電池通常在使用八年後健康度降至70%以下,續航能力下滑、自燃風險增加,而更換電池包的成本可能高於車輛殘值。」
另外,隨著攝影機、光學雷達、車載晶片等智慧硬體上車,演算法和軟體遵循摩爾定律快速反覆運算,也讓汽車快消品化的趨勢難以阻擋。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曾公布,大陸汽車保有量超過3億輛,平均車齡約八年。傳統燃油車的換車周期約為六到八年,新能源汽車縮短至三到五年左右。快消品化之下,電動車貶值節奏整體加快,個別車型首年貶值率,甚至高達50%。
張泉表示,電動車不但要買得起,還要虧得起。燃油車時代,新車到手打八折,開三年打六折。如今,新車到手一年可能就打七折,開兩年價格就可能腰斬。
然而嵐圖汽車CEO盧放卻認為,使用者換車頻率加快,安全、耐用、可靠依然是首要標準,這代表不能用快消品的邏輯開發汽車。造車永遠要符合「車規級」標準,而非「消費級」標準。
摩根士丹利預測,全球電動車市場已出現供過於求。未來幾年,大陸車企的盈利狀況將更加分化。
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認為,大陸汽車行業將從「百舸爭流」的春秋時代,邁向「強者恆強」的戰國紀元,市場集中度提升,資源向龍頭聚攏,技術壁壘成為關鍵護城河。
未來十年大陸汽車產業將加速整合,最終形成類似「七雄」的格局。
易鵬表示,對於汽車企業來說,年銷售量達到300萬輛可進入主牌桌,100萬輛將成為生存底線。
延伸閱讀
小米Q2財報每天賺5億 電動車事業下半年有望轉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