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理工資優生當起賽車手
刻意約在卡丁賽車場採訪,我一眼就認出任彥儒,因為他身著車隊衣服,側背大包包中自備安全帽、手套、換穿衣物與各種工具,非常有專業賽車手的架勢。彥儒全副武裝,因為我請他將我當成他社團招生目標,讓我理解卡丁車的魅力。
這個請求像一個摁到理工資優生按鈕的指令。體驗駕駛前,我們在車場外開始行前教育,他拿出iPad,從輪胎的摩擦力、車子的離心力與向心力原理,解釋卡丁車在不同天氣狀況、各種轉彎下,該採取什麼策略切入車道行駛……「這個車場的第一個車道轉彎幅度很大,你可以沿著車道,從最外切到最裡面,再快速切到外沿,最大化轉彎半徑,這樣速度會更快!」
簡直像在上物理課!跟我過往運動體驗前的簡報完全不同。彥儒有點臭屁地說,這份簡報可是他綜合賽車經驗、在賽車場帶人體驗、摸索車體結構,以及結合他對於物理與化學的理解,整理而出的精華。「這也是我們社課的特色。社員操作模擬器或駕駛卡丁車,如果能具備物理知識,會事半功倍。」
愛上賽車的初體驗
彥儒說起賽車就停不下來,我沒想到他接觸賽車才四年。「我從小到大一直很認真念書,將會考與學測當成一次又一次衝刺的目標。可是考上大學後,經常感到莫名的空虛,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有什麼意義。」大一寒假,沒有平時的課業填滿空虛,他想起小時候曾沉迷於看體育台台灣大賽車節目,鼓起勇氣走進家附近的賽車場。「第一次駕駛卡丁車那種身體與車子合而為一、共同挑戰極限的刺激,讓我心無旁騖地盯著前方前進……下車後我就決定以後要當個賽車手。」他說這話時還忍不住握緊了拳頭。
立下決心後,彥儒很快發現,追夢要付出的代價非常高昂。除了維持原本的功課水準,為了當賽車手,他得鍛鍊體能、賺錢支付昂貴的練習費用。他解決訓練不足的方法是觀看大量國內外賽車影片,從物理甚至化學理論中思考策略,再透過實際練習,印證想法並逐一修正。這獨特的策略讓他大三首次參賽就分別得到預賽與預決賽的第一名,可惜決賽第三名衝線被罰秒,名次慘烈滑落。
夢想與現實的拉扯
儘管訪談時談到這次比賽懊悔連連,當時表現還是引起了車隊的注意,賽車場老闆詢問他是否願意擔任後勤人員與實習教練。彥儒認為這邀約能更快達到目標,在車廠打工既可籌措夢想基金,也能得到更多練習機會。可是旺季時,一天工時超過十小時是常有的事。半年下來,不但沒達到去車場工作的目的,就連功課與訓練的品質都下降了。唯一的收穫是「帶卡丁車體驗的經驗超豐富,帶過年紀最小的是四歲。」當班上其他人揪著夜唱、聯誼與聚會時,彥儒苦笑著說他「放棄了所有的大學生活與社交」。
辛苦打工之前,他曾試圖說服母親贊助賽車夢想,為此做了一份簡報說明理由,卻被母親質問,為何別人要支持他的夢想?他坦承,同樣的問題也在剛申請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時被質疑過。理工科的頭腦實事求是,確認錯誤就痛下決心修正。他思考後發現,「我賽車時很快樂,也想將這份喜悅分享給其他人,讓大學生也能沒有負擔地享受到賽車的樂趣。」
因築夢而成為大人
彥儒從自己艱辛的築夢經驗得到結論:絕大多數賽車手都是靠一次次的實際練習累積經驗,可是每一次經驗都意味著要花錢,「一般大學生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多錢。」他申請到台積電築夢計畫後,逐步實踐推廣藍圖,用經費購買模擬器,「社團博覽會就吸引了一百多人體驗嘗試。賽車社團一成立就有二十幾個社員,平常社課有十幾個社員參加。」
彥儒一開始只是想圓自己的賽車夢,結果卻當起了校園的賽車推廣大使,在課業繁忙的大四創社、帶社課活動。除了讓社員參加卡丁賽車活動與模擬器比賽,他跟成大方程式賽車隊談社課合作、與相關大學社團的幹部交流、跟高雄賽車場談成大學生優惠價……彥儒想起過去半年做的一切,露出遠目的表情說:「我去所有跟賽車相關的社團研究潛在合作對象,一一發私訊介紹,經常被無視或洗臉,但當然也得到一些合作機會。」
推廣賽車進校園沒有標準程序與答案,同儕的反應也經常不如他預期的熱絡。念書只要認真就能有好成績,但社會運作並非彥儒所能掌握。說著一路以來的快樂與挫折,彥儒彷彿給自己打氣:「不是每個人都會愛上賽車,但是每個人下車時都是笑容。」
築夢過程讓他從只知道念書的理工科男提前成為大人。他從曾想休學當賽車手到決定升學,並考取原校晶片設計研究所,結合興趣與學術專業。「這樣就能邊念研究所,邊繼續推廣社務。」採訪結束前,我問支持彥儒的死黨、副社長李茗哲,參與築夢計畫的感想。他說:「談起夢想,好像都是文組人專屬。但理工科的我們也有自己的浪漫,與實現夢想的方式。」
一百萬夢想基金,由一百位青年神祕客投票決定!台積電築夢計畫十周年特別企畫「Off Track」互動展邀請你一起偏離航道,走進九組青年團隊築夢分享現場。您將可以擔任神祕客決定誰才能獲得最多獎金。9月5日到9月7日在松山文創園區南向製菸工廠一樓東側。關注官方臉書「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立即報名成為神祕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