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發展,讓職場的命運兩極化。少數人站上金字塔,多數人陷入流沙。
以科技界為例,微軟在二○二三年裁了一萬人,今年到目前又裁了一萬五千人。Google在二○二三年裁了一萬兩千人,今年六月再對員工提出「優退方案」。
裁員原因複雜,但關鍵就是重新布局,將資源全力投入在AI。
科技業以外也很慘。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紐約分行六月的報告指出:廿一到廿四歲,失業率創十年新高(不算疫情期間)。原因之一是AI開始取代入門的行政、會計、財務、研究、法律…等工作。AI公司「Anthropic」的執行長說得更直接:五年內,一半的初階白領工作都會被AI取代。
在一片裁員、失業的陰霾,AI人才卻呼風喚雨。五月,「OpenAI」開價卅億美元併購自動程式生成工具「Windsurf」。談判破裂後,Google以廿四億美元挖走這家公司的執行長和資深主管。不買公司,只買人才。
而六月,臉書以一四三億美元投資新創公司「Scale AI」,條件是廿八歲的創辦人必須帶一群人才到臉書上班。
據紐約時報的報導,臉書正火力全開地挖角AI人才。六月接觸了四十五位「OpenAI」員工,開出的年薪甚至高達一億美元。
這些令人暈眩的數字後面,未必有清晰的策略。其實也沒有任何公司完全知道AI將如何影響產業和經濟。唯一共識是:AI是這世紀最大的機會(或危機),先搶到人才準沒錯。
其實,這不是AI時代的新觀念。管理學大師柯林斯在「從A到A+」中就總結,A+公司請不對的人下車,找對的人上車,把對的人放在對的座位,再一起討論這班車要開到哪。他舉一九七○年代「富國銀行」為例,執行長庫利預見法令鬆綁將造成銀行業巨變,四處延攬人才,有時甚至沒有明確職缺。庫利說:「創造未來就得這樣。我未必能看到改變,但我請來的人看得到,也足以應變。」
預言了今天的科技業。
五十多年前的富國和今日的Google都相信同一件事:人才,比策略重要。有對的人,好的策略自然浮現。相反的,對的策略沒有人才,也只是幾張空洞的投影片。
於是在今日的矽谷,公司絞盡腦汁來吸引、留住人才。錢和股票不用說,免費三餐和不限量的濃縮咖啡是基本。此外,工作的意義要夠大、同仁要夠強、上下班專車接送、辦公室開在生活機能完整、好玩的地段、允許在家上班,每個月一個禮拜五放假,讓員工「照顧自己」。萬一不孕,還補助人工生殖和領養。
每個人都想享受這些福利、「照顧自己」。無奈的是,我們都可能收到「優退方案」。不想優退,就得轉型。在被取代之前,先用AI取代自己,藉此升級。從「人力」,變「人才」,就有機會走出流沙,走向金字塔。
(作者為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