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國際處境,最重要的,就是因應美國的對台政策,八二三之後,距離川習會,時間只剩下兩個月,賴政府的挑戰,要遠比之前的關稅與過境,來得更大、更重要。
川普總統上台對台政策出乎賴政府意料之外,第一任時,從政策到人事,非常抗中親台,但第二任時,內閣中,除了國務卿魯比歐,沒有親台人士,對台政策的邏輯改為以交易為導向,川普還多次點名「台灣偷走美國半導體生意」,並且明示台灣要向美國「買的更多」。
也因為如此,如今台灣與美國的關稅交涉,一味消極挨打,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對台灣來說,沒有還手之力,只有聽憑美國的凌遲。
對台灣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安全承諾;如果說拜登執政期間,漸往「戰略清晰」移動的話,川普迄今不管媒體怎樣套話,都謹守「戰略模糊」的分寸,他甚至說:「台灣離中國只有兩英尺……我們距離那裡有八千英里。如果他們入侵,我們根本無能為力」。
看烏克蘭思台灣處境
看到近日阿拉斯加高峰會後,川普對烏克蘭的態度,更讓台灣朝野憂心,無論是他與副總統范斯所說的「這不是我們的戰爭」,或者是要把防衛烏克蘭的責任丟給歐洲,都讓台灣的二三○○萬人心寒,擔心二個多月後的川習高峰會,類似的情況會重演。
川普總統在阿拉斯加高峰會之前,接受福斯新聞訪問時,提及「中國習主席與台灣也有非常相似的情況」,「他告訴我『只要你是總統,我就絕不會這麼做』。習主席是這樣告訴我的,而我說『我很感謝你這麼說』。但他也說『不過我很有耐心,中國也很有耐心』。」
川普這番話,不僅難以安大家的心,反而更使人不安,台海安危,豈能是兩人私相授受的事?
「美國不派兵」,是拜登與川普,或是民主黨與共和黨,有持續性的,甚至無論是逼台積電赴美設廠,擴大投資,也都是兩黨一致的政策,最近川普政府的「相對關稅」,更讓台灣民眾對美國的不滿到達頂點。
前副總統賀錦麗的國安顧問高登(Philip H.Gordon)日前來台訪問,他廿一日在「外交政策」網頁上發表專文「川普也許會出賣台灣」中表示,川普迫切希望與習近平舉行高峰會,並達成貿易協議,可能準備出賣台灣來實現這一目標。台北方面擔心,美國可能願意進一步遷就北京—例如,削減對台軍售,或者準備宣布「反對」台灣獨立,而非過去所說的「不支持而已」。台灣的未來面臨被川普政府拋棄的危險。
駐美代表有重要任務
八二三之後,賴清德總統的主要心力放在內政與內閣改組上,但是更迫切的,也許是川習會的相應政策與國安人事改組。
日前傳出駐美代表更動,由國安會副秘書長徐斯儉出任,這應該是府方考慮已久的人選,當然這涉及美方的同意接受,要急也急不得;要知道駐美代表的首要任務,並不是安排賴總統出訪、過境美國,更重要的是了解目前美方對高峰會的腹案,以及北京方面對台灣問題的思路。
其次,國安會諮委傅棟成,雖是老成謀國,過去是小英愛將,也是賴政府一年多來的大陸政策的把關者,現在面臨新的形勢,需要有新思維,如果願意積極配合,當可借重經驗,如果一夫當關,事事否決,就應該起用新人,配合國安新走向。
此次人事變動,也可看出賴總統自己的國安布局與企圖,意圖走出蔡英文總統的陰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