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閒話吃喝】林昂/芝麻小事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9/01 第5998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閒話吃喝】林昂/芝麻小事
【話題徵文:親愛的外星人】朱家賢/冰箱裡的超自然現象
【青春名人堂】海德薇/送妳一把琴,陪妳慢慢長大
 
 
 
心情札記
 
【閒話吃喝】林昂/芝麻小事
文/林昂/聯合報
芝麻小事。圖/王嗚咪

最近在傳統餅店裡,買了好幾塊芝麻禮餅。這適合眾人分食的大圓餅,據說是上世紀十分熱門的訂婚用餅,有些店家為了貼合今時消費習慣,也增售個人份的小尺寸版本。一塊小尺寸的禮餅大小約如杯墊,一個人能完食,也就不需再為消耗大餅而感負擔。大概是自己太愛芝麻了,手中拿著一塊餅,光看餅面鋪了滿滿芝麻粒,就為之動心,遂忍不住從架上搜刮一堆結帳,打算跟身邊親友分享,心情好到就像在辦喜事一樣。

擁有濃郁香氣是芝麻的本事。然而同樣都屬堅果種子類,我們會單吃無調味的核桃、腰果、花生米,卻未曾見過誰捧著一大把芝麻嗑。就算是以芝麻為主要成分的芝麻糖,也需用糖黏合,才好抓取入口。想是芝麻粒體積小,實在不好拿也不好咬,故鮮見它唱獨角戲,多與其他食材共同演出。

某一次,因為單吃芝麻粒,我才意識到它的香氣格外迷人且震撼。

單吃的震撼香氣

好幾年前,有一段日子恪守飲食控制規定,除了正餐以外,什麼點心都不碰。但那一天嘴實在饞得很,為了解饞,到中壢張豐盛商行買一小袋熟芝麻作為零食。商行裡售有花生、瓜子等,熱量都不算低。選芝麻,我圖的是它體積最小,對身體影響最淺。當年這店裡販售的許多品項皆隨客人用勺子挖取,分量自度,秤重計價,像我只買一丁點兒,結帳時老闆也不會皺眉。但經疫情襲過之後,店裡的販售制度與光景也就異於從前了。

記得當時芝麻在手,一出店門便迫不及待動口。為體態著想,不可不慎,還是得吃得節制。從袋中只捏出一粒,輕放舌尖上,齧破子壁,頓時,香氣彷彿封印解除,轟隆隆的,在口腔,在鼻腔綻放。誇飾說法,是原子彈等級的,然而當下體感震撼十足,真不誇張。

芝麻是那樣平凡,平凡得許多賣吃的店鋪裡,都能見到它身影。它太常是配角,多在成就別人,綠葉襯得總是容易被人忽視。像置於蛋黃酥、紅豆麵包上的零星點綴;戲分多一點的,則作為漢堡、燒餅的提香擔當;或是磨成粉,製成醬,為日式豬排和台式涼麵添香。總之,純吃芝麻而不與其他食材搭,並非常人吃法。要不是忌口的非常時期,我想自己也不可能這樣吃它,進而認識到它個頭小小,卻有扎扎實實、威力巨大的香氣。

無論甜鹹均有戲分

說起來,凡與芝麻有一點掛鉤的甜食,我都鍾意。

比如元宵節必吃的包餡湯圓,芝麻口味絕對是首選。或遇車輪餅攤,見招牌寫有芝麻的,也想來一顆。一次在影廳看《花樣年華》,醉心於綺麗影像和人情暗流之餘,更被蘇麗珍「剛好」為周慕雲煮芝麻糊的橋段惹得心癢癢的,翌日便忍不住找了一間糖水鋪,點一碗芝麻糊來止口慾。

平日下班後,偶爾會刻意繞去西門町找些點心。在衡陽路下車,到鼎豐記外帶芝麻口味的蟹殼黃。見店員在櫃台為一整盤的酥餅糰面沾上芝麻粒,此景猶如看餅穿衣,模樣逗趣。過中華路,抵達氛圍懷舊的蜂大咖啡,不忘數年前初次與大學同學至此,因見了櫃上芝麻糕分外欣喜的心情。自那次之後,就不時回頭。除芝麻糕,店家門口亦布置多樣點心,如玻璃罐裡排列整齊的合桃酥、雞仔餅,若想配茶配咖啡什麼的,都要勝過便利商店的太空包零食。

沿成都路,再走一小段,抵達世運食品總店,店內設有熱食區,一眼就看中芝麻球。金黃色球體外皮酥香,滿是芝麻,內面有一似是麻糬的Q彈夾層,核心則為膏狀蓮蓉豆沙餡。熱呼呼吃,口感多重。邪惡食物莫過於此,但靚食當前,暫時管不了這麼多了,先把罪惡感放一邊,眼前是人間樂園。

說也奇怪,芝麻加進任何東西都令我動心,但有一樣例外,就是麻醬麵。

麻醬又濃又稠,質如泥漿,口感帶沙,與麵條拌開後,嚼沒幾口就唇黏舌膩的。又,麻醬麵並不耐放,吃它總有和時間賽跑之感,吃得愈慢,麵就愈硬愈乾,以筷子攪拌、夾取愈顯艱難。只不過吃一碗麵,都像在給自己找麻煩。總之,芝麻在甜食鹹食中有許多戲分,無論客串主演,表現亮眼的並不少,唯獨這齣不得我心。

生活中的微小樂事

近日和芝麻相處,多是在中午。

前陣子仔細照鏡,發現多了好幾根白頭髮,查網路資料,說是吃黑芝麻有「烏髮」效果。我不多想,買了罐裝的黑芝麻粒並固定放在隨身包裡,趁每日外出午餐,撒一些在白飯上配著吃。不吃米飯的時候,若吃潤餅,或吃乾麵,也撒一點。縱使這些食物直接和芝麻搭著吃,味道並不怎麼合拍,卻因為心儀芝麻,倒也吃得挺樂的。

這樣帶著目的長期吃芝麻,能否在我身上見效,此時還說不定。先不論對頭髮作用結果如何,單單可以與喜愛的芝麻日日相伴,已稱得上是一件生活中微小的樂事了。

【話題徵文:親愛的外星人】朱家賢/冰箱裡的超自然現象
文/朱家賢/聯合報
我家冰箱曾被小孩當作「宇宙基地」。他五歲,卻已經非常擅長觀察生活中的超自然現象——他發現冰箱門一打開就亮燈。

「你不覺得很奇怪嗎?」他皺著鼻子問我。

「怎麼了?」我正從裡面拿出一包吐司。

「如果門關起來,燈還會亮嗎?」

我本能地回答:「不會啊,門一關燈就熄了。」

他瞪著我,語氣堅定:「你怎麼知道?你有看過門關起來的時候嗎?」

我一時語塞,他則堅定宣布:冰箱裡住著一個外星人。

從那天起,他每天巡邏,早上開一次,中午再看一眼,晚上小聲說「晚安」。這行為很快就惹怒了媽媽:「你一直開開關關,冰箱要壞掉了!冷氣都跑出來了!」

但他完全沒理,神情認真得像在執行任務。有時候他會拿果凍放進冰箱門邊的架子上,有時候會蹲在冰箱門縫看半天,只為了觀察燈光是怎麼亮起的。我們本以為幾天就會膩,結果持續了三個月。

後來,他不再天天開冰箱了,也不再提起這件事。

我偶爾會想起那段時光,想起我們一生中曾經相信的許多事:耶誕老人、夢想、關起來還會亮的燈,甚至離開後還會回來的人。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些光一盞一盞地熄滅了。

那個曾相信冰箱裡面住著外星人的孩子,正在慢慢長大。

像我們一樣。

話題徵文:親愛的外星人(此為主題,非文章標題,標題請自訂;徵稿至2025年9月底)

你相信外星人的存在嗎?或你曾遇過一個讓你產生這樣懷疑的人?無論是對他人的誤解、觀察、學習或靠近,還是內心對外星存在的真摯幻想,皆歡迎來稿,稿寄:

benfenmonth@udngroup.com.tw

【青春名人堂】海德薇/送妳一把琴,陪妳慢慢長大
海德薇/聯合報
印象中,小時候只收過一次生日禮物。在那個「考第一名才能吃麥當勞」的年代,爸爸媽媽都是領公務員薪水,要付房貸,還得照顧一家老小,日常生活中總是精打細算、只買折扣品,生日禮物對我來說是種奢侈的想像。有一年爸爸難得心血來潮,帶著我和生日日期相近的弟弟去百貨公司,說可以各自挑選一個娃娃,那是我人生中第一個布娃娃,有著捲捲頭髮和雀斑臉頰的女孩,從此陪伴我度過許多夜晚。

也許是基於補償心態,後來自己成為母親,便期許孩子能擁有更富足的成長體驗。每年我都會替他們準備生日禮物,從樂高組、芭比娃娃、培樂多黏土、森林家族系列,到水串珠、小松鼠寵物盒、故事書,樣樣都親自挑選。看著他們拆禮物時那一瞬間亮起的眼睛和驚嘆神情,是我心中最嚮往的光景。對我來說,送禮物從來不只是「給東西」這麼簡單,而是一種「童年幸福感」的延續,希望他們能當無憂無慮的小孩,小孩就是要玩玩具啊。

今年女兒迎來十二歲生日,進入青春期的門檻,她慢慢長成擁有自己主見的少女,讓我既欣慰又有些陌生。我想送她一份特別的禮物,真正在心裡留下印記,思量許久決定送她一件樂器。從小到大我一直希望她能多接觸音樂,她學過兩年鋼琴,參加過合唱團,也曾跟著我去聽音樂會,一步步奠基音樂品味。即使許多以音樂為職業的朋友都曾提醒我:「台灣的音樂環境很辛苦,前景有限,競爭激烈,老師的老師都還在接學生,年輕人想出頭,沒有出國深造的話幾乎不可能。」但我覺得音樂不一定要成為未來的飯碗,即使只是當作休閒嗜好也不錯,搞不好女兒會跟我一樣,在人生低谷中有音樂為伴,從而重新振作,如此想來投資就非常划算了。

反覆考量後我決定送她一把烏克麗麗,理由很簡單,烏克麗麗是一種輕巧、容易入門的庶民樂器,不需要在琴房練習,也不需要背誦複雜沉重的樂理基礎,就能在任何地方輕鬆演奏。女兒也覺得這點子很棒,盤算著新學期的社團課程剛好能報名烏克麗麗班,我們母女倆便一起去專賣店挑選。但到了現場才知道烏克麗麗的世界也很複雜,有不同尺寸、品牌和材質的組合,最終選了一把相思木的烏克麗麗,鏤空雕花的設計格外高雅,音色優美清亮,撥弄琴弦時能感受到舒服的頻率震動。

緊接著我又替她在音樂教室安排了一期烏克麗麗的入門課程,讓她學會正確的持琴姿勢、基礎指法和簡單和弦,使這把烏克麗麗真正成為能發出聲音、能表達情感的樂器,而不只是房間裡一件漂亮的擺飾。這會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我期待它能陪著她走過未來漫長的成長旅程,無論歡笑還是眼淚,皆能用音符編織成一首又一首屬於自己的歌。就像《可可夜總會》裡的小男孩,透過彈唱勇敢面對所有歡樂與失落,最終發現音樂是愛的載體、記憶的容器。願女兒也能在旋律中,感受到被愛守護的力量,勇敢、自由、無所畏懼地長大。

 
 
 
訊息公告
 
 
 
 
如何安排工作的優先順序?
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上班時間常常被各種任務塞滿,如會議、專案、檢查電子郵件、日常例行事務等。此時,若沒有一套有效的優先順序安排方法,很容易被瑣事牽著走,導致重要任務延誤,長期以來會造成壓力高漲,自然工作效率就會受到影響。本文將探討如何在忙碌的環境中,清楚判斷並安排工作的先後順序,提升效率與成果。

從孤立到整合:MCP如何改變AI應用生態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是一種開放標準,目的在於為AI模型與外部系統之間的互動提供統一介面。就如同 USB-C 為電子設備提供了通用連接標準,MCP讓各種AI模型、外部工具與資料源能夠「即插即用」,解決過去繁瑣且不一致的整合方式。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