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陸拒提供陸配除籍證明 我批刁難


【EASY企管報】內容涵蓋領導統御、經營企畫、財務管理、行銷廣告、職場生涯,增加您在職場上所需的知識。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8/28 第616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兩岸新聞 陸拒提供陸配除籍證明 我批刁難
陸稱九二共識是兩岸核安合作前提 陸委會:不應政治掛勾
海外布局再擴張 京東攜手兩公司擬在新加坡發行REIT
川普希望陸參與削減核武庫 陸外交部:不合理也不現實
去美國化 陸自美進口能源近歸零
大陸工業利潤連三月下跌 高科技熱潮無法單獨推動增長
寒武紀上衝一度躍股王 「茅台魔咒」再現...大盤跳水
中國漫記/達賴轉世安排掀動盪 習近平大動作布局西藏

兩岸新聞
陸拒提供陸配除籍證明 我批刁難
特派記者廖士鋒、陳宥菘/北京-台�/聯合報
今年初上萬名陸配與陸配二代除籍證明案曾引起社會軒然大波,大陸方面昨披露海基會近日致函海協會,希望協助註銷戶籍並提供證明,但大陸國台辦表示不會「助紂為虐」,強調「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還稱除非民進黨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以「台灣省名義」向大陸各省區市主管部門提出請求。

大陸國台辦昨日上午舉行記者會,官媒在提問中披露海基會近日致函海協會,希望協助註銷多名來台定居的大陸居民戶籍並提供證明文件。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回應,兩會對話溝通機制早已停擺,原因眾所周知,只有回到「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對話溝通機制才能重啟,協商解決具體事務。

朱鳳蓮抨擊,民進黨要求在台定居多年、甚至廿多年的陸配限期補繳「喪失原籍證明」,否則就註銷當事人台灣身分,其目的是製造「兩國論」,為「台獨」分裂服務。

她說,大陸公安機關不會助紂為虐,「除非民進黨當局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以台灣省名義向各省區市主管部門提出請求,否則大陸方面不會接受民進黨當局提出的此類所謂請求」。

由於「除非以台灣省名義提出請求」表述並不尋常,形同將台灣視為大陸的省級地方政府,本報記者追問,這是否意味大陸否認兩會曾發揮的功能?未來這個原則是否可能擴及其他事務性協商?朱鳳蓮僅重申,只有回到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兩岸對話溝通機制才能重啟等等。

對此,海基會昨表示由陸委會統一回應,後陸委會證實,我方確有透過海基會、海協會管道去函陸方請其協助處理,以維持「兩岸長期以來都各自堅持的兩岸單一戶籍制度」。

陸委會說明,這是因為前往大陸辦理除籍證明的陸配,有被刁難不配合開立的案件,已經有數十位向政府陳情。至於國台辦提出「除非以台灣省名義提出請求」的表述,陸委會書面回應並未提及。

此外,朱鳳蓮昨天還就中共將於九三舉辦大閱兵表示,將邀請包括台灣民眾在內的各界代表人士出席,並指在陸方先前宣布,免收首次申辦台胞證的證件費後,七月「首來族」申辦台胞證數量較六月增加百分之二十二。

   
陸稱九二共識是兩岸核安合作前提 陸委會:不應政治掛勾
記者陳宥菘/台北即時報導/聯合報
倘若台灣重啟核電,兩岸是否可能在「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基礎上展開合作,大陸國台辦今天稱,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為相關協議執行設置障礙。陸委會對此回應,兩岸各項協議不應與政治掛勾,遺憾對岸一再設置政治障礙。

海基會與海協會2011年曾簽訂「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設立兩岸核安資訊與經驗交流、核電事故緊急通報等機制,雙方同意每年至少舉行一次核電工作業務交流會議。

針對兩岸核安機制現行運作情況,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27日表示,該「協議」是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簽署並實施的。民進黨當局拒絕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兩岸共同政治基礎,導致兩岸兩會對話協商停擺,「也給相關協議執行設置了障礙」。

對此,陸委會下午回應,兩岸各項協議旨在處理兩岸人民往來的各種實際問題,不應與政治掛勾。我們對對岸一再設置政治障礙表示遺憾。

至於當前協議運作情況,針對核電廠事故緊急通報,根據我國核安會資料,兩岸目前每季仍會以傳真方式,分由雙方輪流執行1次緊急應變通聯測試,截至2025年7月,雙方共進行了52次通聯測試。在5月17日台灣核三廠2號機除役,已無現役核電廠的情況下,此一通報機制仍有運作。惟工作組會議、工作業務交流會議、專題研討會、專家會議等自2016年後停擺至今。

   
海外布局再擴張 京東攜手兩公司擬在新加坡發行REIT
記者謝守真/即時報導/聯合報
大陸電商巨頭京東近年來持續將海外布局擴大。路透引述知情人士指,京東集團的房地產投資部門和另外兩家公司計劃在新加坡推出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其資產價值或超10億美元(約新台幣306億元)。

路透稱,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參與發起該信託基金的三方分別為:京東集團旗下未上市的基礎建設投資與資產管理平台 「京東產發」(JD Property)、瑞士投資公司Partners Group(合眾集團),以及由亞洲投資機構高瓴資本(Hillhouse)支持的EZA Hill Property。知情人士還補充,此計劃中的REIT最早可能於明(2026)年在新加坡交易所(SGX)上市。

報導指,若上述計劃成功推進,這個由京東產發支持的REIT將成為近一年多來新加坡房地產REIT領域中規模最大的新參與者之一。這一動態也顯示出市場對該領域的信心正逐步增強,同時也凸顯中國資本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正不斷提升。

知情人士還提到,本月京東產發、Partners Group與EZA Hill已聯合收購凱德騰飛REIT旗下四項物流資產,交易金額達新幣3.06億元。三方目前正在敲定REIT的資產組合,預計將納入這些工業地產,並計劃逐步擴展至東南亞區域內更多工業及物流資產。相關企業目標於今年10月前完成REIT設立,最終估值將視資產組合而定。

路透提到,此次REIT計劃正值新加坡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市場出現初步復甦。自2021年以來,新上市活動受利率上升及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影響一度停滯。近期,NTT DC REIT完成首次IPO,為2021年以來新加坡最大規模REIT上市,同時基準股指自7月底創歷史高點,顯示投資人意願回升。

公開資料顯示,京東產發由京東控股,過去三年已在日本、印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9國運營超過50個項目,少數股東包括華平投資與高瓴資本,也與新加坡GIC及阿布達比Mubadala等主權基金合作籌集資金。EZA Hill Property則由高瓴資本旗下Rava Partners支持,在東南亞積極收購物流及工業資產。

據了解,京東集團財務報表顯示,京東產發隸屬於集團「新業務」 板塊,該板塊還涵蓋京東到家(JD Food Delivery)、京喜(Jingxi)及海外業務等業務線。

   
川普希望陸參與削減核武庫 陸外交部:不合理也不現實
記者林宸誼/即時報導/聯合報
美國總統川普先前表示,美國和俄羅斯正討論削減核武庫的問題,並希望讓大陸參與這一進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27日指出,中美核力量不在一個量級,要求中方加入中美俄三邊核裁軍談判,不合理也不現實。

郭嘉昆27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注意到有關報導,他稱,擁有最大核武庫的國家,應該切實履行核裁軍特殊優先責任,進一步大幅實質削減核武庫,為最終實現全面徹底核裁軍創造條件。

郭嘉昆指出,中美核力量根本不在一個量級,兩國核政策戰略、安全環境也完全不同,要求中方加入中美俄三邊核裁軍談判,既不合理也不現實。

他提到,大陸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堅持自衛防禦核戰略,始終將自身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準,不與任何國家搞軍備競賽,中國大陸核力量、核政策,是對世界和平的重要貢獻。

路透先前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亭在阿拉斯加與美國總統川普舉行高峰會前夕,曾暗示莫斯科可與華府就核武管控達成協議。川普則希望與俄羅斯和中國大陸開啟「無核化」談判,重新審視他先前提出的問題。同時,他也尋求重啟陷入僵局的對朝外交。

報導指出,「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簡稱New START)將於明年2月5日到期。該條約規定了美國和俄羅斯可部署的戰略核彈頭數量,以及用於運載這些彈頭的陸基、潛基飛彈和轟炸機的部署數量。

   
去美國化 陸自美進口能源近歸零
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總統川普第二任期,中國大陸從美國進口的主要能源資源已幾乎歸零。據大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七月大陸從美國進口的原油、液化天然氣(LNG)、煤炭三類主要能源資源,總量低於一噸,為二○一九年十二月以來最低,分析稱,大陸此次能源「去美國化」可能長期持續。

調查公司CEIC引述大陸國家統計局數據,自三月起,大陸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為零,自六月起原油進口為零,最新的七月數據同樣為零。

煤炭(含鋼鐵用煤炭)方面,原先大陸每月從美國進口約一百三十五萬噸,但五月後驟減至不足一噸。這使得今年七月,大陸從美國進口上述三類主要能源資源總量僅一噸以下。

日經中文網報導,這並非大陸首次停止進口美國能源,川普第一任期,中美摩擦劇烈的二○一九年底,三類主要能源資源進口量也一度降至零,但在隔年中美簽署第一階段協定後就迅速恢復。

不過,報導稱,這次大陸能源「去美國化」可能會長期持續,原因是當前中美貿易談判處於僵持狀態,和二○二二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大陸強化能源保障,增加進口來源的多元化。

CEIC數據顯示,七月大陸的天然氣產量為二百一十六億立方公尺,年增百分之七點六,透過與俄羅斯和中亞連接的管道進口的天然氣為五百二十萬噸,年增百分之四點八。同月,大陸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量年增百分之十六點八。

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曾經表示,大陸天然氣的供應管道多元,並不單一依賴美國。

   
大陸工業利潤連三月下跌 高科技熱潮無法單獨推動增長
記者謝守真/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大陸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數據顯示,7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年減1.5%,已連續第三個月下滑,但跌幅較6月收斂2.8個百分點。分析指出,儘管高科技產業獲利支撐部分增長,但整體需求疲弱、工業通縮及外部不確定性仍給企業經營帶來壓力。

1至7月,大陸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人民幣4.02兆元,年減1.7%。從企業類型來看,國有控股企業利潤下降7.5%,約為人民幣1.28兆元;股份制企業下降2.8%,約為人民幣2.97兆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均增長1.8%,分別約為人民幣1.02兆元、1.11兆元。

大陸國家統計局工業司統計師于衛寧稱,高技術製造業利潤由6月下降0.9%轉為增長18.9%,對整體利潤增速提升貢獻明顯。消費品行業在「以舊換新」政策帶動下,7月計算機整機製造、智慧無人飛行器製造、家用清潔衛生電器具製造等行業利潤均大幅增長。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認為,雖然兩新政策持續發力推動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持續修復,但以價換量特徵仍然較為顯著,體現有效需求相對於供給仍有較大的加力空間,價格偏低對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的拖累較大。

路透分析,大陸工業利潤下滑與需求低迷及出廠價格持續走跌(工業通縮)有關,企業經營面臨困境。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宋林指,今年關稅升級加劇成本競爭,尤其在產能過剩疑慮下更明顯,需要依靠官方支撐提振內需,以抵消拖累因素。

彭博行業分析師朱懌(Eric Zhu)說,高科技產業盈利抵消其他行業需求疲弱帶來的困境,但對整體經濟而言,高科技熱潮無法單獨推動增長。彭博還指,大陸新出口訂單指數出現三個月以來最大跌幅,海外需求前景堪憂。

經濟學人智庫高級經濟學家徐天辰表示,「反內捲」政策的早期效果已顯現,利潤率略升是明顯信號。風險顧問公司Teneo管理總監威爾道(Gabriel Wildau)則認為,政策仍屬漸進,若市場壓力持續,通縮或低通膨可能迫使中國產業加速整併或淘汰落後產能。

   
寒武紀上衝一度躍股王 「茅台魔咒」再現...大盤跳水
記者陳湘瑾/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就在大陸AI晶片巨頭寒武紀股價超越了貴州茅台,一度成為A股市場第一高價股的時候,沒想到就引發了一場市場大跳水,A股的「茅台魔咒」再現。

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公司、有「中國輝達」之稱的寒武紀股價,昨(27)日盤中一度大漲10%,最高見到人民幣1,464.98元,一度超過貴州茅台,成為A股股王。惟最終漲幅收斂至3.24%,收在人民幣1,372.10元,仍低於貴州茅台收盤價人民幣1,448元。

就在寒武紀一度超越貴州茅台後,隨後就引發了市場大跳水。截至收盤,上證指數跌1.76%,深證成指跌1.43%,創業板指跌0.69%,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高達人民幣3.17兆元。

歷史上曾有中國船舶、全通教育、長春高新等股票價格超過貴州茅台,成為A股第一高價股,但無一例外,在股價超過茅台之後均出現巨大回落,因此也產生了「茅台魔咒」這一說法。

分析指出,這背後可能也是一種市場的博弈,當股價超過茅台的時候,意味著市場的情緒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點,所以很容易就觸發了市場回檔。

彭博報導,大陸股市近期上漲主要是受流動性驅動,而非源於經濟基本面改善。主要股指均觸及超買水準。儘管一些分析師對股市上漲仍持樂觀態度,但借助融資買入股票的情況迅速擴張,或許是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原因。

報導指出,滬深300指數今年已上漲逾13%,相對於未來12個月盈利的預期本益比接近15倍,為2022年初以來的最高水準,且高於約12倍的十年平均水準;衡量小型股表現的中證500指數預期本益比約為21倍,遠高於17倍的十年平均水準。包含眾多晶片股的科創50指數在最新一輪上漲行情中尤為顯著。

   
中國漫記/達賴轉世安排掀動盪 習近平大動作布局西藏
聯合報數位版/聯合報數位版
   
晶片稅100%課到誰?半導體業者:轉單效應已發生
8月6日在白宮的記者會上,川普無預警宣布,晶片稅率將高達100%,「我們將對晶片與半導體施以非常巨大的關稅,但好消息是,像蘋果這樣承諾在美國蓋廠的公司,不會被收費。」筆記型電腦、伺服器、電腦主機、通訊器材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也都高達7成以上,更可能受到晶片稅波及。

雨很大,不要再講 「It rains cats and dogs」了!
要下班了,雨下得很大, Sam 想要表達關心,特意提醒英國籍同事,外面雨下得好大,於是他說:"It rains cats and dogs."同事表情呆了一下。Sam 覺得很奇怪,就問同事這樣說有何不妥。同事說,這用法比較 old-fashioned,現在 native speakers 沒有人這麼說,他才一時沒意會過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