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世界貿易全面進入政治風險的年代,國家級戰略資源是什麼?


【EASY企管報】內容涵蓋領導統御、經營企畫、財務管理、行銷廣告、職場生涯,增加您在職場上所需的知識。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8/28 第138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世界貿易全面進入政治風險的年代,國家級戰略資源是什麼?
「經常被歷史遺漏的英雄」登山者卓越成就背後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
你還記得,你曾經在哪一站下車?是否還記得,那個等你回家的月臺?

新書鮮讀
世界貿易全面進入政治風險的年代,國家級戰略資源是什麼?
圖/明白文化
書名:《不動用武器的戰爭:資源、貿易、數據,交織全球經濟大戰略》

內容簡介:不必動用武器的戰爭──經濟治略!世界貿易正全面進入「政治風險」的年代,此時決定霸權地位的國家級戰略資源是什麼?

  ╲╲本書焦點議題//

  【能源多樣化】【資源爭奪戰】

  【禁止進口日本水產品】【中國千人計畫曝光】

  【凍結資產變成新興武器】【布列敦森林制度】

  【走私轉運再度抬頭】【半導體強國不只有台灣】

  【數據是戰略資源】【關稅是個迴力鏢】

  【「精算經濟制裁」是門新顯學】

  ★★★看懂政治與經濟的錢規則!關稅壁壘,物價飛漲,政治強人的起心動念,正影響身處世界角落的你和我。面對嶄新格局,「地緣政治」正快速與「全球經濟」融合,「地緣經濟學」成為全球新顯學。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三得利學藝獎得主鈴木一人,帶您深入探討「後半導體」時代的演變與趨勢,以經濟和政治雙視野,勾勒出21世紀不能不知道的新國際叢林遊戲規則,構建一個「國家安全」與「經濟安全」緊密相扣的全觀圖像。

  ★★★22張直觀圖表,解說人類發展關鍵!本書圖文搭配,提供最具視覺化的世界戰略圖解;深入淺出,解說「貿易陷阱」、「經濟安全」、「地緣政治」多重交織的關係。從石油、半導體、專利技術、情報資源、假新聞操作能力、經濟制裁能力等,一網打盡,分析決定霸權地位的國家級戰略物資。22張直觀圖表完整揭露全球資源現狀,完整盤點台美日韓歐,各自握有哪些無可取代的半導體強項,帶您一手掌握人們日常生活與國際政治經濟的重大議題。

  ★★★「經濟制裁」與「關稅戰爭」,傷人又傷己?

  ◎為什麼,經濟制裁會成為國際間最流行的「不動用武器的制裁手段」?

  ◎為什麼,「精算經濟制裁」成本與效果,已成為國際新顯學?

  ◎為什麼,歐盟對俄羅斯經濟制裁,反倒演變成天然氣漲價的「七傷拳」?

  ◎為什麼,對獨裁國家實施禁運,反而會促使它們發展核武?

  ◎為什麼,美中兩國不再能像冷戰時期一樣,以武力硬碰硬?

  ★★★__解讀世界資源動態,是國際關係新潮流!

  ◎為什麼,原油與物價會隨著地緣政治騷動而上漲?

  ◎為什麼,中國要發動「千人計畫」,掠奪外國機密技術與智慧財產權?

  ◎為什麼,口罩、疫苗和稀土也成為戰略資源,甚至和半導體一樣重要?

  ◎為什麼,中國禁止進口日本水產品,也算是以經濟作為武器?

  ◎為什麼,「打擊假訊息」會成為經濟戰爭的成敗關鍵?

  ◎為什麼,中東石油在美國能源大戰略中的位置已不再那麼重要?

  ◎為什麼,台灣也算是資源強國?

  ◎為什麼,美中對立後,半導體產業鏈會很快分邊站?

  ★★★__全球產業進退兩難,潛藏自由貿易的三個陷阱!

  ◎第一個陷阱:「市場經濟能促進民主化」的錯誤迷思。

  ◎第二個陷阱:無法完全脫鉤的供應鏈。

  ◎第三個陷阱:切斷相互依存關係將遭到反噬。

  ★★★__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不可不知的四大經濟戰略手段!

  ◎經濟制裁,針對個人和組織施加制裁。

  ◎出口管制,針對管制目標項目限制出口。

  ◎暫停通商,可單方面針對目標國施加制裁。

  ◎經濟援助,利用經濟饋贈來達成外交或戰略目標。

  ★★★__精采對談:獨家收錄鈴木一人與慶應大學法學部教授細谷雄一的深度對談,讓你一掌握世界上資源、戰爭與貿易的重要資訊!

作者介紹: 鈴木一人 ,東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地緣經濟學研究所所長。生於1970 年。立命館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碩士,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歐洲研究所博士(現代歐洲研究),專攻國際政治經濟學。曾任筑波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專任講師、副教授,以及北海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教授等職位。2020年10月起,擔任東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曾任聯合國安理會伊朗制裁專家小組委員(2013-2015年)。2022年7月,擔任國際文化會館地緣經濟學研究所所長(IOG)所長。2012年,憑著作《宇宙開發與國際政治》一書榮獲第34屆三得利學藝獎。

搶先試閱:〈備受矚目的「地緣經濟學」〉

使世界經濟成為單一市場

在國際政治學中,有關外交、軍事、安全、經濟等議題,長期以來一直被區分為「高階政治(High Politics)」和「低階政治(Low Politics)」兩個領域。所謂「高階政治」,是指涉及軍事、外交與國家安全保障的政治事務;「低階政治」則是指涉及通商、貿易、貨幣等經濟關係的政治交涉。這兩個原本分別發展的領域,在一九七○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後,被整合成「國際政治經濟學」學門。

石油危機起因於第四次以阿戰爭(贖罪日戰爭),當時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友好國家實施原油出口禁令,原油價格在短短三個月內暴漲至四倍。那時,日本有約八成原油依賴從中東進口,人們開始擔心石油價格暴漲與產品供應短缺,因此發生了搶購衛生紙之類的恐慌,社會一片混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僅是原油,所有商品都能在各國間自由交易,這也成為世界秩序的基礎。

特別是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加速的全球化,不僅促進貨物流通,也活化了資本的流動。生產成本較高的已開發國家,開始把生產據點轉移到生產成本較低的開發中國家,於是出現了「產業空洞化」的現象;開發中國家受惠於此,多數社會階層所得隨之提高。

為了把遍布全球的生產據點連結起來,《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轉型為世界貿易組織(WTO),進一步推動自由貿易的發展。

隨著WTO成立,各種雙邊與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相繼締結,國際間的分工體系也就此確立,全球化供應鏈的生產模式由此展開。

例如,在製造一輛汽車時,半導體來自台灣,顯示器來自中國,車體零件來自泰國,最後日本汽車製造商才真正生產出一輛汽車,這樣就成為足以降低成本和發揮強項的生產最佳化模式。

為了進一步支持這種生產最佳化模式,國際社會與各地區也構築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自由貿易區,主張「在這個框架下降低或免除關稅」。跨國境貨物貿易將產生關稅,可能阻礙全球化發展,這些組織就開始推動免除關稅,朝著「使世界經濟成為單一市場」的方向邁進。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世界經濟朝向單一市場演變」,亦即作為全球化及自由貿易理念和基礎的國際秩序已開始動搖。

中國利用經濟實力施壓

隨著全球化進展,生產成本較高的已開發國家,雖然繼續生產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但是低附加價值的量產化產品,則轉向由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生產。在此趨勢中受惠的大多是開發中國家,而中國更被稱為「世界工廠」。

由於中國擁有優質勞動力,且薪資低廉,再加上經濟特區等優惠政策利多,不僅吸引眾多企業設廠,也為中國經濟成長帶來助力,讓中國搖身一變成為巨大市場。

中國在二○○一年加入WTO之後,得以完全整合現代生產系統,以「世界工廠」之姿,挾著巨大市場,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扮演核心角色。這不僅讓日本製造業受到影響,全球製造業也都把中國當作生產據點和零組件供應地,最後還將中國變成商品主要消費市場。

隨著中國成為全球化供應鏈的一員,與世界市場的關係緊密相連,中國便開始以「經濟大國」和「軍事大國」自居,自信滿滿地在國際社會中提高聲量與話語權。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原本以為把中國帶入全球市場、提高生活水準後,會讓中國了解到資本主義的優越性,進一步將政治體制改為民主制度。然而事與願違,中國享受市場經濟帶來的紅利後,始終未能自發性改變政治體制。

更有甚者,中國不僅以東亞、東南亞為中心,逐漸擴大影響力,更將勢力擴張至南海、東海,對香港也是用盡暴力手段,讓「一國兩制」形同虛設,而且還頻繁發表統一台灣的言論,企圖影響國際秩序。

中國為了藉由這些行為達到政治目的,也利用經濟實力對他國施加壓力。事情的開端,要追溯到二○一○年,中國漁船在釣魚台列島海面衝撞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中國船長被日本逮捕後,中國對日本實施稀土出口禁令,逼迫日本政府釋放船長。由此可見,中國把自己的經濟實力拿來當作影響外交事務的手段。

直到近年也有相關實例,當澳洲主張世界衛生組織(WHO)應介入調查新

冠病毒起源,中國採取禁止進口澳洲農產品和鐵礦的措施,此舉證實中國的確會利用巨大的市場規模來實行「經濟治略」(ES)。

也就是說,中國刻意將政治、外交和經濟綁在一起,利用經濟實力達成政治外交目的已成常態。從中國的行為可以看出,國際政治經濟學正面臨進一步的變化。

經濟治略催生出「國際政治經濟學」

以經濟的視角重新審視「國際情勢」或「地緣政治」學科,被稱為「地緣經濟學」。

許多人將中美衝突視為「新冷戰」,這是以美蘇冷戰作為前例所產生的觀點,因為美蘇冷戰時期確實是東西兩大陣營的競爭。西方具有壓倒性的強勢經濟實力,競爭主要著重在「軍事實力」和「安全保障」,但冷戰終結後沒多久,前面提到中國的經濟與軍事力量開始抬頭,當我們觀察國際政治局勢時,重點也必須放在「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另外,聯合國等組織改用經濟制裁取代軍事制裁,也讓我們在研究國際局勢時,經濟與政治兩大領域變得密不可分。

回顧第四次以阿戰爭期間禁止原油出口的措施,其實也是「將貿易當作『武器』,逼迫對手做出政治讓步」,這既是國際政治學與地緣經濟學的領域,同時在手法上也算是經濟治略的範疇。總之,「國際政治經濟學」是由經濟治略催生出來的學問。

但是,長久以來這門學問的「起源」並未受到重視,僅被視為國家之間相互依存與制度化的問題,重心主要都放在貿易或投資,沒有人深入解讀經濟治略、安全保障與國家戰略。現代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必須重新審視外交、軍事、安全保障與經濟的關係;加上「地緣經濟學」這個詞彙被廣泛使用,也引起更多人的重視,這都是因為經濟治略帶來新改變所致。

為何被稱為「不動用武器的戰爭」

美國向來以維持國際秩序為目標,過去聚焦在「民主主義」與「專制主義」兩種政治體制的對立,現則轉為塑造國際社會秩序的意識形態之戰,並以此重新定義美中關係。

國際社會將美中關係視為「新冷戰」,展開討論。但「新冷戰」與美蘇冷戰有一個關鍵性的不同,也就是美中雙方已形成深厚的相互依存關係。川普政府一再強調必須與中國「脫鉤(Decoupling)」,但是現實中,美中經濟已密不可分。

在相互對立的「高階政治」與相互依存的「低階政治」並存的矛盾中,出現了所謂的「經濟治略」。

經濟治略有各種定義,一方面作為影響經濟層面的「手段」,但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實現政治「目標」,藉以強迫對手改變對外政策。但無論如何,各種定義的共通點都是「利用經濟手段,達成國家的外交戰略目的」。然而,經濟治略與軍事制裁有所不同,所達到的效果未必穩定一致。

經濟治略常被稱為「不動用武器的戰爭」,但其效果很難像戰爭一樣使對手屈服,或是強制對手改變行動。再看石油危機的例子,無論經濟實力高低,只要擁有獨占性戰略物資,讓他國高度依賴,即使是發展中國家也能利用經濟治略當作戰略手段。第二章會提到中東的原油(資源、能源),以及第三章所討論的半導體,皆是代表性例子。

再者,為了打擊敵國而採取經濟治略措施,也可能波及盟國,甚至對盟國的經濟或私人企業造成傷害。第三章將以半導體為例詳細說明,美國的經濟治略和對中國的相關限制,都因半導體受到關注。由於經濟治略並非戰爭的替代品,只能在特定環境與條件下被當作戰略性手段,它的有效性、限制、必要因素、能夠作為戰略使用的條件,都必須經過謹慎評估。

日本即使在二○○○年代前半對中關係處於緊張的時期,國內仍普遍存在「政冷經熱」 的觀點, 也就是「即使雙方在政治外交上有摩擦, 經濟上仍應加強合作」。當時這種想法不僅存在於經濟界,在政界亦屬主流。這樣的想法也不限於日本,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即使有政治爭議,全球經濟仍應走向一體化」,並試圖將中國、俄羅斯等政治體制與價值觀截然不同的國家納入其中。

但隨著國際局勢變化,以及二○二○年新冠病毒在全世界大流行,日本政府認知到重新審視供應鏈的必要性。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看,至今一直分開討論的政治、外交和經濟,已經密不可分;過去日中關係採取「政冷經熱」的做法,反而不恰當,特別是中國擁有強大經濟實力之後,便利用經濟作為戰略手段,與政治外交緊密掛鉤。

日本必須做好因應對方戰略的準備。於是,「經濟安全保障」的討論逐漸浮上檯面。「經濟安全保障」措施並不單僅針對中國,任何國家若欲透過經濟手段達成政治目標的經濟治略,日本都必須思考如何因應與對抗,這正是「經濟安全保障」的核心所在。即使國際社會已邁向全球化,也不應該將其視為單一市場;在確保國家安全的前提下,若有必要,必須切斷與部分國家的合作,這才是「經濟安全保障」的本質。

當然,對日本來說,中國仍是最大的貿易夥伴;對於與中國對立日益加深的美國而言,情況也差不多,幾乎不可能實現完全脫鉤。在這種現實背景下,如何同時抑制對方影響力,又能維持順暢的經濟活動,這種矛盾與拉鋸就需要適度調整與管理,而這正是「經濟安全保障」所追求的核心目標。

從國際政治經濟的角度眺望世界

我擔任所長的地緣經濟學研究所,從二○二一年起,就開始實施「經濟安全保障一百家公司問卷調查」。在二○二三年舉辦第三次調查時,有答卷者問到:企業會面對什麼樣的危機,又該怎麼防備?

問卷調查詳細內容可參考地政經濟學研究所的官方網站與手冊。從包含石油相關企業在內的受訪公司回答可看出,它們高度關注中東局勢對資源與能源動向的直接影響、美中對立加深造成雙方互相實施限制、這些限制所帶來的成本與出口條件變化、國內政治穩定與國際和平環境的維持等議題。此外,受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影響,針對台海危機進行應對模擬或計劃進行模擬的公司,合計已超過七成。

就像先前提到的石油危機一般,在過去,原油是對日本經濟活動影響最大的國際環境變數。對日本來說,能源攸關國家存亡是無庸置疑的,但如今情勢已大幅改變。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美國能夠自給自足生產能源,介入中東政局的動機也日漸降低,雖然中國明顯展現出想趁機而入的意圖,但全世界原油產量第一位的沙烏地阿拉伯,也在「去碳經濟」及「美俄生產能源多極化」(Multipolarization)的背景下,開始推動「脫離石油依賴型經濟」的改革。

另外,自二○二二年以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色列對加薩的攻擊,再加上擔憂台海危機爆發,在在都使得國際格局改變,整個國際秩序開始動搖,這進一步加強企業「必須未雨綢繆」的意識。從二十世紀初開始,人類社會進入資訊化,「數據是二十一世紀的石油」這句話開始流行。我們使用電腦、智慧型手機等設備線上互動,產生龐大數據量。這些「大數據」(Big Data)倘若經過分析並加工成「有效數據」,不僅可作為行銷資料,還可用來預測大型傳染病,以及優化各種系統演算法。

另外,能夠提升軍事、安全保障等系統功能的有效數據,更具有與石油匹敵的價值。因此,在分析和處理大數據時,為了能夠瞬間存取和處理,必須使用具有高度運算能力的半導體。數據也跟國家安全保障息息相關,在中美衝突初期,美國就對中國大型通訊設備企業華為實施制裁,半導體成為「戰略物資」,禁止提供給華為使用。這些變化是資訊化所帶來的結果。

換句話說,如今我們不僅必須關注傳統重要資源(如石油),與中東產油地帶的動向,也必須密切關注中國的動作,以及美國的對中政策,否則就難以掌握瞬息萬變的風險局勢。當風險趨於多元化與複合化,我們會愈來愈難判斷「到底將發生什麼危機」。若想真正做到應對風險的準備,我們就不應只緊盯著眼前的小變化,還必須以更宏觀的角度事先掌握「國際秩序正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因此,本書將依序說明下列議題:隨著全球化的進展,經濟如何逐漸成為達成政治與戰略目標的手段(第一章);探討中東情勢,以及與地緣政治密切相關的原油、天然氣等能源風險(第二章);以「戰略物資」半導體為例,解析美中激烈衝突背景下所浮現的經濟安全保障議題(第三章)。最後,統整上述所討論的資源與自由貿易,進一步認識國際政治現況與秩序趨勢,探討日本該如何面對風險(第四章)。

在終章中我與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地緣經濟學研究所歐美組組長細谷雄一先生,就國際秩序與貿易議題對各國產生的影響進行對談。細谷老師的歷史造詣深厚,藉由與他討論,我們得以描繪出本書的核心概念「世界地圖=掌握世界全貌」。因此,希望各位讀者先從終章開始閱讀,加深對地緣經濟學的理解,最後再讀完整本書,建構出整個議題的全貌。

倘若讀者能透過本書以資源、半導體等戰略物資與實際案例呈現的「地緣經濟學」觀點,打開「經濟治略」與「經濟安全保障」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全視野,我將深感榮幸。

⏩⏩閱讀更多 明白文化出版 鈴木一人《不動用武器的戰爭:資源、貿易、數據,交織全球經濟大戰略》

 
「經常被歷史遺漏的英雄」登山者卓越成就背後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
圖/馬可孛羅
書名:《山稜上的無名英雄:從背工到高山協作,雪巴人、巴爾蒂人在大山深處寫下自己的勝利》

內容簡介:《山稜上的無名英雄》是部令人著迷的歷史,講述了尼泊爾人、西藏人和巴基斯坦人在攀登世界最高峰的登山探險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且常常充滿悲劇的角色。

貝納黛特•麥克唐納為我們揭示了喜馬拉雅山和喀喇崑崙山村民幾十年來,受西方登山者剝削的全新面貌,西方登山者似乎常常將他們視為可有可無的僕人和勞工。這本重要且引人入勝的書解釋了這些未被充分重視的群體中的男男女女!如何成為尖端的登山運動員、英勇的登山嚮導、成功的企業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欽佩。——喬恩•克拉考爾《阿拉斯加之死》作者

鎂光燈後面,一群鮮為人知的登山者故事。

所有偉大的登山成就背後,他們是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值得擲地有聲的書寫記錄。

《山稜上的無名英雄》是一本具有重要歷史意義與情感深度的著作,由屢獲殊榮的作家貝納黛特•麥克唐納撰寫,榮獲二○二四年全國戶外圖書獎(歷史類)與二○二四年班夫山岳圖書獎(山岳文學類喬恩•懷特獎)雙料大獎。

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在攀登世界最高峰的探險史中,尼泊爾人、西藏人與巴基斯坦人長期以來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但他們的勇氣、犧牲與專業,卻長期被忽視,甚至遺忘。

正如強•克拉庫爾所言,本書是對這些「經常被歷史遺漏的英雄」的致敬。雖然世人皆知首位登上安納布爾納峰的法國人莫里斯•埃爾佐,但真正在他凍傷之後,背負他走出雪山的雪巴隊長昂•達凱(Ang Tharkay),卻幾乎未被歷史紀錄提及。

貝納黛特•麥克唐納不僅爬梳了過去登山史中的種種不公,也描繪了當代本地登山者的卓越成就。二十一世紀,像是由尼泊爾登山隊首次於冬季成功登頂 K2,當時他們在峰頂高唱國歌;又如巴基斯坦的小卡里姆(Little Karim)與阿里•薩德帕拉(Ali Sadpara),畢生致力於協助他人攀登與生存,他們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認識與尊重。

《山稜上的無名英雄》既是對登山史失衡記錄的修正,也是對整個喜馬拉雅地區本地英雄的一首動人頌歌。

作者介紹:貝納黛特•麥克唐納 ,班夫中心山地文化的創始副總裁,並擔任班夫山地節的主任達二十年之久。她是十多本有關登山和山地文化的書籍的作者,並定期為大學、節慶和高山俱樂部講授各種主題。麥克唐納現居住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班夫。

搶先試閱:〈八千公尺冬季首攀的名單上,看到尼泊爾的國旗〉

二○二一年一月,喬戈里峰有四個不同的小組,其中包括來自十九個國家的六十多名登山者。其中有三支隊伍脫穎而出,共同組成了一支決心在冬季首次攀登喬戈里峰的隊伍。他們的出現代表著一種日益增長的趨勢:那就是不必承擔任何客戶責任的獨立雪巴團隊。這回,雪巴人為自己而攀登。

德高望重的明瑪.嘉傑.雪巴(Mingma Gyalje Sherpa,簡稱明瑪G)和他的夥伴達瓦.丹增.雪巴(Dawa Tenzin Sherpa)一起,而基魯.彭巴.雪巴(Kilu Pemba Sherpa)也在其中。明瑪.嘉傑出生於羅爾瓦林,曾多次攀登過八千公尺的高山,確切的次數難以計數,其中包括兩次在夏季攀登喬戈里峰及冬季的一次嘗試。他嚴肅,有時甚至直言不諱,很清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我的夢想,也是我唯一的真正使命,就是在八千公尺冬季首攀的名單上,看到尼泊爾的國旗。」

同樣在喬戈里峰攀登的還有尼泊爾登山者尼瑪爾.普爾加(Nirmal Purja),他被稱為尼姆斯代(Nimsdai),或簡稱為尼姆斯(Nims)。他在部落格上用其一貫誇張的描述,形容這次攀登是「登山界僅存的大獎之一,這是一項被認為不可能的壯舉」。

皮膚光滑、有著一張娃娃臉的尼姆斯代,在短短六個多月內就登頂所有的十四座八千公尺高山,二○一九年開始聲名大噪。儘管之前所有的攀登都是在有補充氧氣的情況下完成,但是他明確表示,這次打算在無氧的情況下,完成喬戈里峰的首次冬季攀登,然後再從山頂以飛行傘滑行下山。當其抵達基地營時發推文說:「大夥兒們,比賽開始了。」

尼姆斯代帶來了五位高海拔登山專家:明瑪.大衛.雪巴(Mingma David Sherpa)、達瓦.坦巴.雪巴(Dawa Temba Sherpa)、彭.奇里.雪巴(Pem Chhiri Sherpa)、蓋杰.雪巴(Gelje Sherpa)和明瑪.丹增.雪巴(Mingma Tenzi Sherpa)。

登頂團隊的最後一名成員是索納.雪巴(Sona Sherpa),他是受僱於加德滿都「七峰跋涉」(SST, Seven Summits Treks)的專業登山家。「七峰跋涉」團隊是迄今為止山上最大的團隊,他們為喬戈里峰冬季攀登提供了完全商業化的方法。

這一群尼泊爾的登山者們在四號營地停下休息,等待溫暖的陽光。果然,他們的精神隨著氣溫的升高而上升。明瑪.丹增(Mingma Tenzi)在前面整理路線。下午三點,他們爬過一條被稱為「瓶頸」(Bottleneck)的陡峭冰溝,緩慢地爬向山頂。距離山頂十公尺處,前面的人停了下來,等待重新集合,以便所有十名登山者能夠一起登頂,而這次歷史性的攀登將成為能夠共同分享的經驗。總而言之,他們找到了繼續前行的動力,一行人於二○二一年一月十六日下午四點四十三分,登上了喬戈里峰的頂峰,然後聚在一起大聲唱著尼泊爾國歌。

他們勝利登頂的影片傳遍世界各地,喜悅的心情感染了數百萬人。斜陽高掛天空,照亮了他們帥氣的高海拔專用登山裝,就像希望的燈塔:絢麗鮮明的紅色,閃爍出金色光芒。當邁出最後幾步到達山頂時,他們仰起頭來,不顧疲憊。大夥兒齊聲歌唱、大聲叫喊、激動不已,享受這六十秒的歡欣鼓舞。

接下來的幾天和數月的時間裡,社群媒體上都是他們登頂的照片,有些觀眾猜測他們是否使用了氧氣,還有許多來自全球各地的人發布了祝賀訊息。這十名尼泊爾的登山者,已然成為了舉世聞名的超級明星。

時間撥回到一九五四年的七月,當時喬戈里峰只有一支隊伍,那就是阿爾迪托.德西奧(Ardito Desio)所率領的義大利探險隊。儘管之前曾有人嘗試攀登,然而,無論在任何季節,仍未有人成功登頂過這座「野人山」(Savage Mountain)。德西奧的探險隊由十一名義大利登山家和十三位罕薩人所組成,隨行的則是「巴爾蒂斯背工營」(battalion of Balti porters),他們負責將十三噸重的裝備運送到基地營。七月底時,那裡只剩四個人在激烈的爭奪中登頂。德西奧選擇阿基萊.孔帕尼奧尼(Achille Compagnoni)和里諾.萊斯德利(Lino Lacedelli)做為A隊。為他們提供支援的是團隊中最年輕、最強壯的成員,二十四歲的華特.博納蒂(Walter Bonatti),他帥氣的令人難以置信。

身處基地營的德西奧命令博納蒂,把將近八十磅重的氧氣瓶拖到最高營地,給孔帕尼奧尼和萊斯德利使用。博納蒂無法獨自完成這件事情,他知道山上唯一能夠幫助他的人只有阿米爾.邁赫迪(Amir Mehdi)。邁赫迪來自巴基斯坦的希姆沙爾山谷(Shimshal Valley),他是名高海拔背工,身材瘦小,眼神悲傷。邁赫迪同意陪他一起去。隨後出發給兩名領頭的登山者攜帶氧氣,他們理當要在海拔八千一百公尺處標定的地點紮營。

但是當博納蒂和邁赫迪當晚終於抵達該地點時,卻什麼都沒有,也沒看到半個人影。他們搜尋周圍的山坡,沮喪地大聲叫喊。最終,聽到一名領頭的登山者從上面喊道:「留下氧氣瓶,下山離開。」

邁赫迪聽到這話時當下發瘋了,生氣地在斜坡上踱步、踢腿,痛苦地哀嚎。他的腳趾頭當時正塞在小了兩號的義大利軍靴裡。他們的身體開始凍僵。博納蒂覺得嘗試夜間下降風險太大,因此他踩出了一個平台,在上面緊急露宿,直到早上。「Bivouac」,代表著緊急紮營這個字,登山者開玩笑地將其定義為「法文中表示錯誤的意思」。

夜空中閃爍著百萬顆明亮的星星,兩個人都能在雪中看到自己的倒影。當令人癱瘓的寒冷包圍時,他們瑟瑟發抖,只能緊緊地抱在一起,於當時歷史上最高海拔的露天營地分享溫暖。但是當第一場暴風雪來襲時,星光就消失了。大雪弄濕了登山者的衣服、覆蓋了他們的臉龐。絕望的夜晚持續著。有時候,博納蒂和邁赫迪都不確定他們是生是死。

終於在黎明前,邁赫迪發出最後一聲尖叫,跌跌撞撞地走下平台,一心想要到達下方三百五十多公尺處的帳篷。當博納蒂看著他在昏暗的燈光下,搖搖晃晃地走下斜坡,顯現出困惑、笨拙和失控時,他懷疑邁赫迪能否活著下山。

沒想到的是,邁赫迪的雙腳因凍傷而麻木、臉也因疼痛而扭曲,但他最終還是搖搖晃晃地走進了營地,當時那裡剛好有位罕薩來的高海拔背工伊薩汗(Isakhan)可以照顧他。而博納蒂也在幾個小時後抵達。

一九五四年七月三十一日,同一天的下午六點,孔帕尼奧尼和萊斯德利登上頂峰,這是首次有人登上喬戈里峰。但是他們為勝利付出了慘痛代價。

邁赫迪被送往斯卡杜市(Skardu)的一間醫院,接著再被送去拉瓦爾品第(Rawalpindi)的一間軍醫院,醫生在那裡截去了他的所有腳趾和一隻腳的三分之一。八個月後,回到位於希姆沙爾的家。他失去了爬山的能力,無法再養家。義大利政府通知他獲獎,然而多年來,孔帕尼奧尼寄給他的各種書籍和信件,邁赫迪都沒有打開過。他在失敗、痛苦和沒沒無聞中,於一九九九年去世。

⏩⏩閱讀更多 馬可孛羅出版 貝納黛特•麥克唐納《山稜上的無名英雄:從背工到高山協作,雪巴人、巴爾蒂人在大山深處寫下自己的勝利》

 
你還記得,你曾經在哪一站下車?是否還記得,那個等你回家的月臺?
圖/大景文創
書名:《指尖上的鐵道舊時光:徐志綱與他的鐵道模型》

內容簡介:★鐵道模型達人——徐志綱的作品完整記錄★指尖重現歷史車站,也重拾遺落的時光;這不只是模型,而是臺灣人曾經的生活百態★

你還記得,你曾經在哪一站下車?你是否還記得,那個等你回家的月臺?

  在這本書裡,鐵道不只是鐵軌與火車,而是你我心中的記憶地圖。模型創作者徐志綱,用雙手與心,重現臺灣一座座已消失或正在遠去的老車站、平交道與號誌樓。每一個微縮場景,都是對青春、土地與時代的深情回望。

  從疫情封鎖中誕生的創作能量,從音響工程轉身為模型記憶職人,徐志綱打造的不只是比例與技術,更是充滿故事與溫度的微縮現場──那些熟悉的場景、那些離開卻還記得的地方,都在這本書裡,等你回來看看。

  ˙收錄共17座模型,包括富岡、岡山、菁桐、北港、新北投、臺北機廠、太麻里等鐵道經典場景

  ˙重現消逝中的臺灣鐵道風景與人情記憶

  ˙近100張模型精采圖照及特寫

本書特色

  1.重現消失的鐵道風光

  本書收錄17組的鐵道模型,每一組都是徐志綱收集各方資料與實地踏查而製成的經典車站,站站精采又經典。

  2.豐富圖文完整呈現模型樣貌

  徐志綱在模型各處加入滿滿細節,從各個角度都能發現不一樣的小故事,此書以大量圖照呈現出最完整的模型樣貌。

  3.美學設計X地景敘事

  徐志綱透過比例、材質與配色精心設計,展現各車站獨有的視覺美感,更完整表達車站周遭的地景樣貌。

  4.一本收藏絕版風景的歷史書

  書中記錄許多已拆除或改建的老車站樣貌,以及80∼90年代的臺灣生活原貌,具有歷史教育價值。

作者介紹:徐志綱 ,模型創作者、臺灣鐵道模型粉專主持人,也是一位音響工程師,長年服務各式展演、音樂祭、公司活動,負責燈光、音響與DJ演出。疫情期間因工作中斷,開始專注於鐵道模型創作,逐步建立個人風格,以約1:83比例打造臺灣各地鐵道風景與車站記憶。

創作特色為「情感導向的場景記錄」與「敘事型模型設計」,從歷史照片考證、現地踏查、場景搭建、光影安排到人物擺放,每一步都注入個人記憶與對土地的情感。

作者介紹:王致凱 ,世新大學廣電系電影組,寫過劇本、小說,最想做的事是用簡單的文字寫出好看的故事。曾任兒童雜誌編輯十餘年,採訪過許多職業達人,擅長挖掘採訪人物隱藏的情感、發現不平凡的事物。作品有《守護台灣的海空英雄》、《即刻救援的陸上英雄》繪本,《不得了!超有料的體育課──古代人更瘋運動》(以上皆為小木馬出版)榮獲2024好書大家讀年度兒少最佳讀物。

搶先試閱:〈菁桐車站〉

鐵道小歷史:

位於新北市平溪區的菁桐街,於1929年建造,是臺灣鐵路平溪線的終點站。平溪線是早年相當重要的運煤鐵路,也因為運煤、產煤讓這些地區興盛一時。

只是菁桐車站的命運乖舛,經歷各種礦災和火災。1987 年,當地的礦業公司退出經營後,菁桐車站也逐漸沒落。

菁桐車站雖然沒落,但還是留存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風貌,除了本身的木造站體,更令人著迷的就屬巨大的降煤櫃。

青春是我們一起走過的月臺

「你看,那部國片男女主角就是走在這邊。」徐志綱一手指著桌上的菁桐車站模型中央的空曠處,一邊開心的說。

在旁人眼裡,想要製作出已經消失或具有濃厚歷史復古韻味的車站模型,想必是崇高的使命感使然,可是對徐志綱而言其實單純得多。

「模型」看似是種冷冰冰、難以與觀者互動的物件,但徐志綱顛覆了這個刻板印象。仔細琢磨眼前的菁桐車站模型,徐志綱不但精細刻劃出建築的細節,也巧妙記錄下自己的青春、愛情。

「那時候和我老婆在談戀愛時,我們也曾走在這裡。」本來正在介紹菁桐車站歷史沿革的徐志綱,指尖沿著模型中的鐵道路線遊走,到達鐵軌某處,突然興沖沖的大喊。

製作模型時的他,等於正在撰寫回憶青春的日記。車站本身是一本獨特的日記本,徐志綱利用白膠、美工刀、紙板、小人偶等各種工具與素材,將自己的青春井然有序的撰寫下來。或許外人感覺不到,但他每次看到這個作品,總覺得會有種酸酸甜甜的初戀感。

一個只有桌面般大小的模型場景,可傳達的氛圍極限為何?

這些疑問都在親眼見到徐志綱的模型後,浮現出清晰的答案。

除舊等於進步?

「你看這間公廁。」場景中有一個不起眼的小物件被提及。

徐志綱說,早期的菁桐車站也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卻幸運的被保留下來,這是屬於菁桐車站自己的歷史與故事。於是他巧妙的在場景中打造了一間「蓋到一半的公廁」來記錄這個事件。

徐志綱心有所感的說,什麼是進步呢?進步最好的方法只能把舊有的一切全部拆毀?日本保存了大量的木造老建築、木造車站,即使遇到地震,還是可以保存得很好,為何臺灣只能選擇拆除,以水泥車站取而代之?令人遺憾的是,這幾乎快成為臺灣日常。

這間尚未完工、不起眼的小公廁,散發一股引人注目的魔力,總會有觀眾發現、提問,其實這也是徐志綱精密的布局之一。

「鐵道場景的四個邊界得做得最仔細,因為這是最靠近觀眾的位置,所以細節一定要完整呈現,才能吸引人的目光停留。」一般的創作,都會將主題擺在最中心顯眼處,讓觀眾一眼可及,而方正的鐵道模型在展覽時通常都會加上透明的保護罩,讓觀眾無法貼近作品中心處,以至於產生距離感。因此距離觀眾最近的模型四周,成為模型能否吸睛的關鍵要素。

而模型中那千千萬萬個故事,就是從這些小小細節中延展開來。

⏩⏩閱讀更多 大景文創出版 徐志綱, 王致凱《指尖上的鐵道舊時光:徐志綱與他的鐵道模型》

 
晶片稅100%課到誰?半導體業者:轉單效應已發生
8月6日在白宮的記者會上,川普無預警宣布,晶片稅率將高達100%,「我們將對晶片與半導體施以非常巨大的關稅,但好消息是,像蘋果這樣承諾在美國蓋廠的公司,不會被收費。」筆記型電腦、伺服器、電腦主機、通訊器材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也都高達7成以上,更可能受到晶片稅波及。

雨很大,不要再講 「It rains cats and dogs」了!
要下班了,雨下得很大, Sam 想要表達關心,特意提醒英國籍同事,外面雨下得好大,於是他說:"It rains cats and dogs."同事表情呆了一下。Sam 覺得很奇怪,就問同事這樣說有何不妥。同事說,這用法比較 old-fashioned,現在 native speakers 沒有人這麼說,他才一時沒意會過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