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聯合報社論/把赴陸藝人優勢當劣勢,賴政府何等愚騃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9/01 第603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頭痛割盲腸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把赴陸藝人優勢當劣勢,賴政府何等愚騃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行政院浮濫編列預算 慎防財政崩潰
民意論壇 師資荒海嘯 教育部可有對策
提倡全民運動 借鏡新加坡經驗
若李洋遇見林書豪…
盼教長有擔當 當學校後盾
財源分配 勿淪零和對抗
國內政爭稍歇 4大挑戰接踵來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與數據治理 重塑永續金融競爭力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頭痛割盲腸
黑白集/聯合報

大罷免大失敗,賴政府敲鑼打鼓內閣改組,卻是雷大雨小,該走的不走;賴清德總統和行政院長卓榮泰忘了自己也是始作俑者,硬把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打成「頭號戰犯」。民進黨跨派系議員連署「請賴總統正視我們的危機」,這個危機其實近在眼前,賴總統卻一再犯下「頭痛割盲腸」的毛病。

綠營基層難掩焦慮,連署聲明仍顯得避重就輕:一、承認罷免失敗、憲政僵局,卻肯定罷團寫下公民運動新頁;二、直指綠電弊案、能源蟑螂,但避談非核家園政策盲點;三、發起人主張院、黨和黨團皆應全面改組,連署聲明竟不敢點名人事問題。不過,新世代的反省,仍值得深思。

但新潮流系只將罷免慘敗歸咎於柯建銘,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也發動連署,賴總統更罕見出面下令黨團改選,府黨聯手逼退,證明府中、宮中俱為一體,只差沒喊「老柯不倒,民進黨不會好」。

柯建銘至今打死不退,他早就劇透,大罷免鐵三角是賴、卓、柯,如今全黨罷一人,難怪老柯要吟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家都是共犯,何苦逼退他一人?總統府資政姚嘉文說,全黨都有責任;前議員王浩宇直言,若要有人負責,最該負責的就是賴總統。

醫師總統應當清楚,民進黨沉痾在腦不在尾,如果頭痛割闌尾、沒有對症下藥,只怕會病入膏肓。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把赴陸藝人優勢當劣勢,賴政府何等愚騃
社論/聯合報

陸委會與文化部對廿三名轉發大陸官媒「中國台灣必歸」的台灣藝人展開調查,雖最後並未開罰,但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強硬表示「再犯就辦」,文化部長李遠則以千字文稱「文化不應該成為政府宣傳的工具」,讓藝人處境更加艱難。藝術無國界,有能力跨出台灣的藝人卻被迫選邊站,甚至面臨法辦,這是何等悲哀。李遠的話更充滿反諷,把文化變成政府宣傳工具,不正是台灣的現在進行式?

兩岸同文同種,開放交流後,台灣影視音樂作品迅速在對岸受到歡迎,不只藝人,許多台灣幕後工作者紛紛前往大陸發展,產生許多兩岸合資、合作賣座的影視作品。大陸幅員廣大人才濟濟,能在當地闖出名堂,曾是光榮的成就,但在民進黨二次執政後,高舉抗中保台下,「紅遍兩岸」竟成藝人的枷鎖。藝人有能力揚名海外,本應受到國人祝福,如今卻動輒被貼上「舔共」標籤。

藝人爭相到大陸發展,一方面固然是著眼於市場大、舞台多,但另一方面,也是因這十幾年來台灣創作環境愈趨於單一化,甚至「孤島化」。台灣歷經解嚴,理應有最寬廣、多元的文化創作空間,但政府各種形式的藝文補助,讓許多的創作仰賴補助,甚至是對準政府「口味」,逐漸失去對市場的敏感度。

後期更在民進黨政府有意識的引領下,逐漸變成強調「台灣意識」、本土題材才容易獲得補助,在這種「考試引導教學」下,影視作品題材愈來愈窄化,很難產生可以走出台灣、受到國際矚目的作品。在受眾、市場愈來愈小下,藝人出走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李遠貌似溫情要台灣藝人「請記得,我們台灣」,但台灣不健全的創作環境,要藝人如何回來?

更諷刺的是,李遠批評對岸文化不應該成為政府的宣傳工具,更不能被上級控制和指導。但這幾年民進黨政府的補助變本加厲,看顏色補助、豢養了一批「合法的要飯」,不僅拍不出走出台灣的影視作品,還成為幫政府搖旗吶喊甚至攻擊政敵的工具,這種畸形的環境,逼得台灣藝人只能往外發展。

而民進黨政府將對岸視為「敵國」,在敵意螺旋不斷上升下,大陸也開始要求台灣藝人表態或「被表態」,遂演變成今日藝人裡外不是人的局面。金馬獎過去是華語電影的頂流盛宴,二○一八年獲得最佳紀錄片的導演傅榆一席引發爭議的「台獨」感言,讓金馬獎染上政治,當時文化部長鄭麗君力挺回嗆對岸,引發大陸網民對金馬獎不滿聲浪,隔年大陸電影局宣布暫停大陸影片參與金馬獎,連帶香港多位導演及演員也宣布退出。曾是華文電影標竿的金馬獎,如今淪為地方格局影展,更讓兩岸電影人失去共同進步的平台。

陸委會把赴陸發展的台灣藝人當成對岸「統戰」的工具,並視為潛在的「罪犯」;要求調查、開罰轉發陸媒貼文的藝人,更是濫權與寒蟬作為。其實,台灣藝人在大陸享有極高能見度,不能只視為其個人利益,他們也在幫台灣打造能見度及影響力,只消看看大陸社群平台「小紅書」上眾多的「杰迷」及「五迷」便可得知,許多人還因此嚮往台灣,這些藝人不僅成為台灣輸出的文化軟實力,還創造了大陸年輕人來台追星的歌迷經濟。

關鍵在,這些藝人在對岸受到歡迎,不光只是他們的作品或表現,他們還代表了台灣文化教養的品質,這是民進黨政府完全做不到的「反向統戰」,陸委會和文化部不可誤將台灣藝人優勢當成劣勢,善用並珍視他們的「品牌力」,才是明智之舉。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行政院浮濫編列預算 慎防財政崩潰
社論/經濟日報

賴政府最近連提三個特別預算、一個追加預算及明年度總預算案,總支出高達4.5兆,增加舉債1.35兆。加上賴總統最近宣稱淨零排放、國防將再投入更多預算,都未說明「錢從哪裡來」,政府花錢失控,危及財政健全,令人憂心。

先盤點核算五項預算案的龐大支出。因應川普關稅,卓院長4月21日核定880億的「出口鏈支持方案」。三天後通過的「韌性特別條例」卻暴增為4,100億,夾帶3,070億的支出,包括撥補台電千億、國土安全1,500億等,把累積歲計賸餘一次耗盡。

立院審議韌性條例,鑑於近年已撥補台電3,000億,電費仍漲五次,故未再撥補台電,但增加2,350億的普發現金,兌現還稅於民的承諾,加上政院夾帶的支出,使韌性條例增至5,450億。行政院未提對應的特別預算案,反而修正韌性條例,又再夾帶450億支出,致總額增為5,900億,舉債增為1,500億。

行政院同時也通過114年中央追加預算,原本是為補足「禁伐補償」短編的23億,及新增辦理罷免、公投的16億,總額卻高達878億,三度夾帶支出839億,包括擅自剋扣而占為己有的地方一般補助款636億,及其他不當支出103億。夾帶的支出違反預算法的追加條件:依法律或事業致增加經費、增設新機關,及所辦事業因重大事故或重大政事經費超過法定預算等。原預算賸餘支應,已被韌性條例耗盡,因此這筆追加預算其實是靠舉債。

此外,8月21日行政院通過「115年度中央總預算」,歲出成長4%為史上最高的3.04兆,歲入2.86兆,呈現1,727億的赤字,因已無累積賸餘而舉債2,992億。同一天還通過「災後復原重建特別預算案」經費600億元,全靠舉債。政府預計9月中將再提出「軍購特別預算」7,000億,也是全靠舉債。

合計上述五項預算案,總支出達4.5兆,舉債1.35兆,致政府債務在2026年底將達7.6兆,比蔡政府移交的債務6.17兆暴增1.4兆(成長23%),確實令人驚悚。何況,至去年底止,中央政府潛藏負債17.9兆(勞保13.6兆最多),因殆於改革社會保險,將是財政的另一個大窟窿。

賴總統無視債台高築的警訊,近日又信口開出花費9,000億實現淨零排碳,以及2030年國防支出提高到GDP 5%的支票。問題是,民進黨政府的非核家園政策,棄廉、潔的核電不用,八成的發電使用較貴又較髒的煤、氣,造成台電成本上升,溫室氣體及空汙有增無減,離淨零目標愈來愈遠,政策工具相互衝突,還要再花9,000億的民脂民膏去減碳,823公投之後已無法獲得民意支持。

提高國防支出到GDP的5%,對財政的衝擊更是可怕。以2026年的GDP預測值28.6兆計算,5%等於1.43兆,約為政府總支出3兆的48%,等於中央政府總支出一半用在國防,且花在外國對台灣經濟並無乘數效果,嚴重排擠經濟建設、社會福利、教育科學等支出,毫無福國利民的意義,甚至將導致財政崩潰。

賴總統在823選後記者會上說,為回應人民的期待,將調整施政順序,重心放在經濟、民生、弱勢、青年四個優先,具體落實在各項特別預算及年度預算之中。在調整財政體質方面,國家財政的穩定,才能保障世代永續,期盼朝野能夠共尋健全財政結構,確保國家的長期發展。顯然上述花錢的支票,並不符合他所稱的施政順序及財政健全。

上述夾帶不當支出而花錢失控,未籌措財源致債台高築,違反預算法、牴觸賴總統的承諾等等問題,須經專業機構盤點、彙總才知道其嚴重性。而由於行政院將各預算案分別送審,立院分開審議,難免見樹不見林,而讓賴政府輕易蒙混過關,可能無法及時遏止財政惡化。呼籲立院應要求卓院長和主計長,將上述五項預算及賴總統開的大支票,進行整體性的專案報告,尤其國防支出暴增對於中長程財政的衝擊,應具體說明,再細審嚴查。

   
民意論壇
師資荒海嘯 教育部可有對策
簡麗賢/高中物理教師(台北市)/聯合報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逾卅七年,今年對於師資荒感受最深刻;尤其媒體最近兩個月報導師資告急,全台代理教師缺額千人,甚至明星高中不須教師證也招不到人的窘境,於我戚戚。

七月二日下午,賴總統在總統府接見今年出國參加國際科展的師生團隊,筆者在交流時間全程以台語向總統建言,其中特別憂心忡忡提到師資荒,盼能更縝密規畫師資培育管道,並能如過去卅年掌握師資培育人數和少子女化議題。

十年來,師資培育制度究竟培育了多少準教師?教育部是否能掌握?推動一項政策必須縝密思考,因為政策往往環環相扣,很容易衍生另一種現象,必須全面顧及。

舉例說,八月起代理教師敘薪制度上路,具備合格教師證的代理教師可將年資納入薪級計算;究竟在都會區任教還是回到故鄉回饋,都是教師思考的層面。不諱言,一樣的薪資,都會區消費高,自然吸引部分老師返鄉任教,加劇教師離開台北都會區的「脫北潮」效應。

媒體報導脫北潮來襲,雙北市代理教師缺額逾四千人,增加薪資或透過獎勵,是否能留住教師?何況教育部不會同意台北市增加薪資或透過獎勵制度留住教師,因為必須顧及其他縣市的財政和各種衍生問題的考量,例如整體教師薪資制度必須統一,不能因縣市制宜。

此外,物理、化學、資訊科系培育師資的準老師,可能因不同考量而往科技業就職,因此各國中、高中想找這些科目的代理教師,更容易陷入師資荒的窘境,這些都是師資培育必須長遠考量的議題。今年各地招聘情況比過去兩三年更難,因為這段時間開出不少正式缺,許多代理教師已陸續徵選上正式專任教師,但各縣市仍皆面對教師荒現象,明年可能亦難倖免,教育部可有任何具體的應對和改善作為?

迄今,報載全台仍有逾千名代理教師缺額;桃園有國中招考五十餘次仍乏人問津,連台北市明星高中也難逃「找嘸老師」的困境,相信家長、學生和老師都甚為擔憂。教育是百年大計,國家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傳道、授業、解惑,教師任重道遠,規畫和掌握師資培育的成效和人數實刻不容緩。

面對各地學校上演缺師潮、師資荒海嘯,一切恐只是開始!期盼教育部未雨綢繆,從教師薪資、工作壓力、教育資源和師資培育等面向展現積極作為,才是學生之福、國家之幸。

   
提倡全民運動 借鏡新加坡經驗
尚憶薇/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聯合報
運動部九月九日將正式掛牌成立,並由奧運羽球金牌得主李洋出任首任部長。李洋在受訪時強調,將以「百分之二百努力」帶領台灣體育更強大;這企圖心不僅意味著強化選手的專業訓練與科學支援,更反映出全民運動的重要性。長期以來,台灣的體育資源大多集中在菁英選手,雖然國際賽事的榮耀振奮人心,但國人規律運動的比例偏低,肥胖率與慢性疾病人口持續上升,全民運動扮演重要的角色,要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近年,新加坡政府推出的「Walking Trails@CDC」活動,便值得我們借鏡。該活動結合「寶可夢」概念與健走,將遊戲化設計融入運動,提升趣味與參與度;推出五條徒步路線,各具特色,每條路線設有五個打卡點,參加者須依線索完成拍照與答題,並在途中尋找吉祥物「奧利小鳥」,完成一條路線並收集五隻奧利,即可獲得兩張價值五元新幣的購物券;若完成全部步道,最高可領取五十新幣。活動涵蓋遊戲化挑戰,避免運動單調乏味;文化教育結合,健走同時認識殖民歷史與城市記憶;提供實質獎勵,購物券帶來即時回饋,提升參與意願。推出後,許多居民相約一起走步道,不僅健身,還能「賺錢」、促進人際互動。顯示「全民運動」若能貼近生活、兼具樂趣與回饋,自然能獲得大眾支持。

借鏡新加坡的經驗,首先,台灣可打造台版「全民運動路徑」。運動部可規畫健走路線,讓運動不僅鍛鍊身體,更能與文化、自然、社區及經濟緊密連結。台北大稻埕、台南赤崁樓、高雄哈瑪星等地區;陽明山、日月潭、太魯閣等國家級景點,皆可設計成兼具健身與旅遊價值的自然健走線。各縣市也可依照在地特色打造「體驗文化、親近自然、帶動經濟」的多功能生活路徑;例如結合地方農特產市集,讓民眾健走後能以購物券換購農產品,進一步促進地方經濟,簡單易走亦能吸引不同年齡層參與。

其次,善用科技推動遊戲化運動,開發全民運動App,設計打卡任務、積分兌換、角色蒐集等功能。健走完成可兌換購物金或健身消費折扣,甚至納入學校體育課程,蒐集大數據亦可供政策規畫參考。

第三,全民基礎體能提升,能擴大運動人口,為菁英體育提供人才;而菁英體育的榮耀則能回饋社會,帶動全民風氣。運動部應推動、培養全民運動習慣,讓全民健康與菁英榮耀良性循環形成雙贏,讓台灣體育永續發展。

最後,結合運動經濟,與超市賣場、地方市集或餐飲業者等商家合作;參與者完成相關任務,可獲得購物金,不僅提升運動參與率,也能直接刺激消費。民眾因運動獲得健康、商家增加收益,地方人潮形成觀光效益,打造健康、經濟、文化的三贏模式。

運動部成立是台灣體育新頁起點,李洋部長的運動員精神固然令人期待,但更關鍵的是全民共同參與。新加坡經驗告訴我們,只要設計周全,運動不僅能養成習慣,更能成為文化的一部分並帶動經濟發展。體育不應只停留在競技舞台,更要融入日常生活;唯有讓全民動起來,健康才會成為國力基石。

   
若李洋遇見林書豪…
陶以哲/高中教師(新北市)/聯合報
林書豪宣布高掛球鞋退休,引起籃壇討論。林從哈佛到NBA,再到兩岸職業聯盟,不僅展現運動員堅韌,也累積跨文化的實戰經驗與國際豐沛人脈。筆者以為,這些資歷與視野,加上跨語言溝通能力,可以是運動部非常需要的稀有運動人才。如可以顧問或其他合適角色延攬林,不僅可能對本國職業運動到產業發展有幫助,更能將國際競爭運動制度到策略可能,引入決策核心,為提升台灣體育運動文化帶來更多激盪與可能。

事實上,延攬或尋求林書豪合作僅是開端。體育運動要前進,關鍵在建構完整運動生態系:一如李洋部長日前宣示,包括全民運動、基層到運動菁英支持、運動科學、產業發展、國際競技到交流合作,缺一不可。這需要多元人才共同推動,如尋覓退役選手或不同產業領域人才,帶來實務經驗與智慧,結合運動資源與良善治理。唯有如此,運動政策才能由單點突破,進化為全面進步。

運動部的使命不只是組織更名,更在理念翻新;若能以林書豪退休為契機,逐步建立適才適所機制,讓真正具備專業能力與視野的人進入權力圈與實作端,台灣的體育運動發展才可能邁向長遠與實質的繁榮。

   
盼教長有擔當 當學校後盾
關晶麗/小學教師會理事長(新北市/聯合報
新學期開始,老師們一邊埋首於工作中,卻又難掩憂慮與疲憊。看到中小學教育層出不窮的各種問題,與現場老師每況愈下的處境,心中充滿感慨;期盼政府能正視學校困境,自新學期開始成為老師的後盾,而非麻煩製造者。筆者觀察,目前教學現場亟待解決的問題有:

一、尊重教師專業:近年來,中小學出現教師荒,已然成為影響國家長遠發展的一大警訊,背後原因是教師專業日漸式微,難以吸引優秀人才投身教育;更令人憂心的是,社會對教師的尊重正在快速流失,家長質疑教師的專業判斷,媒體放大個別教師的失誤,輿論將教育問題簡單歸咎於教師,教師竟成為艱困職業,乃至乏人問津。今年教師節將恢復為國定假日,政府應提出具體可行的策略,帶頭尊重教師專業,減少對教學過程的不當干預,也呼籲家長認識教師工作的專業性與複雜性。教師自身也需持續成長,專業才能重獲應有的尊重與地位。

二、落實行政減量:行政減量的口號已經高喊多年,行政負擔卻有增無減。教師們疲於應付各種報表、評鑑、會議、文書工作,真正用於備課、教學和關心學生的時間被不斷壓縮,直接影響教學品質。號稱要減輕壓力的主管機關,反而成為壓榨教育人員的元凶。為了創造政績亮點,不斷提出各種脫離現實的錯誤政策;光是這個暑假,教育部就提出「校園愛心球」、「限制末堂排課」與口惠實不至的「教師身心調適假」等異想天開政策。呼籲教育官員停止口號施政,把減輕學校與教師負擔當成核心,讓教師回歸教學本務。

三、調降班級人數:近年來少子女化現象日益嚴重,弔詭的是,不少學校的班級學生人數卻依舊居高不下。以筆者任教的學校為例,每班仍有高達卅二人,各縣市不少人口成長區域的學校同樣人滿為患,班級人數甚至超過法定上限,老師備多力分而影響教學品質。少子女化現象,只要能提前面對、前瞻規畫,何嘗不是落實精緻教育的契機?小班教學能夠讓教師更多地關注每個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

四、重建友善校園:最令老師們厭惡的政策,相信有很高機率是現行的校事會議與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此一制度實施以來嚴重干擾學校運作,連不少認真教學的老師都遭無辜捲入,學校更投入龐大資源應付,使教育人員怨聲載道。筆者支持懲處不適任教育人員,現行制度卻矯枉過正,把認真教學的老師當成了嫌疑犯,以至於人人自危、個個明哲保身。再不調整,勢將影響教師熱忱與教學品質,確實到了不得不嚴肅面對這個錯誤機制的時刻。

開學了,老師們共同的心聲其實很卑微─我們需要一個有擔當、能抗拒外力干預的教育部;需要一個當學校後盾,或至少「不給學校添亂」的部長。

   
財源分配 勿淪零和對抗
陳清雲/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新北/聯合報

「八二三大罷免」落幕,民意已明確否定惡罷操作。然而,激情過後,人民真正期待的不是藍綠惡鬥,而是政府能否提出務實解方,妥善處理災後重建、經濟轉型、產業競爭與醫療照顧等迫切問題。民生才是台灣最大的共識,行政與立法若仍陷於惡鬥,終將消耗社會信任、拖慢國家前進的動能。

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引爆藍綠地方縣市齊聲不滿,甚至出現超過三百億元無法分配的荒謬結果,凸顯倉促修法埋下的制度漏洞。財政部日前依新版財劃法公式計算,通知各縣市明年度統籌分配稅款數額,結果有十縣市獲配金額比預先試算結果少,雲林縣長張麗善則是向行政院長卓榮泰抱怨中央「左手給,右手扣」。卓榮泰對此則表示,新版財劃法計算公式有誤差,會請各縣市長來共同解決問題。

卓榮泰親自南下地方,並承諾與縣市開誠布公討論,這是正確的起點;但更重要的是,行政團隊必須以謙卑態度傾聽各方意見,並透過立法院平台凝聚共識,才能避免財源分配淪為零和對抗,讓城鄉差距進一步惡化擴大。

同樣的挑戰,也存在於其他重大政務:對美關稅談判牽動上兆資金與產業存亡;能源轉型決定供電穩定與環境永續;醫療改革攸關全民健康;災後重建直接影響災民生計與社會韌性;兩岸關係更牽動台灣安全與繁榮。這些議題無一不是全民關切的核心課題,唯有朝野理性合作、行政立法同心,才能讓人民真正看見希望。

新內閣團隊上路,首要之務就是拋棄意識形態,放下傲慢,展現謙卑。謙卑不是退讓,而是願意傾聽、善於協調、勇於修正錯誤。政治不是比聲量,而是比誰更能解決問題。唯有在國會中廣納意見、強化溝通,施政方向才能符合多數民意,避免再次重蹈意識形態凌駕專業、忽視民生的覆轍。

當前國際局勢多變,民間疑美情緒升高、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台灣更需要穩健務實的治理。人民要的不是誰更討好美方,也不是誰操弄意識形態,而是政府能否帶領國家走出困境,讓民眾安居樂業,這才是人民最殷切的期待。

總結一句,行政立法唯有合作,施政唯有謙卑,民意才會成為推動國家前進的最大底氣。這才是罷免落幕後台灣社會真正的共同期待,也是人民對新內閣最核心的要求。唯有合作,才能化解對立;謙卑才能贏得民心;拋棄意識形態,才能回歸民生關懷。

   
國內政爭稍歇 4大挑戰接踵來
黃健群/工總大陸處處長、大學兼任/聯合報
對台灣來說,雖然極端的政治舉動偃旗息鼓、高漲的社會對立氣氛稍停,但接踵而來的各種情勢的變化,將讓台灣將面臨更為艱困的處境。要如何轉危為安?已是台灣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依輕重緩急,台灣將遭遇以下挑戰:

首先,對美關稅的談判。目前美國對台灣「百分之廿+N」的關稅,顯然已嚴重衝擊我相關的傳產與中小企業;但若依媒體報導,台灣如須透過大幅對美投資及採購、增加軍事預算,及完全開放市場等方式,才能換取相對較為公平的對美關稅;加上如果美國再祭出「二三二條款」,對作為台灣經濟命脈的資通訊產品課徵關稅,如此的「讓美國再次偉大」,不啻是建立在台灣被掏空的基礎上。

其次,國際情勢的衝擊。川普2.0時期美國的戰略退縮,讓大陸更積極布局全球。近來,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藉由出訪或在大陸舉辦峰會等方式,與全球許多領導人都舉行了會談,主軸多是強調如何維繫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主義,隱含對美國霸權的反動。這兩日在天津的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九月三日的大閱兵等,大陸已或即將和包括印度、俄羅斯、北韓等多國領袖會面。至於眾所矚目的「川習會」,在美中預計於十月底進入第四輪談判的同時,將有會晤可能。也就是說,雖然大陸一再強調應建構「多極化」的全球體系,但若「從實力地位出發」,大陸的國際話語權日益強大,已是不可諱言的事實。

第三,對陸政策的調整。如上所述,隨著大陸伴隨綜合實力崛起下的話語權的強大,台灣的未來與其寄託在不切實際的「中國崩潰」或虛無飄渺的「美國馳援」,不如從發揮主體能動性做起:反思與檢討既有台灣對陸政策的不合理之處,避免因意識形態而自縛手腳。例如適度推動兩岸民間交流創造對話機會、進而累積善意,降低兩岸社會近年來相互間的高漲敵意與劍拔弩張;又例如在「全球減美國」的新全球化趨勢下,在風險可控下思考如何與大陸產業有序的合作。

最後,產業的升級轉型。在AI逐漸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中心的同時,台灣雖然為全球AI供應鏈最重要的部分,但台灣主要強項仍為硬體代工,產業AI化仍相當不足。因此,如何透過「AI+」賦能傳產乃至百工百業,將是台灣產業是否轉骨的重要關鍵。

持平而論,上述四大課題都非易事,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問題,絕非一蹴可幾,更非只是任一政黨或團體的責任。因政治分歧,台灣已蹉跎浪費了一年多。為因應接下來的挑戰,最關鍵的解方是上位路線戰略的調整;再者,是多提出務實的民生政策、少談務虛的政治理論;最後,則是政策執行過程,政府各部門的有機協調、行政立法之間的有效合作,以及執政當局與社會的有感對話。唯有如此,才是台灣能夠轉危為安的正辦!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與數據治理 重塑永續金融競爭力
方元沂/聯合報
永續揭露標準漸成全球金融市場的共同語言。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推出的IFRS S1與IFRS S2,正由各司法區納入規範,並改變企業與金融機構揭露永續資訊的方式。全球已有超過卅個司法區宣示將採用ISSB,顯示其正逐漸成為國際揭露的核心標準。我國金管會也已預告自明年起,金融控股公司、銀行、券商與期貨商等,將分階段揭露符合ISSB的永續資訊,以提升投資人對市場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ISSB今年七月發布產業別指引協助企業識別,並揭露特定行業的永續風險與機會。指引在IFRS S1部分指出,企業在辨識永續風險與機會時,需參考SASB的揭露主題,並在缺乏對應標準時尋找合適指標,以確保資訊具決策價值。而在IFRS S2部分,則針對氣候議題,要求企業參考與商業模式、價值鏈及策略相關的衡量指標,歐盟ESRS甚至允許將ISSB產業別指引做為過渡方案以加強國際互通。此價值在於提供統一框架、降低應用成本並提升可比性,使揭露更具決策意義。

如果說ISSB是揭露框架,那麼PCAF與SBTi則分別代表數據量測與減碳承諾。PCAF提供範疇三「財務碳排放」的計算方法,即使客戶沒有盤查數據也能透過估算補足,已獲全球逾四五○家金融機構採用。SBTi則要求金融業設定近程(二○三○)與長程(二○五○淨零)的減碳目標,確保策略符合巴黎協定一點五度C的控溫路徑。ISSB S2要求揭露「指標與目標」,若沒有PCAF的數據與SBTi的基準,揭露將淪於形式,三者因此形成「量測、目標、揭露」的整合框架。

台灣的政策設計展現互補性。去年初,金管會發布「金融業減碳目標設定與策略規劃指引」,鼓勵金融業依PCAF盤查碳排,並參考SBTi設定目標推動淨零政策、綠色投融資與內部碳定價。今年更修正金融業年報準則,要求二○二六年起揭露符合ISSB的資訊。前者提供「方法」、後者建立「義務」,確保金融業先行規畫,再將成果公開透明化,避免流於形式。

真正的挑戰在於數據。標準間的「範疇三」並不全然一致,且涵蓋供應鏈與投融資,資料龐雜、來源分散且品質參差。若缺乏數據治理,再完備的準則也難落實。金融機構須建構統一平台、建立標準化流程與驗證機制,並打破財會、投資、風險管理部門的壁壘,才能形成可信的碳帳本。

在此基礎上,AI與新科技將是永續金融的重要推手。機器學習可用於補足缺漏數據、偵測異常;自然語言處理能自動化擷取企業年報與新聞,加速非結構化數據整理;AI驅動的情境分析則能模擬不同政策與氣候情境下的資產風險,呼應IFRS S2的要求;智能揭露平台更能同時支援ISSB、ESRS與PCAF格式,降低合規成本。AI的價值不只在合規,更在競爭;能將揭露數據轉化為投資決策與風險定價的金融機構,將在市場上脫穎而出。

從前瞻角度來看,ISSB提供透明框架、PCAF帶來計算方法、SBTi奠定科學承諾,再加上產業別指引的落地應用,三者共同塑造新的永續金融秩序。

台灣若能把握這股趨勢,強化數據治理並善用AI,不僅能降低合規壓力,更能透過金融槓桿引導資金流向真正具永續價值的產業,在全球淨零浪潮中取得領先。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暨永續創新學院院長)

   
如何安排工作的優先順序?
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上班時間常常被各種任務塞滿,如會議、專案、檢查電子郵件、日常例行事務等。此時,若沒有一套有效的優先順序安排方法,很容易被瑣事牽著走,導致重要任務延誤,長期以來會造成壓力高漲,自然工作效率就會受到影響。本文將探討如何在忙碌的環境中,清楚判斷並安排工作的先後順序,提升效率與成果。

從孤立到整合:MCP如何改變AI應用生態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是一種開放標準,目的在於為AI模型與外部系統之間的互動提供統一介面。就如同 USB-C 為電子設備提供了通用連接標準,MCP讓各種AI模型、外部工具與資料源能夠「即插即用」,解決過去繁瑣且不一致的整合方式。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