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人物特寫】歐銀釧/在書畫家李蕭錕的課堂上

聯副電子報
【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8/15 第8556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人物特寫】歐銀釧/在書畫家李蕭錕的課堂上
【當代散文】周志文/我想知道莫札特與舒伯特的思維方式

  人文薈萃

【人物特寫】歐銀釧/在書畫家李蕭錕的課堂上
歐銀釧/聯合報
李蕭錕(左)把自己即席寫好的彩色書法字「如是我聞」,放在身旁的學生手臂,直說:「把漢字穿在身上,就成為走動的佛經。」(圖/歐銀釧攝

▋書法即是心法

好多天,一直在書畫家李蕭錕的課堂上。

五月下旬,專訪華梵大學客座教授李蕭錕,他一席禪話禪詩禪語,讓我們都忘了時間,直到咖啡館的工作人員整理桌椅、掃地,這才驚覺已過了六個多小時,夜幕早已來臨。

「掃我心地落葉,笑他世上塵埃。」我想起他畫小沙彌掃地,寫在書上的詩句。

主編希望有他揮毫的畫面。因此,應我的拍攝請求,他答應讓我到他在華梵大學的課堂旁聽。

那堂課,學生學習他以色彩、設計、美學與佛法書寫的方式,臨他的彩色《心經》,他和每位學生就作品談話,時而幽默,時而溫馨。一個學生提起自己臨帖時,有一個字沒有寫好,心裡過不去,於是凌晨又起來重寫。李蕭錕說:「愈有勇氣面對困境,愈有機會開啟智慧的大門。書法是心法。寫書法是一種心靈的體會,尋找『本我』的過程。」

《心經》是古老佛教經典,全經只有260字。有學生花了數日臨帖,也有人花數小時。大家都體會到專注書寫,心與筆墨交會的心情。

課堂上,各種色彩顏料擺在桌上,他以毛筆沾顏色,即席書寫。當他揮毫,寫下「觀自在」、「舍利子」、「如是我聞」、「色即是空」等佛經裡的句子,時間靜止在筆尖。

他把寫好的彩色書法字「如是我聞」放在身旁的學生臂上,直說:「把漢字穿在身上,就成為走動的佛經。」接續,學生們也試著把其他數張分別放在T恤上,教室裡一陣歡喜。「這是漢字首次和《心經》和服裝結合。」充滿創意的他說。

於是,學生們設想著七月初的師生作品展,設想也許將他在課堂上即席書寫的作品印在衣服上。

▋七彩字體抄經,如以花供佛

從事書畫創作及大學藝術教育工作半世紀,李蕭錕沒有名片,但擁有兩千多枝毛筆。這些年來,他在社群媒體以書畫弘法,頭像是小沙彌,擁有許多粉絲。他總是熱心和世人對話。

李蕭錕,1949年生於桃園大園村,雙親育有六個孩子,他是長子。「媽媽是客家人,勤儉耐勞,她只讀到小學三年級,就未再讀書。每天都很忙,為人做百褶裙,還要養豬,所得貼補家用。爸爸小學畢業,開藥房兼文具店。」

今年母親節他花了六個小時,寫出260個字的彩色變體篆書《心經》,「母親節最好的禮物便是抄經迴向。七彩繽紛,字字齊舞。乍看,它像極了《佛說阿彌陀經》中所形容,莊嚴又華麗的佛國世界二句經文:黃金為地,雨天曼陀羅花」。

小學時期,他的功課不好,五年級時,是全班倒數第二名。初中成績中等,但是他的書法全校第一名。高中讀校風自由的復旦中學,那時他還是西洋合唱團主唱,最愛唱〈惡水上的大橋〉。考大學時,他想念美術系,但因術科不及格,未獲錄取,他為此哭了三天。「祖父安慰我,他說:『你的考試官沒有眼睛。』祖父是道士,也是著名的神像木雕師父,小時候我就學祖父畫畫、捏泥巴,跟進跟出。」

後來,李蕭錕進了文化大學法文系,受業名作家胡品清。1968年轉到美術系。1974年,考進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先後任教於文化大學、銘傳大學、華梵大學,及台北藝術大學。1996年獲頒「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留白才能看到內心的呢喃

1993年,李蕭錕曾為孩子的教育,移民澳洲,1996年應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邀請,返回台灣創設美術系,擔任系主任,並且首創書法組,開設「寫經書法」、「禪與藝術創作」等課程。他創辦的華梵大學美術系不考術科,「只要對美術有興趣的人,都能在教育下發揮,開展自己。我想培養的是藝術家,而不只是畫家」。

長達半世紀,李蕭錕致力於書法、水墨畫、篆刻及色彩學。尤其是他以詼諧手法畫小沙彌掃地、讀書、打瞌睡、賞荷、品茗、雨中撐傘……充滿禪意趣味,引人入勝。

重新展讀2015年出版的《初心:小沙彌生活禪,李蕭錕詩畫集》。作品中有大量留白,「留白才能看到內心的呢喃。留白才能讓閱讀者擁有呼吸的空間,進而讓他們的思緒行走於書頁」。他解讀自己。

▋突破是唯一的出路

兩年多前,李蕭錕和華梵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院長黃智陽教授合辦「雲山因緣」禪藝展,紀念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圓寂十八周年。其中,李蕭錕的水墨畫〈壁居圖〉,吸引許多人佇足,他受《憨山老人夢遊集》的詩句啟發:「一片雲封谷口,千峰劃破虛空。中有數椽茅屋,深藏白髮山翁。」以毛筆畫出懸崖邊,險峻絕壁上的茅草屋,僧人靜坐其中,與樹枝、深淵為伴。

好長一段時間,朋友們尋找禪畫中的地址,希望前往探索。我代為詢問,他說:「地址就在心中。」隔了一會兒,又說:「眾生的佛性沒有門牌號碼,只在自己心中。」「書者究何人,展開無一字。天地一卷經,常放大光明。」

不過,他畫裡的荷花有地址。「童年,我常去桃園觀音鄉,荷花綻放,迎風搖曳,蜻蜓飛來飛去。我曾將此景畫成〈觀荷圖〉、〈草間紅蜻〉。兒時奔逐阡陌,草間追蜓,而今濡墨素箋,丹青寄情。」

研讀佛經之後,他曾畫〈蓮花三喻圖〉並且為文說明:「畫中含苞的菡萏指第一喻『為蓮故華』,開敷的蓮花指第二喻『花開蓮現』,乾枯的蓮蓬指抖落一切煩惱,直現真如本性的第三喻『花落蓮成』,大乘佛法,超妙不可思議,此其畫境也。」

我們一起觀賞他於二十年前畫的〈蓮花三喻圖〉,他說:「花瓣都是煩惱,蓮蓬回到最初,繁華落盡見真實。」他在我的筆記上邊畫邊解釋。

「人生是來還業障的,要修行要做善事。」七十六歲的他新近觀世局,體會:「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安於平凡,人生最大的不幸是急於追求偉大。」

十多年前我曾經專訪李蕭錕,聽他暢談創作理念,感動不已。其後每每在他的展覽,看見新創意,「突破是我唯一的出路」。這次聆聽他的藝術人生:「書畫是心的投射。」沿路思索,慢慢走回家。

原來,我一直在李蕭錕的無形課堂上。


【當代散文】周志文/我想知道莫札特與舒伯特的思維方式
周志文/聯合報
布倫德爾1970年代所錄舒伯特奏鳴曲唱片。(圖/周志文提供)
6月23日我打開YouTube,突然發現一個標示布倫德爾的演奏曲的畫面一片泛黑,下面寫著"Alfred Brendel, 1931-2025"字樣,心想不妙,難道布倫德爾過世了嗎?立即上網查,果然他已於幾天前的6月17日在倫敦家中過世了。算一算已九十四高齡,算是福壽全歸了,以年壽言,他已無憾,但人生的意義不見得僅限於壽命的長短。

布倫德爾是個有學者氣質的鋼琴演奏家,奧地利人,出生於捷克,三歲隨父親遷居克羅埃西亞的札格瑞布(Zagreb),六歲在那兒展開他習琴的童年,青年時移居維也納,就讀格拉茲藝術大學(Kunstuniversit□t Graz)。由於他個性比較內向,他的幾個老師也沒有培植他成為熠熠之星之念,要他跟當代不少年輕鋼琴演奏家一樣去參加蕭邦鋼琴大賽、柴可夫斯基音樂大賽等等,以得首獎為職志。嚴格說來布倫德爾的表現也不算太突出,他比較像教室後排角落的老實學生,默默的做自己該做的事,也一副不很在乎名利的樣子,想不到他後來也漸漸建立了名聲。

他天生不喜招搖,也不是花拳繡腿的人,他長於音樂理論,著作有《音樂的思考與再思考》(Musical Thoughts and Afterthoughts)、《眾人中的我──布倫德爾與馬丁□梅耶對話錄》(Me of All People: Alfred Brendel in Conversation with Martin Meyer)等,他也是個默默寫詩的詩人,出過幾本詩集。鋼琴演奏他特別留心德奧作曲家的作品,一生有過三次貝多芬奏鳴曲的錄音,都是三十二首的全集本,另五首協奏曲也都有錄音。此外他以演奏舒伯特鋼琴曲見長,不論貝多芬與舒伯特,早年Philips幫他出過很多黑膠唱片,之後CD流行了,也轉成了CD,都是十分精美的唱片。他也是李斯特專家,我曾聽過他彈的《巡禮之年》(Ann│es de p□lerinage),也彈得迴腸盪氣的,但李斯特還有一些體制龐大、技巧艱深的鋼琴曲,比較不適合布倫德爾不喜賣弄的特性,我覺得他彈舒伯特更為「合適」些。

可惜他彈的舒伯特不是全集,有部分的原因是舒伯特三十一歲就死了,活得太短而寫得太多,很多作品連自己都忘了,這也引起了不少考據上的問題,他有不少作品後人冠之以「未完成」字樣,譬如編號第八的《未完成交響曲》。時下可找到好幾個號稱舒伯特奏鳴曲全集的唱片集,包括極有名的肯普夫(Wilhelm Kempff, 1895-1991)與巴杜拉-斯科達(Paul Badura-Skoda, 1927-2019)所出的全集本,其實也都有遺珠之憾,布倫德爾與前兩者比較起來,所錄的更為不全。不過凡事不見得要以多取勝,王陽明說過,好的黃金不看重量而看成色,我認為布倫德爾所彈的舒伯特鋼琴作品正如這個譬喻。

布倫德爾非常強調音樂的真實性,也就是作曲家是怎麼寫這首曲子,演奏者就負責怎麼演奏。貝多芬之後的作曲家,大多在樂譜上已註記好了,你就該把作曲家的冀圖忠實呈現出來,減一分不宜,增一分也多餘,這是必要的規矩。巴哈、韓德爾時代,樂譜上的註記不很明確,後來的演奏者必須考慮到作曲家如何看待這首曲子,這叫作「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樂器演變的歷史,就算後來樂器改進了,也得遵照作曲家的原始心意,演出時當然可發揮自己的想法,但不可發揮太過,這是他謹守之處,往往引據許多理論來支持自己的說法,所以說他是個學者。

他對顧爾德詮釋的巴哈頗不以為然,曾嚴詞批評過。有人說顧爾德彈的巴哈很迷人,他說顧爾德讓別人迷他,不是迷巴哈,因為巴哈不是這個樣子的。要知道布倫德爾的說法,必須先知道現代人所彈的巴哈鋼琴曲,原都不是鋼琴曲,因為巴哈時代還沒鋼琴,把巴哈為當時鍵盤樂器所寫的音樂,改成現代鋼琴振聾發聵的演奏方式,當然不是巴哈音樂的真相。

我中年之後才認真聽舒伯特的鋼琴曲,始於布倫德爾,之前當然零星聽過,但一直不是很在意。更早之前只知道舒伯特是「歌曲之王」,曾以為正式的「好」音樂只能用演奏的,不能用唱的,一唱就「俗」了,舒伯特大量創造歌曲,大約其他方面都乏善可陳吧,這是要命的錯誤。舒伯特不僅以歌曲為強項,他還有不少其他形式的作品,包括有九首交響曲。他的鋼琴曲多以悠長與優美旋律取勝,喜歡重複,比較平直,整首曲調似沒有驚聳之處,初聽不甚迷人,往往被忽略了,但假如能沉下心來好好聆聽,便知道寧靜世界也有波瀾,也是十分迷人的。我是聽了布倫德爾的演奏之後,才知道舒伯特作品的優美與嚴整,不炫奇,不作怪,譬如畫家,他只老老實實的用鉛筆的粗細線條勾勒前面一片風景,偶爾敷以淡彩,這景象很耐看,彷彿叢林有吹過來的風聲與水聲,雖然是細細的,也很耐聽。

另外可一談的是,布倫德爾在七十四歲時收了個有一半中國血統的十三歲少年周善祥(Kit Armstrong, 1992-)為學生,成為樂壇的佳話,周善祥後來成為優秀的數學家,也兼為知名的作曲家與演奏家。有人問過布倫德爾為什麼在自己垂老之年收一個東方面孔的少年的學生,他竟回答說:「因為我想知道莫札特與舒伯特的思維方式是什麼。」這句話的含意當然包括了承認莫札特與舒伯特是曠世的奇才,還有個意思是奇才難得,包括發現與培育都不容易。

曹丕曾舉音樂家與門人為例,以喻人生相遇之難,說:「伯牙絕弦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人生總會碰上痛知音、傷門人之類的事的,怎麼辦呢?最好的音樂家或聖人,對之好像也無法可想。朋友中黃碧端曾來信,論及布倫德爾收周善祥為學生的事說:「即使跨越了兩百年,布倫德爾顯然相信,敏銳的創造力依舊心靈呼應。但這當然也只有相似的敏感度如布倫德爾,才能感知。」這樣說來,布倫德爾似乎彌補了曹丕的遺憾之嘆吧。


  訊息公告
勞事法38條工時推定與企業加班控管機制的緊張關係
勞動事件法施行迄今已五年有餘,許多公司對於勞動事件法第38條關於出勤記錄推定與加班管控機制並未給與足夠的重視,導致加班費爭議糾紛頻傳。

備妥緊急避難包 關鍵時刻靠得牢
臺灣的八月正值颱風季高峰期,而地震也可能毫無預警隨時來襲。那正是為什麼手邊有個緊急避難包能帶來安全感。一起來學習「緊急避難包」相關的英文吧!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