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即是心法
好多天,一直在書畫家李蕭錕的課堂上。
五月下旬,專訪華梵大學客座教授李蕭錕,他一席禪話禪詩禪語,讓我們都忘了時間,直到咖啡館的工作人員整理桌椅、掃地,這才驚覺已過了六個多小時,夜幕早已來臨。
「掃我心地落葉,笑他世上塵埃。」我想起他畫小沙彌掃地,寫在書上的詩句。
主編希望有他揮毫的畫面。因此,應我的拍攝請求,他答應讓我到他在華梵大學的課堂旁聽。
那堂課,學生學習他以色彩、設計、美學與佛法書寫的方式,臨他的彩色《心經》,他和每位學生就作品談話,時而幽默,時而溫馨。一個學生提起自己臨帖時,有一個字沒有寫好,心裡過不去,於是凌晨又起來重寫。李蕭錕說:「愈有勇氣面對困境,愈有機會開啟智慧的大門。書法是心法。寫書法是一種心靈的體會,尋找『本我』的過程。」
《心經》是古老佛教經典,全經只有260字。有學生花了數日臨帖,也有人花數小時。大家都體會到專注書寫,心與筆墨交會的心情。
課堂上,各種色彩顏料擺在桌上,他以毛筆沾顏色,即席書寫。當他揮毫,寫下「觀自在」、「舍利子」、「如是我聞」、「色即是空」等佛經裡的句子,時間靜止在筆尖。
他把寫好的彩色書法字「如是我聞」放在身旁的學生臂上,直說:「把漢字穿在身上,就成為走動的佛經。」接續,學生們也試著把其他數張分別放在T恤上,教室裡一陣歡喜。「這是漢字首次和《心經》和服裝結合。」充滿創意的他說。
於是,學生們設想著七月初的師生作品展,設想也許將他在課堂上即席書寫的作品印在衣服上。
▋七彩字體抄經,如以花供佛
從事書畫創作及大學藝術教育工作半世紀,李蕭錕沒有名片,但擁有兩千多枝毛筆。這些年來,他在社群媒體以書畫弘法,頭像是小沙彌,擁有許多粉絲。他總是熱心和世人對話。
李蕭錕,1949年生於桃園大園村,雙親育有六個孩子,他是長子。「媽媽是客家人,勤儉耐勞,她只讀到小學三年級,就未再讀書。每天都很忙,為人做百褶裙,還要養豬,所得貼補家用。爸爸小學畢業,開藥房兼文具店。」
今年母親節他花了六個小時,寫出260個字的彩色變體篆書《心經》,「母親節最好的禮物便是抄經迴向。七彩繽紛,字字齊舞。乍看,它像極了《佛說阿彌陀經》中所形容,莊嚴又華麗的佛國世界二句經文:黃金為地,雨天曼陀羅花」。
小學時期,他的功課不好,五年級時,是全班倒數第二名。初中成績中等,但是他的書法全校第一名。高中讀校風自由的復旦中學,那時他還是西洋合唱團主唱,最愛唱〈惡水上的大橋〉。考大學時,他想念美術系,但因術科不及格,未獲錄取,他為此哭了三天。「祖父安慰我,他說:『你的考試官沒有眼睛。』祖父是道士,也是著名的神像木雕師父,小時候我就學祖父畫畫、捏泥巴,跟進跟出。」
後來,李蕭錕進了文化大學法文系,受業名作家胡品清。1968年轉到美術系。1974年,考進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先後任教於文化大學、銘傳大學、華梵大學,及台北藝術大學。1996年獲頒「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留白才能看到內心的呢喃
1993年,李蕭錕曾為孩子的教育,移民澳洲,1996年應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邀請,返回台灣創設美術系,擔任系主任,並且首創書法組,開設「寫經書法」、「禪與藝術創作」等課程。他創辦的華梵大學美術系不考術科,「只要對美術有興趣的人,都能在教育下發揮,開展自己。我想培養的是藝術家,而不只是畫家」。
長達半世紀,李蕭錕致力於書法、水墨畫、篆刻及色彩學。尤其是他以詼諧手法畫小沙彌掃地、讀書、打瞌睡、賞荷、品茗、雨中撐傘……充滿禪意趣味,引人入勝。
重新展讀2015年出版的《初心:小沙彌生活禪,李蕭錕詩畫集》。作品中有大量留白,「留白才能看到內心的呢喃。留白才能讓閱讀者擁有呼吸的空間,進而讓他們的思緒行走於書頁」。他解讀自己。
▋突破是唯一的出路
兩年多前,李蕭錕和華梵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院長黃智陽教授合辦「雲山因緣」禪藝展,紀念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圓寂十八周年。其中,李蕭錕的水墨畫〈壁居圖〉,吸引許多人佇足,他受《憨山老人夢遊集》的詩句啟發:「一片雲封谷口,千峰劃破虛空。中有數椽茅屋,深藏白髮山翁。」以毛筆畫出懸崖邊,險峻絕壁上的茅草屋,僧人靜坐其中,與樹枝、深淵為伴。
好長一段時間,朋友們尋找禪畫中的地址,希望前往探索。我代為詢問,他說:「地址就在心中。」隔了一會兒,又說:「眾生的佛性沒有門牌號碼,只在自己心中。」「書者究何人,展開無一字。天地一卷經,常放大光明。」
不過,他畫裡的荷花有地址。「童年,我常去桃園觀音鄉,荷花綻放,迎風搖曳,蜻蜓飛來飛去。我曾將此景畫成〈觀荷圖〉、〈草間紅蜻〉。兒時奔逐阡陌,草間追蜓,而今濡墨素箋,丹青寄情。」
研讀佛經之後,他曾畫〈蓮花三喻圖〉並且為文說明:「畫中含苞的菡萏指第一喻『為蓮故華』,開敷的蓮花指第二喻『花開蓮現』,乾枯的蓮蓬指抖落一切煩惱,直現真如本性的第三喻『花落蓮成』,大乘佛法,超妙不可思議,此其畫境也。」
我們一起觀賞他於二十年前畫的〈蓮花三喻圖〉,他說:「花瓣都是煩惱,蓮蓬回到最初,繁華落盡見真實。」他在我的筆記上邊畫邊解釋。
「人生是來還業障的,要修行要做善事。」七十六歲的他新近觀世局,體會:「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安於平凡,人生最大的不幸是急於追求偉大。」
十多年前我曾經專訪李蕭錕,聽他暢談創作理念,感動不已。其後每每在他的展覽,看見新創意,「突破是我唯一的出路」。這次聆聽他的藝術人生:「書畫是心的投射。」沿路思索,慢慢走回家。
原來,我一直在李蕭錕的無形課堂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