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廖元豪/勿陷大法官於不義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名人堂電子報
2025/08/12 第335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名人觀點
廖元豪/勿陷大法官於不義
廖元豪
由於賴清德總統接連兩次提名的大法官人選,都無法得到立法院的同意;「不足額」的憲法法庭,有大半年未能做成實體判決。憲法法庭卡關的確不應出現,解套關鍵應是總統與立法院相互停火,盡速且誠摯進行協商,由總統提出立法院可接受的人選。但許多綠營支持者不圖此舉,卻一直咒罵立法院,指其藉由修正憲法訴訟法以提高評議與違憲宣告的門檻,是「毀憲亂政之舉」。

這些人認為憲法規定的十五名大法官,就算只剩一半也毫無正當性問題,可以裁決各種重要憲法爭議。最近,他們更在網路上攻訐大法官們太退縮,要求現任八名大法官應逕行將憲訴法「參與評議之大法官人數不得低於十人」與「同意違憲宣告之大法官人數不得低於九人」的規定宣告違憲失效,然後「復活」一○七年的舊規定,將藍白於立院通過之財劃法、總預算案、普發現金一萬元等宣告違憲。

在他們口中,這樣的大法官才是「維護憲政秩序」;但若真切關心憲政主義與司法尊嚴,這些主張簡直是陷大法官於不義,要八位大法官承擔他們擔不起的政治壓力。更嚴重的是,一旦大法官輕率介入,不但接下來更難讓立法院接受任何補提名人選,社會大眾恐也更會以政治有色眼光看待憲法法庭。

首先,憲法法庭就像各級法院,其審理程序、管轄範圍、裁判方法,本依法律規定進行審理,這也是「依法審判」的重要核心—大法官不是憑自己的信念,而是依據憲訴法來審理案件。憲訴制度是立法院在一○七年通過憲訴法而創設的,之前台灣沒有「憲法訴訟」概念;且依據原「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作成解釋的門檻也是三分之二。現有大法官的審判權限是立法院給的,大法官憑什麼可選擇性適用?如果連拘束大法官審理程序的憲訴法,大法官都可挑三揀四,那大法官們豈不可自訂訴訟法?

其次,憲訴法規定的「評議門檻」(十人)與「宣告違憲門檻」(九人)都是正常合理,且在比較法上可找到許多參照對象的規定。既然普通法院合議庭,法定人數上一個都不能少,那明定大法官十五人之中應有十人參與評議,有什麼問題呢?依法應有十一位法官組成的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如果只有六位法官評議,恐怕無人可以接受;那為什麼滿口憲法尊嚴的人,卻樂見八位大法官來行使應有十五人的憲法法庭職權呢?

憲法法庭的地位崇高,但沒有選票的它也很脆弱,惟有在社會大眾高度信任與尊重之下才能定分止爭。美國前任大法官Stephen Breyer指出,法院裁判的正當性來自公眾信任;且公眾信任程度,甚至必須達到人民即使不同意法院判決、甚至認為法院判錯了仍願意「接受」的地步。然而在台灣,近年來民調顯示社會大眾對司法的信任度很低,「司法改革」更是各項施政中滿意度最低的;加上目前國會與行政部門嚴重對立,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法官「勇於任事」給自己更多權限,宣稱要對抗國會濫權,真的能顯現司法公正?

尤其,對比之下,美國各級法院還懂得以某種程度的「政治不正確」來體現「非政治」的一面—保守派大法官仍可能支持自由派的立法政策;自由派的大法官也在某些案件與保守派聯手。然而我國大法官自從一○七年之後,在重大政治爭議案件中幾乎從未打擊民進黨。去年的「國會改革」憲法判決,民調也顯示其社會接受度甚至低於各方爭議頗大的「死刑」與「同性婚姻」釋憲裁判。

不要再推不適合上前線的大法官們去衝鋒;司法院與大法官們也請珍惜社會聲望,別捲入政治,讓政治部門去負起責任來吧!(作者為政大法律學系副教授)

I'll propose to you 向客戶「提案」,別搞成「求婚」了
Mark的公司打算向客戶Sherry提一個新的案子。開會中,大家商討誰來負責這個提案。Mark自告奮勇說:�粁'll propose to her.�邽雂@出口,一片靜默,Mark才發現講錯了,真糗。"I'll propose to her."不是「我來提計劃案給她」,而是「我要向她求婚」。

歐洲專利局上訴委員會2024年報告分析
2024年對歐洲專利局(EPO)上訴委員會(Boards of Appeal, BoA)而言,是深化改革後邁向效率與品質雙軌並行的重要轉捩點。2024年年報不僅呈現此新目標下的具體進展,也從案件處理、內外部對話、法務品質、數位轉型等面向,揭示歐洲專利審判機制的全面革新。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關稅休兵到期前 川普喊話習近平「買4倍美國大豆」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8/12 第615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兩岸新聞 關稅休兵到期前 川普喊話習近平「買4倍美國大豆」
大陸車企進軍捷克 上半年售出4687輛市佔率4%
陸海警艦在南海追擊菲船 撞上自家軍艦
關稅休兵到期 謝鋒:中美對話合作是唯一正解
陸7月國產車市占率突破7成 特斯拉銷量持續走跌
陸官媒再批輝達晶片不安全 喊話進一步行動印證無後門
陸年輕人失眠比例增 助眠科技一籮筐卻把好眠推更遠
陸預測楊柳颱風 明天中午前後在台灣東南部沿海登陸
大陸宣布:中美現行相互加徵關稅措施再延長90天

兩岸新聞
關稅休兵到期前 川普喊話習近平「買4倍美國大豆」
編譯劉忠勇、盧思綸/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關稅休兵期將在八月十二日到期,美國總統川普於美東時間十日晚間十一點多發文,向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喊話,稱中國不必擔心大豆短缺問題,可以大幅增加從美國進口大豆,還能減少美中貿易逆差問題。

川普在社群媒體發文表示:「中國擔心大豆短缺。美國偉大的農民生產最優質的大豆,我希望中國能迅速將大豆訂單增加為原先的四倍。這也是大幅減少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的一種方式。美國將迅速提供服務。感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美中官員五月會談,同意貿易戰休兵九十天到八月十二日,川普尚未決定是否延長休兵期,不過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分別在七月底和八月初表示可能再延長。

路透報導,川普在貿易休兵期到期前提議大陸擴大採購美國黃豆,目前並不確定這是否為休兵期延長條件。

大陸長期擔心黃豆供應不足,黃豆是當地飲食和畜牧飼料關鍵原料。不過,由於國內消費者減少外出用餐,加上全球生質柴油需求上升,價格高到足以出口獲利,大陸罕見開始外銷大豆油。

上海大宗商品諮詢機構我的鋼鐵網(Mysteel)指出,五月以來,大豆油商業庫存激增百分之七十,達到一千一百二十萬噸的高水位。由於壓榨廠維持高產能,確保有足夠的大豆粕供應畜禽飼料,反而出現將多餘的大豆油出口的罕見的套利機會,這對向來以進口為主的大陸來說極不尋常。

大陸海關數據顯示,大陸今年上半年出口大豆油約十二萬七千噸,已超過二○二四年全年水準,出口目的地包括南韓、馬來西亞和印度等食用油需求依然強勁的市場。

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截至七月底,大陸尚未為九月開始的新銷售年度預訂任何美國黃豆船貨。

   
大陸車企進軍捷克 上半年售出4687輛市佔率4%
布拉格11日專電/中央社
中國汽車製造商持續擴大市場版圖,進軍歐洲市場。據分析公司JATO Dynamics的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製造商在歐洲市場的份額創下5.1%的新高紀錄。而在捷克,今年上半年共售出4687輛中國製乘用車,市占率達4%。

據捷克新聞通訊社(□TK)報導,近年來,多個中國車商品牌開始進入捷克市場,包括中國最大車廠比亞迪(BYD)、奇瑞(Chery)、小鵬汽車(Xpeng)、東風(DongFeng)、北汽(BAIC)和零跑汽車(LeapMotor)。

根據捷克汽車進口商協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捷克共售出4687輛在中國製造的乘用車。此數量約占今年前6個月捷克所有乘用車銷量近4%,同時與去年前3季度的總和相當。

在4687輛中國原產汽車中,約1000輛是電動車,占捷克電動車市場約14%;另外305輛是油電混合車,占捷克混合動力車市場約1%。

當中銷量最好的中國品牌是名爵(MG),註冊量達2884輛,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在中國生產的特斯拉(Tesla),售出608輛電動車;第三是在中國製的本田(Honda),在捷克售出535輛車。

根據捷克汽車進口商協會秘書長波科爾尼(JosefPokorn□)的說法,車輛產地是依據車輛識別號碼(VIN)判斷,當中包含生產國的識別碼。因此,來自中國的汽車不僅包含本土品牌,還包含總部在他國、但在中國生產的車廠,例如美國的特斯拉(Tesla)和日本的本田(Honda)。

波科爾尼補充:「統計數據並不包括某些品牌的車輛,雖然它們有相當比例是在中國製造,但VIN顯示的生產地在歐洲。例如電動達契亞(Dacia),VIN顯示為羅馬尼亞生產,但實際上也有使用中國工廠生產。」

根據路透社報導,中國汽車製造商持續擴大市場版圖,2025年上半年,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的總份額幾乎翻倍,達到5.1%,創下歷史新高,也因此擠壓多家歐洲老牌車商的地位。

   
陸海警艦在南海追擊菲船 撞上自家軍艦
記者廖士鋒/綜合報導/聯合報

中國大陸與菲律賓在南海的緊張狀態持續,菲媒披露,大陸海警艦艇昨在黃岩島周圍追逐一艘菲律賓海岸防衛隊船隻時,不慎與中共海軍艦艇相撞。大陸海警局未在新聞稿公開此事。

菲律賓海岸防衛隊西菲律賓海發言人塔里埃拉准將昨在「X」發文指,菲律賓海岸防衛隊組織艦艇在黃岩島周圍實施「卡迪瓦行動」時,菲律賓船隻和漁民遭遇了附近其他船隻的危險操作和阻擋。尤其是曾遭水砲攻擊。

他指出,大陸海警三一○四艦(南域艦)與中共海軍一六四艦(桂林艦)在黃岩島以東約十點五海浬處發生碰撞。當時三一○四艦正高速追擊菲律賓的「蘇魯安號」巡邏艇,並從菲船右舷方向進行一次危險操作,導致其與共軍海軍艦艇相撞,隨後大陸海警艦艇艏樓嚴重受損,使其不適航。碰撞發生後,菲律賓海警立即協助落水人員救援,並為受傷的大陸海警船員提供醫療救助。

根據菲方釋出的多段影片,中共海軍桂林艦直接撞上海警南域艦之際,菲方船員發出高聲叫喝,隨後菲船繞道另一側,明顯看到桂林號艦艏產生很深的擦撞痕跡,而南域艦則是艏樓被撞到全毀。至於菲方究竟救援了幾名大陸海警船員則不清楚。

桂林艦屬051D型驅逐艦,滿載排水量七千五百噸,遠大於南域艦的一千五百噸左右。

對於此事,共軍、海警、外事系統都迄未證實,大陸海警局發言人甘羽昨僅表示,當天菲律賓多艘海警船、公務船,以給漁船運補為幌子,不顧中方勸阻和警告,執意侵闖中國黃岩島附近海域。海警依法對菲船採取跟監外逼、攔阻管制等必要措施予以驅離,「現場操作專業規範、正當合法」。

大陸民間在微博討論熱烈,有網友留言「丟大了」,而更多網友則喊話對菲採取更強硬手段。

   
關稅休兵到期 謝鋒:中美對話合作是唯一正解
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中關稅休戰到期之際,中國大陸駐美國大使謝鋒說,政治逆風擋不住人民友好,差異分歧不應成為中美關係的障礙,中美和平共處是理所應當,平等尊重是交往前提,對話合作是唯一正解。

華盛頓國際鋼琴藝術理事會「獲獎者經典圈」鋼琴音樂會十日在大陸駐美大使館舉行。謝鋒出席並致詞稱,半個多世紀前,費城交響樂團率先訪陸,為中美建交發揮積極作用。音樂架起溝通理解的橋梁,拉近人民心靈距離,再次證明政治逆風擋不住人民友好,差異分歧不應成為中美關係障礙。

謝鋒說,國際形勢變亂交織,各國更需團結合作。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川普今年以來兩次通話,就改善和發展中美關係達成共識。我們要以兩國元首通話共識為指揮棒,以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為主旋律,共同演繹兩大國正確相處的時代交響。

   
陸7月國產車市占率突破7成 特斯拉銷量持續走跌
台北11日電/中央社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前7月汽車銷量突破1800萬輛,成長12%。其中,國產客車7月份市占率突破7成,持續擠壓外國品牌;電動車巨頭特斯拉前7月中國銷量不增反跌13.7%,在新能源汽車排名由第3掉到第6。

據陸媒每日經濟新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今天公布7月汽車工業產銷數據顯示,7月份汽車銷量259.3萬輛,比6月下降10.7%,比去年同期增長14.7%。中國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解釋稱,7月車市進入傳統淡季,部分廠商安排年度設備檢修,產銷節奏有所放緩。

數據顯示,1至7月,中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823.5萬輛和1826.9萬輛,分別增長12.7%和12%,產銷增速較1至6月分別擴大0.2個和0.6個百分點。

中國官方持續補貼汽車以舊換新,7月全國客車銷量達228.7萬輛,年增14.7%。1至7月,全國客車銷量1584.1萬輛,年增13.4%。

數據顯示,中國國產客車銷量持續上揚,7月共銷售160.4萬輛,年增21.3%,占客車銷售總量的70.1%,占有率比去年同期提升3.8個百分點。1至7月,中國國產客車銷量為1087.3萬輛,年增24.4%,占有率為68.6%,比去年同期上升6.1個百分點,持續擠壓外國品牌。

中國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稱,隨著車企在新能源汽車(純電車與油電車)路線上「多線並舉」策略的實施,以及在高階車市場的突破,中國品牌客車市場基本盤將持續擴大。

中國新能源汽車7月延續快速增長態勢,銷量達到126.2萬輛,年增27.4%,國內銷量占比達到51.4%。這是去年12月新能源汽車國內銷量占比跌破50%以來,首度重回50%以上。

1至7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822萬輛,年增38.5%,國內銷量占比增加至47.4%。

相形之下,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不增反減,持續走跌。

數據顯示,中國純電動車7月銷量81.1萬輛,大幅增長47.1%,但特斯拉7月只賣出6.8萬輛,比6月下跌5.2%,比去年同期下跌8.4%。1至7月,中國純電動車累計銷量524.6萬輛,年增46.9%;特斯拉中國前7月累計賣出43.2萬輛,比去年同期下跌13.4%。

特斯拉前7月銷量在中國車企排名第11,市占率跌至5.3%;在新能源汽車排名也跌至第6,前5名依序是比亞迪、吉利、上汽、長安與東風。

2024年特斯拉在中國的總銷量達到65.7萬輛,創歷史新高,年增8.8%,在中國新能源車企排名第3,僅次於比亞迪(371.8萬輛)與吉利(86.3萬輛)。

此外,中國1至7月汽車出口368萬輛,年增12.8%。其中,傳統燃油車出口237.3萬輛,下跌7%;新能源汽車出口130.8萬輛,大幅增長84.6%。

   
陸官媒再批輝達晶片不安全 喊話進一步行動印證無後門
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輝達H20晶片被大陸官媒指為不安全、不先進,並稱中方「可以不買」後,輝達重申其晶片不存在後門。大陸官媒昨再發文稱,輝達已三次做出類似回應,但需要進一步的行動來印證。

央視新媒體「玉淵譚天」十日發文批評輝達H20晶片,輝達回應重申,「網路安全對輝達至關重要。輝達晶片不存在後門,不會讓任何人透過遠程方式訪問或控制晶片」。

「玉淵譚天」昨再發文稱,美國曾就人工智慧晶片開後門,有過一整套系統性的考慮。美方還特別提到,如果企業配合美國政府安後門,美國政府可將其排除在出口管制外,其中就有放寬對中國低風險客戶的出口。

   
陸年輕人失眠比例增 助眠科技一籮筐卻把好眠推更遠
聯合報數位版/聯合報數位版
   
陸預測楊柳颱風 明天中午前後在台灣東南部沿海登陸
大陸中心/即時報導/聯合報
根據大陸中央氣象台12日6時發布的颱風黃色預警,今年第11號颱風楊柳將於13日中午前後在台灣東南部沿海登陸,穿過台灣島後進入台灣海峽,強度逐漸減弱。12日8時至13日8時,台灣東北部地區將有大到暴雨(50~60毫米)。

大陸中央氣象台指出,楊柳的中心今天5時位於台東東偏南方向大約78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預計將以每小時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

預計楊柳颱風將於13日中午前後在台灣東南部沿海登陸,穿過台灣島後進入台灣海峽,強度逐漸減弱,並將於13日夜間至14日凌晨在福建南部到廣東東部一帶沿海再次登陸,登陸後強度緩慢減弱。

受楊柳颱風影響,12日8時至13日8時,台灣以東洋面風力可達8~10級,陣風11~12級,颱風中心經過的附近海域風力有11~14級,陣風15~16級。

   
大陸宣布:中美現行相互加徵關稅措施再延長90天
記者林則宏/即時報導/聯合報
大陸商務部12日一早公布7月28日至29日中美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經貿會談所達成共識的聯合聲明,中美雙方將繼續推動已暫停的美方對等關稅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

此次延期是自2025年5月日內瓦會談以來的第三次關稅暫緩延期,主要目的是為雙方談判爭取更多時間。

當地時間7月28日至29日,大陸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及貿易代表格里爾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中美經貿會談。

據當時新華社報導,雙方就中美經貿關係、宏觀經濟政策等雙方共同關心的經貿議題開展了坦誠、深入、富有建設性的交流,回顧並肯定了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共識和倫敦框架落實情況。根據會談共識,雙方將繼續推動已暫停的美方對等關稅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

大陸商務部12日公布「中美斯德哥爾摩經貿會談聯合聲明」,聲明全文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美國」),

憶及2025年5月12日達成的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日內瓦聯合聲明」);以及

考慮到雙方2025年6月9至10日倫敦會談和2025年7月28至29日斯德哥爾摩會談;

雙方憶及日內瓦聯合聲明下所作承諾,並同意於2025年8月12日前採取以下舉措:

一、美國將繼續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號行政令中規定的對中國商品(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商品)加徵從價關稅的實施,自2025年8月12日起再次暫停實施24%的關稅90天,同時保留按該行政令規定對這些商品加徵的剩餘10%的關稅。

二、中國將繼續(一)修改稅委會公告2025年第4號規定的對美國商品加徵的從價關稅的實施,自2025年8月12日起再次暫停實施24%的關稅90天,同時保留對這些商品加徵的剩餘10%的關稅;並(二)根據日內瓦聯合聲明的商定,採取或者維持必要措施,暫停或取消針對美國的非關稅反制措施。

本聯合聲明基於中美斯德哥爾摩經貿會談討論情況。本次會談是根據日內瓦聯合聲明所建立的機制框架下召開的會議。中方代表是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美方代表是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和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

   
I'll propose to you 向客戶「提案」,別搞成「求婚」了
Mark的公司打算向客戶Sherry提一個新的案子。開會中,大家商討誰來負責這個提案。Mark自告奮勇說:�粁'll propose to her.�邽雂@出口,一片靜默,Mark才發現講錯了,真糗。"I'll propose to her."不是「我來提計劃案給她」,而是「我要向她求婚」。

歐洲專利局上訴委員會2024年報告分析
2024年對歐洲專利局(EPO)上訴委員會(Boards of Appeal, BoA)而言,是深化改革後邁向效率與品質雙軌並行的重要轉捩點。2024年年報不僅呈現此新目標下的具體進展,也從案件處理、內外部對話、法務品質、數位轉型等面向,揭示歐洲專利審判機制的全面革新。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