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殭屍女兒》雖然是殭屍主題但並不恐怖,也不是打怪式的動作片,反而把它變成…溫情?這是個很有趣的切入角度,當女兒變成了六親不認的殭屍,爸爸會怎麼做?
我們生活上可能不會遇到殭屍,但失智症應該大家都不陌生,如果有一天家人得了失智症,性格大變(甚至有攻擊性),也認不得家人,只有片段的記憶,你會如何和這個家人相處?《我和我的殭屍女兒》的設定和這種情況其實很像,片中的人會變成殭屍也是因為疾病,且是破壞大腦的疾病。同樣的概念,套在殭屍上,感覺沒有那麼沉重,多了些玩殭屍特性的喜感。
主角在動物園工作,本來就知道如何訓練攻擊性很強的動物,如果殭屍也是剩下本能的動物,是否也可以訓練?因為觀眾在很多電影中都看過各種殭屍,也算是熟悉的動物,抓來訓練倒是新鮮。再加上主角返鄉和老友及母親重聚,也有些趣事,所以全片的大部分過程是偏向喜劇的。並沒有到一直狂拍大腿的程度,笑料沒那麼強那麼多,不過我覺得還算是可以笑,不笑也是輕鬆愉快看下去。
但《我和我的殭屍女兒》最後想要做的,還是個韓式狗血催淚的情境。我會覺得有點太刻意,一切太完美的催淚,且要加個很會哭的小朋友最後搞到哭天喊地。當然當下是真的會有感染力啦,可是和那種是真正靠舖陳和觀眾慢慢體會所產生的感動還是不太一樣,所以我會說有點韓式狗血(韓國小朋友真的超會哭到斷腸的),電影的劇情也很明顯是為了促成這個能夠狗血的情境而編。(就好像愛情片最後一定要追到機場剛好趕上,在那個時機講出感人台詞,在現實中最好都能這麼完美,但商業電影就很會用這種很設計的橋段來催觀眾的淚。)
我個人的感受是,真正的感動並不需要到偉大壯烈犧牲的程度,而是在許多小細節中,這會更真實。但商業片比較難做到這樣,通常會需要在某些容易造成旁人一起哭的情境下來表現,大部分的觀眾也更容易瞬間進入情緒,而不用靠自己去細心體會。而《我和我的殭屍女兒》是屬於商業片的這種模式。連最後的結果,也有點牽強,像是為了要有一個好收尾而設計。
當然,到了刻意催淚的時候,不小心還是會掉眼淚的,即使知道它是商業手法,還是十分有效果。所以重要的就是看你吃不吃這一套囉。本來就愛看商業娛樂電影的觀眾應該很OK,《我和我的殭屍女兒》就是部有笑有淚有創意的休閒電影;如果需要比較深度的刻劃而不是靠一些條件來營造氣氛的話,《我和我的殭屍女兒》可能就沒那麼適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