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很久很久以前】Hazel/喝出歷史的滋味


【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電影、日劇、韓劇…選擇那麼多,要選哪一部?聽部落客怎麼說─最精選的部落客影劇評論就在【影劇大好評】!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7/04 第5220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很久很久以前】Hazel/喝出歷史的滋味
【青春名人堂】張卉君/同溫層以外
【繽紛迴力球】四糸隹/令人五味雜陳的三個字
 
 
 
心情札記
 
【很久很久以前】Hazel/喝出歷史的滋味
文/Hazel/聯合報

水能解渴,亦能致病

炎炎夏日,來一杯冰涼涼又充滿氣泡的啤酒,是我最愛的消暑仙方。鮮甜中帶一點苦,還有什麼比這大人的味道更銷魂?當然,啤酒能消的是心理上的暑氣,真正要幫身體降溫,還是得靠喝水。只不過,嫌棄白開水淡然無味的我們恐怕很難想像,現在隨手可得、透明無色的液體,在過去的歐洲大有講究呢!

古希臘哲人說:「水乃萬物之源。」從小爸媽就要你多喝水,醫生營養師要你多喝水,連電視廣告也告訴你該多喝水,你絕對找不到一種地球生物是完全不需要水的。

然而,對於人類來說,喝下肚的水可不是哪一種都可以。水能解渴,亦能致病。在羅馬時期,文明的發展到達了西方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成就,就是貫穿全帝國的供水系統。有了完善的管線設計、上水下水分流,乾淨的用水不再是幻想。無奈這樣的美好景象在羅馬帝國滅亡後就消失了──歐洲大陸的領主們忙著打架搶地盤,誰還有空注意管線的建設紀錄呢?於是,水渠被砸爛,管線被踐踏,系統壞掉了,引水、遠程送水的技術失傳了,歐洲人喝水只能就地取材,能否喝上乾淨的水只能看命。唯有那些體恤百姓的領主,會格外小心維護清澈甜美的水源,而「是否可以喝到乾淨的水」,也成為人民的幸福指數。

更麻煩的是,由於不認識微生物、不習慣喝熱水,中世紀歐洲人裝水就直接往嘴裡送。如此一來,對於水質的要求就必須更高,人們很快就學會了河水、井水是不能飲用的,可以洗衣、打掃、澆花,但不能吞下肚。隨著各國工業的進步,城市附近的河流早就被牧場、染坊,還有家家戶戶的夜壺給弄髒;井水則因為無法確定地下水源,依然是健康的不定時炸彈。

「讓居民喝水」成為國王們的德政,「喝好水」更成為一種貴族特權。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在建好凡爾賽宮以後,特別指定要中部村落夏特丹出產的礦泉水,瓶裝之後千里迢迢運進宮,成為皇家御用水。英國倫敦到了十三世紀才開始建造「大管道」工程,將西倫敦一處清澈的泉水導入城中各地;但同樣僅有達官貴人能負擔得起自來水,一般平民百姓得到固定的出水口排隊取水。假如你是家境殷實的平民,那麼也可以訂購水車或專人快遞送水到府的服務。當城裡發生大喜事,還曾有國王斷開中央供水,改以葡萄酒流動在管線中,讓人民免費暢飲,一起大肆慶祝。

釀酒是教會重大的收入來源

說到葡萄酒,現代人或許只要花兩、三百塊就能買到一瓶,但在中世紀還是比較奢華的飲品。貴族老爺日常解渴都是以葡萄酒為主,老百姓想一桶一桶買回家那是有困難的(那時候玻璃很貴,甚至還沒有瓶裝酒呢),往往僅能在酒館點上一杯解饞。所以國王提供的葡萄酒喝到飽福利,可說是難得的小確幸!

但,也別因此以為酒精對於老百姓是緣淺情深,民間真正的主流飲料是更平價、更適合大口暢飲的啤酒。人類喝啤酒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古埃及人更是啤酒的超級粉絲;不過,他們的啤酒釀造原料是麵包,成品也更像濃稠的粥。啤酒幾乎是古埃及人的主食之一,提供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更有「液體麵包」的美名。中世紀的歐洲釀出的啤酒和我們現在喝到的更像,有別於一般人的誤解:古人因為水太髒所以只好喝啤酒。事實上,古人喝啤酒,是因為它比水蘊含額外的營養成分和熱量,深受辛苦的勞動階層青睞。

為了在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啤酒製造商起初在配方裡添加不同的植物或水果,創造獨家風味,直到七世紀之後德國人才發現啤酒花的香氣很對味。深諳啤酒製造精髓的人,就是修道院內的神父了,除了信徒繳交的什一稅,釀酒也是教會重大收入來源。那些大受好評的釀造祕方會被修道院視為最高機密,由兩到三位神父共同守護,嚴密程度絲毫不輸現在的可口可樂。直到今天,修道院釀造的啤酒,都依然是許多飲者的心頭好呢。

你擔心啤酒的普及,會導致中世紀到處都是醉漢嗎?其實,當時的酒品酒精濃度很低,幾乎是發酵過的麥汁而已,想靠啤酒喝醉並不容易。普通葡萄酒的酒精含量也沒高到哪裡去,大概只比葡萄汁多上一星半點。當時某些民俗療法信仰者會告誡孕婦:冷水對胎兒不好,喝太多還會容易生女兒(顯然胡說),所以應該儘量喝葡萄酒解渴比較好(更加胡說了)。

在人類文明中,酒精飲料長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雖說飲酒過量有害健康,但微醺帶來的愉快感古今皆然。下次小酌的時候,不妨舉杯遙向那些不斷改良釀酒技術的古人們致敬,好好享受時間淬鍊過的美味吧。

●本文作者為Podcast頻道《時間的女兒:八卦歷史》主講。

【青春名人堂】張卉君/同溫層以外
今日登場/張卉君/聯合報
「欸,怎麼辦,我覺得自己好像遇到中年危機耶。」年近不惑的好友某日來借宿,平日裡都忙得團團轉的我倆因此有機會相聚,更新一下生活近況,你一言我一語地都有好多新的際遇想跟對方分享。

聊到酒酣耳熱之際,兩人在露天陽台上放空沐浴月光,她突然來這一句,讓我不禁錯愕地回望她一眼:「妳這□□應該不叫『中年危機』吧?」在眾人眼中看來生活得多彩多姿,斜槓人生發展到淋漓盡致的友人,苦惱著時間不夠用、好多事想做的「疾走」狀態,跟此刻她口中冒出的「中年危機」,瞬間使我錯亂,想不透她指的是誰?

是新工作適應不良?還是正處於一個生命階段的過渡中?為什麼年輕時候能夠即知即行地決定,如今卻變得躊躇猶豫了?我倆在月夜下相互傾聽內在的疑惑、把認知到的種種理解相互核對,彷彿在確認彼此的世界位移了多少,我們有跟著對方的生命腳步而一同前進,抑或後退嗎?

好友的「中年危機感」延伸出對於「同溫層」和「舒適圈」的討論,不斷在蛻變的我們有著對自我熱情同樣熾烈的追尋,常專注到看不見他人的差異,覺得世界就是自己所想像的那樣;有趣的是,我倆同時也保有對未知持續探問的好奇,遇到新的合作邀約,或具有創意的連結,往往無畏地踏出習慣的舒適圈,帶著高度實驗性質,將自己投身於陌生的嘗試之中。

「喔!原來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是一樣的。」在不惑之年後的日子裡,我常恍然大悟,像是逆轉到學齡時期的青少年,對過去數十年人生中的理所當然,有了新的體悟。我意識到世代的差異,在社群媒體使用頻率及汰換速度愈來愈快的當代,不用十年的時間就足以淘汰、顛覆人與人連結的方式,科技發展的速度飛快,令人眼花撩亂,而演算法則為我們展示了「想看到」的世界,而非真實的世界。不知不覺中,我們對於既有認知的形塑掌握在他者手中,何謂「事實」在一個又一個的同溫層世界裡,如平行宇宙一般無法對焦,我們在虛擬的世界裡活得熱鬧又精采,在現實世界之中卻有著無法逃避的空茫與焦慮。

「理解到世界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個樣子,不也是一種新的認識嗎?」我回過頭來對好友說。「嗯□□也是啦。」在傾訴後,她像從外面世界歷劫歸來的兔子,在熟悉的陪伴下找回安定的力量,那種認知不連貫的「危機感」變成了刺激我們進步、向前的動力,對於不同意見的聲音、不同邏輯的表達、不同思考維度之間的辯證,反而對照出斑駁、立體的多重面向,吸引著好奇,在外在認知一步步往前探進的同時,內在世界的柔軟與遼闊,似乎也一吋吋地延展開來了。

人生的海上,有順風也有逆浪,瞬息萬變永不止息。正因為不同鹽度、溫度、流速的水體在廣袤的大海中持續地交會、交融,也才有深淺各異,斑斕多彩的美麗——同溫層以外的相遇,充滿著不可思議。

【繽紛迴力球】四糸隹/令人五味雜陳的三個字
文/四糸隹/聯合報
日前拜讀繽紛版,梁純□寫的〈神奇的三個字〉,使我想起一件往事。

大學時,校內教室並非全天開放,只有要準備上課的同學才能借鑰匙使用。系上有位學姊經常幫忙我們處理這類事務,而這項工作是義務性質的,頂多得到授課老師一聲道謝。於是,有次我趁著她在擦黑板時,上前說了一句:「辛苦了!」但她臉上不僅沒有欣然之色,倒添了幾分怪異。我不敢再多說什麼,匆匆離開。

後來因故我也向另一位學長說出「辛苦了」三字,學長委婉地表示:「我知道你是出於善意,不過以後出去工作,要注意避免跟階級比你高的人這麼說,會給人不好的印象。」

原來是這樣,只怪自己年少沒有經歷,好意反而使人感到不愉快,但同時也慶幸自己在出社會前學到這一課。

 
 
 
訊息公告
 
 
 
 
回應外界期望 USPTO新局長端出了哪些政策?
上任至今才一個多月,USPTO新任局長Kathi Vidal已經推出了不少政策。乍看之下,像是設計專利法條文的公眾意見調查或者專利審查員的在職訓練都算不上大事,但背後代表的卻是USPTO對於新興科技應用以及提升專利品質等議題的解決方案。這也讓外界期待,這位新局長未來還會有那些新點子。

布達佩斯的紐約咖啡館 號稱歐洲最美的咖啡廳!
在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就存著一家號稱歐洲最美的咖啡廳-紐約咖啡館。紐約咖啡館原本是紐約人壽保險公司的總部。後來開放變成了著名的紐約咖啡館。以往有些詩人或者文學者都會到咖啡館用餐找尋靈感等等。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