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維繫政權合法性,中共近年不斷誇大其在對日抗戰中的角色,更有學者稱「不能誇大國民黨的抗戰作用」,提出要揭露國民黨在抗戰中負面問題,以駁斥對「誇大」國民黨抗戰貢獻等歷史虛無主義觀點。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者郭洋在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的最新一期雙月刊《歷史評論》發表題為「不能誇大國民黨的抗戰作用」的文章指出,近年來,公眾討論和學術研究中存在誇大國民黨抗戰作用的傾向。
郭洋稱,「某些研究片面拔高正面戰場的作用,美化國民黨抗戰形象,對於其消極抗日和軍事失誤等問題,或避而不談,或歸咎於中國共產黨的『割據』和『摩擦』。這些觀點不僅違背歷史事實,更是顛倒黑白。」
文章表示,「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國民黨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對日本侵略者採取妥協退讓態度,壓制抗日革命力量。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蔣介石試圖通過採取『不抵抗』政策『平息』,最終導致黑龍江、吉林、遼寧以及熱河四省淪陷。」
「與此同時,國民黨調集重兵對紅軍發動五次大規模『圍剿』。面對全國人民高漲的抗日呼聲,國民黨卻表現得冷漠無情。」
郭洋指出,1935年11月,在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蔣介石宣稱「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亦決不輕言犧牲」,實屬為其妥協和反動政策提供藉口。
郭洋表示,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蔣介石在「廬山談話」中宣稱「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實際上,國民黨仍寄希望於歐美列強介入以促成停戰。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再次暴露抵抗意志不堅定的問題。
其一,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集團投降叛國。大批國民黨軍隊高官打著「曲線救國」幌子,公開投敵,其中不乏一些中央委員。
其二,國民黨害怕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在日本誘降之下,執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方針,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9年至1943年,國民黨先後發動三次反共高潮。
郭洋強調,「國民黨不僅抗戰意志搖擺不定,而且施行片面抗戰路線,導致正面戰場不斷潰敗」;「國民黨方面的史料充分證明抗戰時期國民黨內部腐敗嚴重。其自執政以來便深陷腐敗泥潭,而抗戰時期的內憂外患更加劇這一問題。『前方吃緊,後方緊吃』,正是其腐敗狀況的生動寫照。」
文章最後強調,評價國民黨抗戰史,不應籠統使用「貢獻」一詞,更不能將積極作用和貢獻混為一談。在分析國民黨積極作用時,也要分清楚哪些是主動作為,哪些是在中國共產黨及全國人民推動下的作為。此外,在批評揭露國民黨消極作用時要把統治者與愛國官兵區分開來。
郭洋甚至稱,張自忠、謝晉元等國軍將領的犧牲,「也直接或間接與國民黨的消極妥協、戰略失敗及腐敗墮落有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