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楊佳嫻/愛(不)在瘟疫蔓延時


【Motive 商業洞察週報】為行銷人、創意人、品牌經營者提供靈感來源和知識庫,讓每個人都更懂行銷! 【名人堂電子報】有來自各行各業的知名人物,無論大事、小事,都能提供你豐富、獨特的名人觀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8/02 第550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楊佳嫻/愛(不)在瘟疫蔓延時
讀.書.人聯合新聞網

愛(不)在瘟疫蔓延時

楊佳嫻

那年愛上一名叛徒

在鍋底演練生死

你底心如小小的醫院

翌年你們道別

他帶走匕首,你留下書

在未來的每一天讀它

在未來的每一天

淹沒它


還記得最後一次通信嗎

你說出了詩集

他回覆了疫情資訊

(裡面夾帶著船票?)

愛情是病毒(好老派噯)

寫詩證明感染

哪個更像恐嚇──

分手(幸運)信或是詩集?


熱愛一名叛徒

像出門沒戴口罩

赤裸即錯誤

摀著口鼻像捂著心

你還在等船票嗎

船來了可是船艙無人

只留下詩集

和一盒黑心口罩


封存醫院與船吧

當詩句如鼻水或噴嚏

立即被擦掉或遠遠噴射

海未枯石未爛

它是否令你尷尬

仔細看啊

那跳動的疫情數字

也統計(但未讀)你的私人悲劇



●說詩

這首詩是因為最近的武漢肺炎疫情而寫的。不過,它不完全是一首即事詩,因為我不希望一首詩只有在再度發生瘟疫時才能拿出來讀。這首詩一方面通過愛情與病毒的連結,當然這連結很老派,詩裡面也自我調侃了,另一方面,把被封鎖的醫院與船、黑心口罩等當前的事件點拿來做為意象。詩不能抵抗疫情,但可以反射出疫情之下人的恐懼、無奈與渺小。疫情數字本身並不是中立的,它可能是透明、坦誠的被告知給大眾,也可能為了配合政治必須被調整。那些不斷更新的數字裡包含著一個又一個的悲劇,數字可以說明很多事情,但不能夠代替活生生的人的遭遇。

 
徵求詩作

歡迎投稿各類詩創作,篇數不限,有圖亦可。也歡迎詩評賞析。

投稿事項:
•請將投稿作品以電子郵件寄至收稿信箱:udn.submit@gmail.com
•投稿字數不拘;投稿時請在信件主旨註明:投稿「每日一詩」
•如有圖片,圖檔格式為 GIF 或 JPEG(JPG),可配圖說文字。
•請附上署名(真實姓名或筆名)、個人簡介、作品部落格連結網址。
•「聯合電子報」保留來文刊登權利。因來稿眾多,恕不一一回覆選用與否。如有時效性或其他因素無法久候刊載之作品,請勿投稿。
•本平台以服務為主旨,因此除另有公布或活動徵文外,其餘無稿酬支付。
•請確認擁有所投稿件的圖文著作權,並確保無抄襲情事,如有任何侵權行為,一切法律責任概由投稿者自行負責。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薛承泰/抄襲與造假


【Motive 商業洞察週報】為行銷人、創意人、品牌經營者提供靈感來源和知識庫,讓每個人都更懂行銷! 【名人堂電子報】有來自各行各業的知名人物,無論大事、小事,都能提供你豐富、獨特的名人觀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名人堂電子報
2020/08/02 第199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名人觀點
薛承泰/抄襲與造假
薛承泰聯合報

最近一些政治人物緊張了,特別是擔任民代或公職時,到大學修專班而獲取博碩士者,擔心其論文被找到有抄襲之處,電腦大數據比對軟體越趨成熟,被爆料只是早晚。其實,除抄襲外,找人捉刀寫論文,或是偶而來上課就拿到學位,這兩件事比抄襲還可惡,是不容易被發現的「造假」!

其實,政治人物進修拿學位值得鼓勵,何以搞得人人自危?關鍵就在大學自治與自制出了問題,才會讓一些特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滲入權力,並巧妙建立了裙帶關係。記得過去,台大社科院有個默契,推薦書不宜來自政治人物,就為了避免審查的窘境;一旦有立委、部長、院長推薦某人入學或爭取職務,該怎麼辦?大學自治努力了卅年,很遺憾,到頭來仍無法自制。

在威權時代,大學人事無法自主,至於上課內容,至少在一九七○年代已少有黨國干涉了。當時社會系教授可以講授馬克思主義,也能在圖書館找到相關資料。問題是,中文相關書籍極少,必須仰賴國外進口書,而一般人採購不易且價格昂貴,買一本書可能用掉五分之一的薪水,不要說學生,連老師都買不起。於是只能靠一些勇士去翻印,有了便宜的翻印外文書,不論是否看得懂,許多學生求書若渴,蔚為風潮。

很巧,那個年代在西方社會科學界,正是新馬克斯主義當道。於是台灣師生透過翻印書開始接觸這些知識,無形中帶動了知識界批判與解構的風氣。在解嚴前,此氛圍已悄悄在校園瀰漫,到了一九九○年代,教授治校與校園自主甚囂塵上。為了下一代受教權,大學擴張更具正當性,大量留學歸國學人進入大學校園,且因人文社會科學成本較低,增設尤多,相關科系與學生也快速成長。西方思維在這些條件下快速傳散,自由、平等之說遍地開花,台灣社會也就成為最好的檢驗場域。

「批判威權,解構權力」抄襲自西方並成為學界的命定,依附在此理念上的社會改造與學生運動逐漸茁壯,年輕學子把社會運動當作盛舉,如今這批人已步入中年,甚至老年,不少成為民代或服務於黨國;換言之,角色互換了,他們從批判者變成了當權者。

這時,有人嘗試「批判威權,解構權力」,這些當權者跳出來說「當年我在對抗威權時,你人在哪裡?」訴諸過去「豐功偉業」來封住批判者的嘴,這不就是威權嗎?而這種心態,不就是以消費當年的「理念」來保有當下的「名位」嗎?當年的老國代,有人為剿匪抗戰流離失所數十載,乃至於家破人亡,晚年還得枕戈待旦。他們不也曾說「當年我在剿匪抗戰時,你人在哪裡?」

談到這裡,筆者發現,在求學階段,有人抄襲他人文章;在國家發展階段,有人抄襲西方思維、有人抄襲世代威權。此外,一些過去的改革者,如今卻恣意地將他人標註為反改革,則是造假的新威權!

看到這些年的變化,台灣的生命力似乎只剩下股市了(也可能造假),當學位被工具化,追求知識變成一個笑話;抄襲是露出水面的冰塊,造假才是尚未浮出的致命冰山。(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