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下的線上課熱潮
現在滿屋這裡、那裡掛滿的街景速寫小畫,都是因為COVID-19疫情而啟動我大腦裡的某種畫畫衝動。2021年不能出門的日子,上網學了不少東西,比如隔著螢幕跟老師學跳現代舞──果然證明我真的左右不分、手眼不協調。但街景速寫,一學就黏上,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網路課程有太多選擇了。先是跟著每周在臉書上直播的女老師學水彩速寫,遵師囑速速在蝦皮上買齊針筆、塊狀水彩、水筆與畫冊。我對畫畫工具的演化驚為天人:水筆的筆桿裝水就能壓筆身、擠水沾顏料,再也不用擔心打翻小水桶了──彷彿還記得小時候畫水彩用的小桶是吹氣的?還是我大腦年久失修,把海灘玩具搞混了?
總之,每周都期待畫畫課,跟著老師下載她選定主題照片,冷飲店、糕點、拉麵、房子,大概都是旅行途中可以速寫、上傳到社群平台的主題。依圖中物品比例,在紙上點出大概位置,就直接下手畫針筆線稿,錯了也沒關係,多畫幾次蓋過就行。速寫並不要求完美,意思到了就好。這種「差不多」主義,胡適先生反對,我可喜歡得很,感覺很「侘寂」。
以速寫神遊全球國度
上色時學問極大,水是很奇妙的東西,「能掌握水,大概就懂得水彩了。」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每天都畫一張水彩的朋友說。讓顏色與水相親,在紙上變魔術,並不太容易,有時需要暈開、不同顏色互相渲染;有時需要深淺疊加,就不能心急,得等水稍乾,否則就會糊成一片。心急如我,吸水力強的餐巾紙就是我的畫畫好朋友。
後來,少女風不太能滿足我;臉書演算法很精明地推給我一個街景速寫社團,成員自稱「街友」,高手雲集,貼出的作品都厲害極了。那時每個月都有集體畫畫的線上約定:選定一個國家,在Google Map的實景中,自選一個街景,在兩天之內作畫;再把地點座標連同畫作,貼到社團中,請大家點評。我也當了一次「街友」,記得那次主題是土耳其,我在街景地圖上滑來滑去,一條街跳過一條街,好生難以決定──
看的不是風景美不美,而是好不好畫!雖然未曾親臨,但透過每一筆線條、每一抹顏色,神遊了那個色彩豐富的國度。在社團中看了許多高手作品之後,我認定團主的畫風是我最喜歡的,安靜、淡然、隨興,並不求濃厚或精緻,而有許多留白。查到他在某課程網站早已推出速寫課程,信用卡立馬刷下去。線上課程愛看幾遍都行:奧地利、比利時、義大利、日本、韓國等的某一巷弄、鬆餅攤、彩色圍牆,都拿筆一一拜訪過了。在疫情之下,以線條與顏色神遊那些去不了的遠方,並且樂此不疲,這是我大疫中的silver lining。
自此送禮免煩惱
自此IG是我的街頭速寫好朋友,狂蒐喜歡的地景,畫過幾本畫冊之後,就確定了我最愛畫的是古老房子、簡單構圖的街景。北歐及英國鄉間是我心頭好,繁複的華麗教堂、豪宅、宮殿,就敬而遠之。
畫了許多喜歡的房子、農莊,仔細在紙上重現建築物的細節,有了驚奇的發現:有些元素是一定會出現的,比如露在牆外的排水管,從義大利、英國、丹麥到挪威,一定都有;還有街燈,不論國度,都長得一樣,一律是黑色鐵框加上玻璃的燈罩,難道某時期歐洲的街道燈具是被某廠商壟斷嗎?我不懂建築史,只是胡亂猜想。如果街景有消防栓、懸掛天際的電線,這些小元素更像是廣式豬肚湯必撒的白胡椒,提味之必要!這些是在描畫中發現的有趣細節,就算我親臨現場也不會發現的幽微之處。
因為我的「易上癮」體質,即使疫情已遠,我仍然畫著。把喜歡的房子都畫過一遍,也算致敬吧!朋友要遠行,畫一幅我們都熟悉的台北辦公室窗外街景,讓他人在異鄉仍能記得此地。自此送禮都用自己作品,也算物盡其用(敝帚自珍)了。
現在想來,對畫畫這事兒,我想改寫當年單車環台潮中的名言:「有些事你現在不做,就永遠不會做了。」就街景速寫而言,更貼切的描述是:「許多事,你現在不做……就永遠不會知道你竟然(很)會!」
●作者簡介黃大頭,具易上癮體質,什麼新玩意兒都喜歡嘗試一點;但興趣也太廣泛了點。
|看更多塗鴉趣:
【塗鴉趣5-1】beat/當我們學了不會畫畫
【塗鴉趣5-3】林麗琪/因為自然,愛上畫畫的每一天
【塗鴉趣5-4】毛 奇/畫圖的理解
【塗鴉趣5-5】史蒂芬妮郭/我的畫畫路:老去的爸媽,以及路上的同學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