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球為了供應肉類而飼養的牛、豬、雞等動物,所產生的碳排放與全世界所有交通運輸加總不相上下。 別小看每天吃下的每一口食物,也別低估自己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所能發揮的影響力。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二○二三年統計,全球每年飼養牛、豬、雞等禽畜所產生的碳排放,占溫室氣體排放達百分之十二。
但如果再把砍伐雨林開牧場、種穀物做飼料、處理排泄物等畜牧相關的排放量加總,人類為了吃肉而產生的溫室氣體,與全球運輸業的直接排放量規模相當。
換言之,改變飲食型態,選擇營養均衡的植物飲食,可有效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地球升溫。
慈濟自五十九年前創會之初,即已在生活及行動中推素,隨後四大志業的會所、醫院、學校也一律供應素食。「二○○三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爆發,上人公開呼籲齋戒,那是第一次對外推動。」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高級專員邱國氣,回顧慈濟推素的歷程。
SARS疫情起於人類接觸與食用野生動物,病毒藉由人畜接觸傳染而擴散,上人於是發起「同心共濟弭災疫—五月齋戒月」行動,呼籲人人戒殺護生,避免「病從口入」。
二○○八年緬甸遭受熱帶氣旋納吉斯重創,慈濟前往救助並發放稻種,當地農民滿懷感恩發起「日存一把米」助人行動呼應。上人讚許緬甸農民自發的善行,也擔心全球暖化日趨嚴重,於是推動「素食八分飽,兩分助人好」,將茹素、惜福落實在生活中。
響應上人的號召,慈濟人深入社區加強推素的力道,二○一六年,並發起「111 世界蔬醒日」行動,邀約百萬人減碳蔬食。
「二○二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上人更進一步慈示素食『非說不可,非推不可,非做不可』。」如何說、如何推、如何做?慈濟基金會成立專門推動蔬食的小組,主責推素的邱國氣高專說明,從點到面,從店家到友善國際觀光城市,一步步的行動,結合更多人的力量一起說,一起推,一起做。
外送平臺 蔬食也可以
線上統計網站「World of Statistics」二○二三年公布各國素食人口比例,臺灣有百分之十三到十四的人口是蔬食者,僅次於印度和墨西哥;然而在許多人的既定印象�堙A素食依然存在不好吃、不方便、不營養、不便宜的誤解。
三年多前在花蓮成立的「蔬氧—VO2」外送平臺,就是要把這一連串的「不」字去掉,讓素食變得好吃、方便、營養、便宜,降低吃素的門檻。
VO2平臺的建置,一開始是為了滿足花蓮的慈濟志業體同仁使用外送平臺點餐的需求。慈濟基金會與當年的慈濟科技大學展開產學合作,寫程式、招商,建構蔬食外送平臺,「我們就借用武俠小說中『武林大會』的概念,把花蓮有名的蔬食店家都招進來,讓想吃素食、想嘗試體驗的人能夠用這個平臺選擇、訂餐。」邱國氣說明。
然而外送餐點產生一次性垃圾的問題,如何克服?
「推素就是做環保,我們堅持一定要用可循環使用的環保餐具。」邱國氣進一步說明,VO2平臺不提供送到家的服務,而是採用定點送餐取餐的模式——
餐點由外送員送到指定的取餐點,消費者用完餐後稍微清洗餐盒,再放回取餐點,外送員就會載到清洗工廠,徹底清潔、消毒,然後再分送到各店家備用。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使用,就能避免紙杯、紙碗、紙餐盒、免洗筷等一次性餐具的耗用。
從二○二一年成立至今,有三十多家花蓮素食餐飲業者成為VO2平臺的供餐夥伴,取餐點也從慈濟大學、花蓮慈濟醫院、靜思堂,擴展到花蓮縣政府、環保局、消防局等公務機關及私人公司。
「我太太在慈濟大學服務,女兒放暑假也來學校,所以我就從醫院過來這邊跟她們一起吃飯。」花蓮慈濟醫院研究部醫學統計諮詢師王仁宏,來到慈濟大學「食在永續消費合作社」門外的取餐點提貨,一家人在百忙中得享溫馨的共餐時光。
「訂了餐他們就會送到這邊,你也不用跑去外面吃,對於吃素的同仁來講蠻方便的。」王仁宏讚歎道。
由於採用可循環使用的環保餐具,加入VO2平臺的業者要比同業多付出不少時間精力;每位供餐夥伴對素食也都有一定的理想與堅持。
「我們做的菜很多樣很多元,大概有十一、二種。所以打便當可能有十幾道程序,需要蠻多時間。」對自家便當的品質,業者林于揚頗為自信,因為賣出去給客人享用的料理,也是一家人的日常飲食,所以在食材、油品、醬料的選用上都非常用心。
林于揚坦言,靠素食賺大錢的可能性不高,從業者真的要有服務精神,讓客人可以很方便地吃素。「一步一腳印先把餐做好,慢慢累積客人對你的信任程度,要讓客人拿到便當時,感覺是剛煮好、熱騰騰的,用這樣一個心意推廣蔬食。」林于揚分享道。
主打輕食養生套餐的業者林鈺馨,也是理想主義者,希望藉由實體食物的色香味形,推廣健康蔬食。然而六年前啟業不久,就遇到新冠肺炎疫情,陷入了經營困境;好在加入了慈濟愛心商店(現稱富有愛心店),在慈濟志工的群組露出,獲得了可以維持基本運作的客源。
「疫情期間,客人不能進店�堙A但我們沒有選擇休息,寧願給外送平臺抽成做外送,只希望不能出門的人、確診的人在家也可以吃到素食。那一段時間,就是靠慈濟的醫師、護理師、志工,大家來支持。」林鈺馨感恩道。度過疫情,她在二○二四年歲末加入VO2平臺,健康蔬食理念也因此獲得更多曝光度。
三年多來外送十一萬九千多餐,VO2平臺已在北花蓮的花蓮市、吉安鄉、新城鄉等小型都會區站穩腳跟,而且逐漸往南花蓮及外縣市擴展,甚至有非素食者大量訂餐。
「今年我們也規畫要上臺北了,先透過舉辦『未來市集』結識有心推動蔬食的店家,把他們集結在一起,跟他們互動,接下來合作就會比較容易。」邱國氣歡喜地說。
美好植境 驚喜的體驗
「今天的素食很好吃,營養均衡,味道也夠。」臺北市立復興高中的朱同學,分享對午餐的評價時,仍不忘咀嚼餐後親手做的三明治。看到同學們一口接一口停不了,或是請同伴拿手機留影,隨隊導護的蘇美玉老師肯定地說:「其實孩子才剛吃過素食自助餐,現在還吃得津津有味,可見這口味是他們能接受的。」
位於臺北松山車站旁慈濟東區會所地下室的「植境」,複合式的空間進駐了素食自助餐廳、素食超市、麵包坊以及料理教室,讓民眾可以來這�堨怹\,不知道怎麼做可以學,需要材料可以到超市購買,還有環境教育的展示區、靜思書軒,以及開放式的演講空間。自二○二三年開幕啟業後,大臺北的慈濟志工就充分利用這個場域接引年輕人。
慈濟志工紀雅瑩回想二○二四年一月來到這邊開會,看到一群高中學生在用餐,「我詢問帶隊老師,他說這是獎勵參加校園環保志工的同學,有人贊助費用就帶他們來了。」
十幾歲的青少年們,喜歡吃的通常是炸雞等「速食」,要讓他們吃素不簡單。看到高中生藉此因緣進入這個頗具「現代感」的空間享用蔬食,紀雅瑩頗為驚喜。於是開始結合慈濟志工、學校,邀請企業贊助合作共善,推動「地球永續影響力」方案,讓年輕人們感知素食的美好,了解茹素護生、護大地的意義。
團隊把活動的起始時間訂在中午,師生們先到蔬食自助餐廳用餐,除了品嘗專業大廚製作的餐點,同學們也走進料理教室,動手做全素「鮪魚蛋三明治」;志工們並為同學帶來環境教育的新知,讓大家了解為什麼茹素可以救地球。
「全世界十億頭牛如果組成一個國家,它就是第二大排碳國。我們一直要降低二氧化碳,只要牛的飼養量降低,它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志工郭玫君站上講臺,為同學們解說幾個與全球暖化、茹素有關的重要數字:如果一餐不吃肉,可以減少約七百八十公克二氧化碳排放當量,吃十五餐蔬食減少的碳排量可達十二公斤,相當於一棵大樹一年的吸碳量。
從一餐飯開始,把這棵樹種在孩子心�堙C慈濟志工為同學們設計了「種樹卡」,鼓勵同學們每吃一餐蔬食,就在卡片上填一小格,每集滿十五格,就形同為世界種了一棵樹。
「現在有一個新的英文單詞Climatarian,叫做氣候蔬食,希望大家都可以很驕傲地告訴家人、朋友,我要為氣候而蔬食。」郭玫君勉勵同學們。
從課後回饋單的字句�堙A不難發現許多同學開始意識到自己能對世界做些什麼?
有人發願一天兩餐不吃肉。「唯一吃肉的一餐也只吃五十克以下。」有人第一次知道少吃肉可以減少碳排,「而且素食其實蠻好吃的。」還有同學表示吃了一餐素食後,「感覺自己做了一件很偉大的事情。」
不僅在地的臺灣學子大開眼界,就連語言、文化背景迥異的外僑學校師生也感受深刻。一位臺北歐洲學校的女同學,用英文寫下了「救地球,在來不及之前。」率領同學前來參訪的英國國中暨總高中部校長雷杰翰(Stewart Redden)也分享,來到植境參訪後,發覺素食其實不平淡、不乏味,反而充滿樂趣,可以融入生活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從今天開始,我認為學生們都可能找到一些事情來做,讓他們的生活更永續。」
旅宿特色 美景配美食
除了餐飲,旅宿業也是推素的重要領域。慈濟發祥地在花蓮,而觀光旅遊又是花蓮重要的經濟支柱,慈濟與花蓮縣政府合作,推動「友善國際觀光城市」,鼓勵旅宿業者加入蔬食友善的行列,並設計低碳排、符合永續發展精神的綠色觀光行程。
「如果你有提供早餐,很期盼能夠採用蔬食給客人享用。我們來營造一個跟其他縣市不一樣的感覺。」在玉里靜思堂舉辦的說明會中,邱國氣高專向與會的旅館、民宿業者說明「友善蔬食旅店」的認證標準:如果提供的餐食中,蔬食比例達到百分之四十,就可獲得「蔬綠一星」的認證;二星的標準就要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而要拿到四星,就要做到百分之百蔬食。
就此標準來看,推動「友善蔬食旅店」其實比推動VO2更不容易,因為加入VO2平臺的餐飲業者本身就在經營素食,消費者也是為了吃素才來訂購。然而旅宿業的客人,大部分不是素食者,如何在旅客需求與綠色蔬食之間取得平衡,考驗著經營者的智慧與決心。
「之前還沒有加入友善蔬食旅店時,我們推出來的自助式早餐就是沒有肉的;後來就下定決心,在行銷時就表明我們的早餐是蔬食。」太魯閣族裔的民宿業者吳美香,打破了原住民料理不能沒有魚和肉的迷思。流理臺上,大部分食材都是尋常蔬果,好比火龍果、南瓜、番茄、番薯葉、豆腐,加入原住民慣用的植物香料後,特色的風味就呈現出來了。
「不加蒜頭,我們就用『瑪格利』代替,它就是泰雅族說的『馬告』。」在她的巧手下,米漢堡用火龍果染成粉紅色,搭配新鮮蔬菜,端出一道道特別餐。民宿提供場地,讓社區孩子接受慈濟課輔,孩子們吃慣了她煮的蔬食,有一天臨時購買葷食盒飯當晚餐,竟然反應說不好吃,可見蔬食只要用心選材、烹調,絕對可以征服人們的味蕾。
民宿的英文是「Bed and Breakfast」,如果要經營得好,就要在床具(Bed)和早餐(Breakfast)兩大基本功上下功夫,並提升「情緒價值」。
「例如說你幫客人創造回憶,給他滿滿的溫馨,你給他一些他能夠帶走的東西。情緒價值能讓你的房間價格高過於你所預期的。」榮獲友善蔬食旅店「三星」認證的周金蓮不藏私地分享。原型蔬食其實比葷食更容易料理,簡單烹煮後切一切、拌一拌就很美味,遇到自家民宿客滿時,煮蔬食就可以迅速滿足多達三十人的早餐需求。
私房景點的導覽,美味的蔬食,舒服又符合環保永續理念的居住環境,能讓客人覺得此行不虛,值得重遊。同樣的道理,「友善國際觀光城市」的理想,就是要藉由綠色旅遊,讓人們喜歡上花蓮的好山、好水、好人文,各方合力,幫助業者早日走出強震陰霾,創造永續的榮景。
在慈濟與花蓮縣政府的推廣下,已有超過五百家旅宿業者參加過推廣說明會,很多業者都想申請認證加入,但縣政府一年只開放二十三個名額,可以說每一間領到「友善蔬食旅店」標章的旅宿,品質、用心都是可信賴的。
「二○五○年要淨零排放,旅宿業也要轉型為低碳旅宿,看到蔬食減碳綠色旅遊資訊,很多環境意識比較高的觀光客,就會選擇入住友善蔬食旅店,參加綠色旅遊的行程。減碳,從早餐開始吃蔬食。」邱國氣與眾人共勉道。
吃素列車 往永續前進
二○一七年八月世界大學運動會在臺北舉行,開幕前臺北市政府邀請宗教團體入場祈福,慈濟志工搭乘捷運前往;身穿藍天白雲制服的師兄師姊湧入車廂,旅客為之側目。恰巧前一年韓國電影《屍速列車》引發話題,網友們於是將滿載慈濟人的捷運喻為「吃素列車」。
網路鄉民的創意梗令人莞爾,但從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呼籲人們搭上「吃素列車」,幫地球降溫,其實是當務之急。
環保低碳的飲食方式,也對應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不只是SDG12「負責任的消費及生產」,同時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避免海洋與陸地生態惡化。此外,節省大量餵養牲畜的糧食資源,有助於緩解飢餓與貧窮問題,對自身健康與福祉也具有正面影響。
面對暖化危機嚴峻卻又充滿希望的情勢,慈濟推素不停歇,以更多元、更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方式,接引更多人一起搭上「吃素列車」,往促進永續的方向前進。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706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