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

丹娜絲風災後 修復百餘戶屋頂


【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9/04 第41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極端氣候下的行動
證嚴上人專區 為人師 志於道
慈濟脈動 風雨兼程 優先照顧弱勢
焦點專欄 引領低碳新趨勢 吃素很潮
極端氣候下的行動
呂祥芳(慈濟月刊副總編輯)
今年七月起,臺灣接連經歷幾場風災―丹娜絲颱風直接登陸,強風造成雲嘉南嚴重災情;薇帕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東部山區降下豪雨;竹節草颱風雖未登陸,卻因外圍環流與西南氣流交互作用,使得南部出現連續性強降雨,形成「○七二八豪雨事件」,且持續到八月初。這兩個月可說是極端氣候條件密集發生期,災損範圍廣泛。

整理人文真善美志工在災區記錄的修繕故事,深刻感受到工班的不容易,他們或許推掉原本承接的工作,改去災區趕工,在連綿大雨中找空檔施工;屋瓦與鋼板在烈日下升溫發燙,但他們不敢稍有耽擱,正因為同理受災戶屋不蔽雨的困窘與煩憂。還有在拆除廢料的煙塵中,來自各地、各行各業的慈濟志工擔任小工,希望搶在下一個颱風來臨前完工。

上人聆聽志工分享修繕進度時,多次表達非常不捨―不捨孤老殘疾住戶沒有屋頂,更不捨施工人員和志工耐著這分辛苦。感恩人人成就工程,當受災戶住得安穩,相信大家也會安心。

《慈濟》月刊繼八月號封面故事後,九月號持續以丹娜絲風災復原為主題。記者周傳斌與攝影黃筱哲數度重返災區,採訪一個多月來的重建進度與困難;更專訪專研防災及都市規畫議題的張學聖教授,提供「韌性城市」的思維、意義與做法。

同樣在七月期間,美國德州暴洪造成一百多人往生,志工發放如同現金的「現值卡」,供受災戶應急;中國京津冀洪災,至少逾六十人罹難,在地慈濟志工也展開賑災。

全球暖化、氣候異常,離我們愈來愈近;但其實我們仍是有可作為的,其中之一就是改為蔬食。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若將雨林砍伐、開墾牧場、種植飼料穀物、運輸禽畜及處理排泄物等畜牧相關的排放量加總,人類為了吃肉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已達全球總排放量的百分之十四點五。

「World of Statistics」平臺二○二三年公布的世界素食人口統計,臺灣素食人口比例接近百分之十四,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印度、墨西哥。本期慈濟SDGs系列報導,盤點慈濟長年「推素」的努力;無論從環境或營養角度言,素食都是友善大地、利益身心、不傷生命的美好生活方式。

為人師 志於道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黃逸樵
為佛教、為眾生,是導師對我的期待,也是我自己的發願,不只終身奉行,生生世世志為傳佛法的師表,為天下眾生開啟慧命的道路。

最近總是有兩個字深深地放在心中,很重、很重啊!真的是深深的「感恩」,不說感恩真是難!我這一輩子很感恩,感恩生我的父母、育我的父母,他們常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我也感恩我的師父。導師給予我二句話:「為佛教,為眾生」,所以雖然出家,我還是走入人群;就是因為走入人群,今天才會跟各位老師們、還有所有慈濟人,相互的認識、相互的團結,一起走入人間付出。

所以我說感恩因緣,如果沒有過去我的兩對父母,還有給我慧命的導師,就沒有今天的慈濟。我向導師請求皈依,我才能有那一次的受戒;他對我的要求很簡單:「你我師徒有緣,時間不容許我再為你說些什麼,要記得,『為佛教,為眾生』。」那時候我的心很清淨、很懇切地回答:「終身奉行!」終身奉行為佛教、為眾生,這是師父對我的期待,也是我自己的發願。

所以將近六十年了,還是奉行到現在。我也常常聽到,跟我有緣的人,就如同各位老師們說:「終身奉行,我願意!」你我共同也有一個心願,就是志為教育;人人稱呼你們為老師,我也是一樣,人人稱我法師、稱我師父,我就是要承擔起這樣的責任,為天下眾生開啟慧命的道路,這也是我的使命。慈濟是一條菩薩道路,雖然修行是很坎坷,但我要把路開廣、鋪平,讓更多人有這條平坦的大道可以走。

相信老師們走入慈濟,在慈濟教師聯誼會認識了更多的老師,相互分享和交換教學方法;即使現在已經退休,但有幾十年的豐富經驗,要繼續傳承。好的方法用在學生身上,從幼年、中學到大學,因為老師為他們開闢了一條道路,都能接受到老師指導的方向。

布施你的知識,用好的方法教育給你的學生,就是施教、施法。好老師就像是一輩子的父母,所以尊師重道、敬師如父母;佛陀傳給眾生智慧,老師傳給學生智慧,所以敬師如佛。

剛剛老師們在我面前發願,生生世世傳承法脈;我們的心相繫在一起,還要立志弘揚宗門。「志」這個字,有「士」、有「心」;「士」就是紳士,是很有質感的人生。無論是學生或弟子,我們要立志用心,生生世世為他們鋪好未來路。

「道者,路也」,鋪路就是開道,方向不能偏移;大家發願時說「吾等弟子當謹記」,既然是靜思弟子,就要正知、正見、正道法,不會脫軌,不讓師父擔心。人人要珍惜慈濟因緣,弘揚宗門;也不要脫離靜思法脈,好好思惟,深入法髓無量義。《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髓,天天念一段《無量義經》,會從經文中啟發出智慧。

我們有幸會合在慈濟,我雖然是這樣的年齡了,也認為不能退休;生命有限,但慧命還是會延續。再來的人生,我還是志為人師,要當傳佛法的師表。

走入慈濟的老師們,資深二、三十年的大有人在,當然期望未來要更多,這要靠人人說慈濟法,時常分享靜思法脈,不斷弘揚下去。還要與人結好慈濟情、菩薩情,不是私情小愛,是覺悟的有情;入人群、結好緣,帶人走上正確的道路,就是菩薩眷。

「學」與「覺」中間要連串起來,就要行菩薩道。老師們傳教還要向上求教,我天天沒有離開過求教,因為佛經深廣如大海;我身體力行人間菩薩道,所以才與大家有這分情。

「覺」,用智慧的眼光來看人間,不被迷失;「學」,回歸赤子之心不斷學習,有學才能覺。前覺與後覺,前學牽後學,我們要生生相牽。祝福老師們永遠造福人群、增長智慧,福慧雙修!

風雨兼程 優先照顧弱勢
撰文•周傳斌 攝影•黃筱哲
丹娜絲風災屋頂修繕期間,遇上雨量直逼莫拉克風災的西南氣流強降雨,雨停後,又是連日灼人的典型夏季烈陽……

二○二五年八月五日,臺南市七股區頂山里的廟宇前,堆疊著廠商集中暫放的屋頂修繕建材:隔熱浪板及鋼材。足足四、五尺長的C型鋼材,沉沉地壓在三個成年男人的肩膀上;工班成員三人一組,頂著這分重量,走入窄窄的巷道中,用人力運輸著。

搬運過程中,零星雨滴忽然化作滂沱大雨,霎時眼前景色猶如蒙上一層白霧,志工來不及穿上雨衣,雨水將帽子、衣物到襪子全部浸溼。由於雨勢太大了,志工先躲到一戶民宅遮雨棚下;屋主對志工的存在不以為奇,雙方微笑示意,簡單問候。

這場忽然興起的大雨則沒人討論,彷彿志工和民眾早已適應它,像是海上的漁夫不會納悶浪濤為何來襲。

專業廠商跨縣市援建

時間回到前一週,一群人聚集在七股區西寮里漁民活動中心,他們主要是來自高雄的慈濟志工,在這已然成為慈濟臨時服務中心的通風空間,籌備著當日將展開的三棟老宅屋頂修繕工事。

早上八點,志工們就陸續抵達,有的正在備餐,招呼大家用早餐,有的則忙碌稍後工務。志工到齊後,慈濟高雄災害應變中心召集人潘機利和副召集人吳宗樺,首先感謝大家前來支援,接著進行行前說明:「志工不要冒險,不能爬上屋頂;工地有主任,我們尊重工地主任。」接著志工們以整齊的兩排隊伍,前往一位準備施工的受災戶住宅。

來自高雄的沅興工程師傅已先行登上老厝屋頂了,待志工抵達後,拆除屋頂殘瓦的工作正式開始;兩位師傅將完好無損的瓦片取下,以接龍的方式一路從屋頂傳遞到一樓高的小型鷹架,再傳到在馬路上的志工手中,最後放到屋主的倉庫中。

屋頂修繕要搶時間,必須多戶同時進行。潘機利表示,志工們努力透過各自人脈去聯繫邀約專業廠商,一起進到災區趕工。

雖然人人有心,但天公不作美。七月下旬起,竹節草颱風、范斯高颱風外圍環流不斷影響臺灣,西南氣流增強,高屏出現雷暴雨。雨量大且間歇不斷,讓需要使用電器和高處作業的工程難以開展;但只要雨勢稍歇或放晴,工班就趕緊施工。

隨著天氣起伏,同意修繕的戶數也浮動著。西寮受災戶看到慈濟修繕的決心與誠意,還有採用材質極好的三合一瓦型烤漆鋼板等多款建材作為屋頂,願意接受援助的戶數逐漸增加,從個位數變成雙位數,超過三十戶。

「我們負責兩個里,除了西寮里,還有頂山里。」潘機利說,高雄團隊在修繕援助的經驗豐富,此次承接受災較為嚴重的行政區,同時安排第一線的人力及行政工作。

團隊共同承擔與成長

災後修繕需求暴增,臺南當地專業廠商工班人力不足,屏東志工同樣跨縣市支援,承擔臺南市七股區龍山里九戶修繕工作。運作模式如同高雄,於所在縣市設法接洽和邀請廠商前來;場勘或修繕時,包括慈濟屏東災害應變中心召集人及副召集人都會到現場,行政組、機動組、真善美記錄團隊也一同前來。特別的是,屏東團隊還有慈濟分會社工同行;社工張智翔表示,屏東團隊在修繕援助方面仍在起步階段,正努力建立並累積作業經驗。

慈濟屏東災害應變中心召集人黃麗香說明,上人提及這次大規模的災害救助,會是志工和社工成長的契機。「今年初嘉義大埔地震,臺南楠西受災嚴重,慈濟協助民宅修繕,屏東的鄭秋成師兄便成立工班,參與修繕工作,累積援助修繕的經驗,但這次獨立承擔一個地區,事前還是需要詢問團隊的意願。」黃麗香接著欣然笑開了說:「結果大家都很願意。」

無論是志工或合作廠商,從高雄或屏東前往認養的鄉鎮,往往單程就要花上至少一個小時;包含臺南團隊承擔的北門、學甲等區,在災區施工有各項後勤需求。「每日約有四、五十名志工分散各區,去做第一線志工和工班的後盾。」慈濟臺南災害應變中心的副召集人林千用細數:「組別有機動、真善美、香積、生活、行政……這次還有安排『小工』。」小工的主要任務是協助清掃修繕戶的內外環境,以及前述的屋瓦接龍或建材搬運。

在臺南有多個行政區同時修繕,志工為工班團隊備餐和送餐,或者更新完工進度等行政事務。在地資深慈濟志工黃惠表示:「跨縣市來支援的每個團隊,臺南都會安排一位專任的行政窗口對接。」

臺南佳里、仁德、安平慈濟會所分別負責準備三餐,但由於天候不穩定,遇到突發的強降雨時,也會面臨餐點臨時取消的變化球。在慈濟佳里聯絡處負責茶水點心的生活香積窗口林素香舉例,「我們每天都滾動式調整人力,像昨晚才知道今天要準備三百五十份點心。」她笑說,志工會像菩薩一樣從地湧出,所以不用太擔心人力缺乏的問題。

跨界共善不被難困住

進入八月,西南氣流帶來的降雨劇烈,臺南市八月二日、三日停班停課;八月四日,儘管天氣依然不穩,工班不願再耽誤進度,陸續返回災區。當天中午,七股區龍山里就降下一場大雨,大家困在活動中心。

午後一點半,有著工程背景的志工孫清榮見雨勢漸緩,壯碩的他站起身說道:「搶時間!」他身邊的孫子、孫侄聽到後,也立即起身跟著出發。

帶領工班的林啟明師兄表示,衡量晴雨不定,他們的作業模式是先將帆布部分掀起,拆除舊瓦片;若遇到降雨,就趕緊將帆布覆回,暫停施工。這樣做雖然比較麻煩,但是能夠避免豪雨灌入屋內損壞家具。

這次共有十八家廠商應邀投入修繕援助,多數來自外地。特殊的是,其中一組團隊全由具工程背景的慈濟志工組成,他們長年負責靜思精舍修繕,因此被稱為「精舍修繕工班」。不像高屏志工當天往返,成員來自各地的精舍修繕工班就近住在慈濟佳里聯絡處。

八月五日早上五點多,三十幾名志工陸續起床,準備用早餐;七時許,修繕團隊窗口陳重光笑稱:「今天終於看見久違的太陽公公。」

雖然天色灰茫茫,但已經看不到陰霾,氣象預報僅有三成降雨機率,志工們士氣大好。用餐後一同祈禱,接著迅速走到戶外,拿起防護帽上車。五分鐘內車隊出門,準備嶄新的一天!

災後修繕,慈濟基金會與臺南市政府合作,在五個災害脆弱區協助弱勢受災戶修繕屋頂,在嘉義同樣與公部門合作進行;由基金會營建處負責媒合志工與專業廠商投入,選用合宜耐候材料、協助規畫施工方式,期盼讓受災鄉親早日安心回家。廠商們為了幫助受災戶,很多都將原本手上的工作暫緩,不計人力和物料成本,在南部目前極度缺工缺料狀態下,他們挺身一起幫助許多家庭復原。

這次民宅受損的狀況嚴重又普遍,非常需要龐大的專業人員進駐,來自不同縣市的慈濟團隊、工程廠商在各種因緣下匯流成形,促成了共善的大盛舉。

引領低碳新趨勢 吃素很潮
撰文•葉子豪 攝影•蕭耀華
每年全球為了供應肉類而飼養的牛、豬、雞等動物,所產生的碳排放與全世界所有交通運輸加總不相上下。

別小看每天吃下的每一口食物,也別低估自己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所能發揮的影響力。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二○二三年統計,全球每年飼養牛、豬、雞等禽畜所產生的碳排放,占溫室氣體排放達百分之十二。

但如果再把砍伐雨林開牧場、種穀物做飼料、處理排泄物等畜牧相關的排放量加總,人類為了吃肉而產生的溫室氣體,與全球運輸業的直接排放量規模相當。

換言之,改變飲食型態,選擇營養均衡的植物飲食,可有效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地球升溫。

慈濟自五十九年前創會之初,即已在生活及行動中推素,隨後四大志業的會所、醫院、學校也一律供應素食。「二○○三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爆發,上人公開呼籲齋戒,那是第一次對外推動。」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高級專員邱國氣,回顧慈濟推素的歷程。

SARS疫情起於人類接觸與食用野生動物,病毒藉由人畜接觸傳染而擴散,上人於是發起「同心共濟弭災疫—五月齋戒月」行動,呼籲人人戒殺護生,避免「病從口入」。

二○○八年緬甸遭受熱帶氣旋納吉斯重創,慈濟前往救助並發放稻種,當地農民滿懷感恩發起「日存一把米」助人行動呼應。上人讚許緬甸農民自發的善行,也擔心全球暖化日趨嚴重,於是推動「素食八分飽,兩分助人好」,將茹素、惜福落實在生活中。

響應上人的號召,慈濟人深入社區加強推素的力道,二○一六年,並發起「111 世界蔬醒日」行動,邀約百萬人減碳蔬食。

「二○二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上人更進一步慈示素食『非說不可,非推不可,非做不可』。」如何說、如何推、如何做?慈濟基金會成立專門推動蔬食的小組,主責推素的邱國氣高專說明,從點到面,從店家到友善國際觀光城市,一步步的行動,結合更多人的力量一起說,一起推,一起做。

外送平臺 蔬食也可以

線上統計網站「World of Statistics」二○二三年公布各國素食人口比例,臺灣有百分之十三到十四的人口是蔬食者,僅次於印度和墨西哥;然而在許多人的既定印象�堙A素食依然存在不好吃、不方便、不營養、不便宜的誤解。

三年多前在花蓮成立的「蔬氧—VO2」外送平臺,就是要把這一連串的「不」字去掉,讓素食變得好吃、方便、營養、便宜,降低吃素的門檻。

VO2平臺的建置,一開始是為了滿足花蓮的慈濟志業體同仁使用外送平臺點餐的需求。慈濟基金會與當年的慈濟科技大學展開產學合作,寫程式、招商,建構蔬食外送平臺,「我們就借用武俠小說中『武林大會』的概念,把花蓮有名的蔬食店家都招進來,讓想吃素食、想嘗試體驗的人能夠用這個平臺選擇、訂餐。」邱國氣說明。

然而外送餐點產生一次性垃圾的問題,如何克服?

「推素就是做環保,我們堅持一定要用可循環使用的環保餐具。」邱國氣進一步說明,VO2平臺不提供送到家的服務,而是採用定點送餐取餐的模式——

餐點由外送員送到指定的取餐點,消費者用完餐後稍微清洗餐盒,再放回取餐點,外送員就會載到清洗工廠,徹底清潔、消毒,然後再分送到各店家備用。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使用,就能避免紙杯、紙碗、紙餐盒、免洗筷等一次性餐具的耗用。

從二○二一年成立至今,有三十多家花蓮素食餐飲業者成為VO2平臺的供餐夥伴,取餐點也從慈濟大學、花蓮慈濟醫院、靜思堂,擴展到花蓮縣政府、環保局、消防局等公務機關及私人公司。

「我太太在慈濟大學服務,女兒放暑假也來學校,所以我就從醫院過來這邊跟她們一起吃飯。」花蓮慈濟醫院研究部醫學統計諮詢師王仁宏,來到慈濟大學「食在永續消費合作社」門外的取餐點提貨,一家人在百忙中得享溫馨的共餐時光。

「訂了餐他們就會送到這邊,你也不用跑去外面吃,對於吃素的同仁來講蠻方便的。」王仁宏讚歎道。

由於採用可循環使用的環保餐具,加入VO2平臺的業者要比同業多付出不少時間精力;每位供餐夥伴對素食也都有一定的理想與堅持。

「我們做的菜很多樣很多元,大概有十一、二種。所以打便當可能有十幾道程序,需要蠻多時間。」對自家便當的品質,業者林于揚頗為自信,因為賣出去給客人享用的料理,也是一家人的日常飲食,所以在食材、油品、醬料的選用上都非常用心。

林于揚坦言,靠素食賺大錢的可能性不高,從業者真的要有服務精神,讓客人可以很方便地吃素。「一步一腳印先把餐做好,慢慢累積客人對你的信任程度,要讓客人拿到便當時,感覺是剛煮好、熱騰騰的,用這樣一個心意推廣蔬食。」林于揚分享道。

主打輕食養生套餐的業者林鈺馨,也是理想主義者,希望藉由實體食物的色香味形,推廣健康蔬食。然而六年前啟業不久,就遇到新冠肺炎疫情,陷入了經營困境;好在加入了慈濟愛心商店(現稱富有愛心店),在慈濟志工的群組露出,獲得了可以維持基本運作的客源。

「疫情期間,客人不能進店�堙A但我們沒有選擇休息,寧願給外送平臺抽成做外送,只希望不能出門的人、確診的人在家也可以吃到素食。那一段時間,就是靠慈濟的醫師、護理師、志工,大家來支持。」林鈺馨感恩道。度過疫情,她在二○二四年歲末加入VO2平臺,健康蔬食理念也因此獲得更多曝光度。

三年多來外送十一萬九千多餐,VO2平臺已在北花蓮的花蓮市、吉安鄉、新城鄉等小型都會區站穩腳跟,而且逐漸往南花蓮及外縣市擴展,甚至有非素食者大量訂餐。

「今年我們也規畫要上臺北了,先透過舉辦『未來市集』結識有心推動蔬食的店家,把他們集結在一起,跟他們互動,接下來合作就會比較容易。」邱國氣歡喜地說。

美好植境 驚喜的體驗

「今天的素食很好吃,營養均衡,味道也夠。」臺北市立復興高中的朱同學,分享對午餐的評價時,仍不忘咀嚼餐後親手做的三明治。看到同學們一口接一口停不了,或是請同伴拿手機留影,隨隊導護的蘇美玉老師肯定地說:「其實孩子才剛吃過素食自助餐,現在還吃得津津有味,可見這口味是他們能接受的。」

位於臺北松山車站旁慈濟東區會所地下室的「植境」,複合式的空間進駐了素食自助餐廳、素食超市、麵包坊以及料理教室,讓民眾可以來這�堨怹\,不知道怎麼做可以學,需要材料可以到超市購買,還有環境教育的展示區、靜思書軒,以及開放式的演講空間。自二○二三年開幕啟業後,大臺北的慈濟志工就充分利用這個場域接引年輕人。

慈濟志工紀雅瑩回想二○二四年一月來到這邊開會,看到一群高中學生在用餐,「我詢問帶隊老師,他說這是獎勵參加校園環保志工的同學,有人贊助費用就帶他們來了。」

十幾歲的青少年們,喜歡吃的通常是炸雞等「速食」,要讓他們吃素不簡單。看到高中生藉此因緣進入這個頗具「現代感」的空間享用蔬食,紀雅瑩頗為驚喜。於是開始結合慈濟志工、學校,邀請企業贊助合作共善,推動「地球永續影響力」方案,讓年輕人們感知素食的美好,了解茹素護生、護大地的意義。

團隊把活動的起始時間訂在中午,師生們先到蔬食自助餐廳用餐,除了品嘗專業大廚製作的餐點,同學們也走進料理教室,動手做全素「鮪魚蛋三明治」;志工們並為同學帶來環境教育的新知,讓大家了解為什麼茹素可以救地球。

「全世界十億頭牛如果組成一個國家,它就是第二大排碳國。我們一直要降低二氧化碳,只要牛的飼養量降低,它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志工郭玫君站上講臺,為同學們解說幾個與全球暖化、茹素有關的重要數字:如果一餐不吃肉,可以減少約七百八十公克二氧化碳排放當量,吃十五餐蔬食減少的碳排量可達十二公斤,相當於一棵大樹一年的吸碳量。

從一餐飯開始,把這棵樹種在孩子心�堙C慈濟志工為同學們設計了「種樹卡」,鼓勵同學們每吃一餐蔬食,就在卡片上填一小格,每集滿十五格,就形同為世界種了一棵樹。

「現在有一個新的英文單詞Climatarian,叫做氣候蔬食,希望大家都可以很驕傲地告訴家人、朋友,我要為氣候而蔬食。」郭玫君勉勵同學們。

從課後回饋單的字句�堙A不難發現許多同學開始意識到自己能對世界做些什麼?

有人發願一天兩餐不吃肉。「唯一吃肉的一餐也只吃五十克以下。」有人第一次知道少吃肉可以減少碳排,「而且素食其實蠻好吃的。」還有同學表示吃了一餐素食後,「感覺自己做了一件很偉大的事情。」

不僅在地的臺灣學子大開眼界,就連語言、文化背景迥異的外僑學校師生也感受深刻。一位臺北歐洲學校的女同學,用英文寫下了「救地球,在來不及之前。」率領同學前來參訪的英國國中暨總高中部校長雷杰翰(Stewart Redden)也分享,來到植境參訪後,發覺素食其實不平淡、不乏味,反而充滿樂趣,可以融入生活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從今天開始,我認為學生們都可能找到一些事情來做,讓他們的生活更永續。」

旅宿特色 美景配美食

除了餐飲,旅宿業也是推素的重要領域。慈濟發祥地在花蓮,而觀光旅遊又是花蓮重要的經濟支柱,慈濟與花蓮縣政府合作,推動「友善國際觀光城市」,鼓勵旅宿業者加入蔬食友善的行列,並設計低碳排、符合永續發展精神的綠色觀光行程。

「如果你有提供早餐,很期盼能夠採用蔬食給客人享用。我們來營造一個跟其他縣市不一樣的感覺。」在玉里靜思堂舉辦的說明會中,邱國氣高專向與會的旅館、民宿業者說明「友善蔬食旅店」的認證標準:如果提供的餐食中,蔬食比例達到百分之四十,就可獲得「蔬綠一星」的認證;二星的標準就要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而要拿到四星,就要做到百分之百蔬食。

就此標準來看,推動「友善蔬食旅店」其實比推動VO2更不容易,因為加入VO2平臺的餐飲業者本身就在經營素食,消費者也是為了吃素才來訂購。然而旅宿業的客人,大部分不是素食者,如何在旅客需求與綠色蔬食之間取得平衡,考驗著經營者的智慧與決心。

「之前還沒有加入友善蔬食旅店時,我們推出來的自助式早餐就是沒有肉的;後來就下定決心,在行銷時就表明我們的早餐是蔬食。」太魯閣族裔的民宿業者吳美香,打破了原住民料理不能沒有魚和肉的迷思。流理臺上,大部分食材都是尋常蔬果,好比火龍果、南瓜、番茄、番薯葉、豆腐,加入原住民慣用的植物香料後,特色的風味就呈現出來了。

「不加蒜頭,我們就用『瑪格利』代替,它就是泰雅族說的『馬告』。」在她的巧手下,米漢堡用火龍果染成粉紅色,搭配新鮮蔬菜,端出一道道特別餐。民宿提供場地,讓社區孩子接受慈濟課輔,孩子們吃慣了她煮的蔬食,有一天臨時購買葷食盒飯當晚餐,竟然反應說不好吃,可見蔬食只要用心選材、烹調,絕對可以征服人們的味蕾。

民宿的英文是「Bed and Breakfast」,如果要經營得好,就要在床具(Bed)和早餐(Breakfast)兩大基本功上下功夫,並提升「情緒價值」。

「例如說你幫客人創造回憶,給他滿滿的溫馨,你給他一些他能夠帶走的東西。情緒價值能讓你的房間價格高過於你所預期的。」榮獲友善蔬食旅店「三星」認證的周金蓮不藏私地分享。原型蔬食其實比葷食更容易料理,簡單烹煮後切一切、拌一拌就很美味,遇到自家民宿客滿時,煮蔬食就可以迅速滿足多達三十人的早餐需求。

私房景點的導覽,美味的蔬食,舒服又符合環保永續理念的居住環境,能讓客人覺得此行不虛,值得重遊。同樣的道理,「友善國際觀光城市」的理想,就是要藉由綠色旅遊,讓人們喜歡上花蓮的好山、好水、好人文,各方合力,幫助業者早日走出強震陰霾,創造永續的榮景。

在慈濟與花蓮縣政府的推廣下,已有超過五百家旅宿業者參加過推廣說明會,很多業者都想申請認證加入,但縣政府一年只開放二十三個名額,可以說每一間領到「友善蔬食旅店」標章的旅宿,品質、用心都是可信賴的。

「二○五○年要淨零排放,旅宿業也要轉型為低碳旅宿,看到蔬食減碳綠色旅遊資訊,很多環境意識比較高的觀光客,就會選擇入住友善蔬食旅店,參加綠色旅遊的行程。減碳,從早餐開始吃蔬食。」邱國氣與眾人共勉道。

吃素列車 往永續前進

二○一七年八月世界大學運動會在臺北舉行,開幕前臺北市政府邀請宗教團體入場祈福,慈濟志工搭乘捷運前往;身穿藍天白雲制服的師兄師姊湧入車廂,旅客為之側目。恰巧前一年韓國電影《屍速列車》引發話題,網友們於是將滿載慈濟人的捷運喻為「吃素列車」。

網路鄉民的創意梗令人莞爾,但從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呼籲人們搭上「吃素列車」,幫地球降溫,其實是當務之急。

環保低碳的飲食方式,也對應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不只是SDG12「負責任的消費及生產」,同時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避免海洋與陸地生態惡化。此外,節省大量餵養牲畜的糧食資源,有助於緩解飢餓與貧窮問題,對自身健康與福祉也具有正面影響。

面對暖化危機嚴峻卻又充滿希望的情勢,慈濟推素不停歇,以更多元、更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方式,接引更多人一起搭上「吃素列車」,往促進永續的方向前進。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706期

數位聖母院 精準保存世界遺產
路透報導,微軟2019年起致力透過數位方式保存世界遺址與歷史事件,項目包括希臘奧林匹亞考古遺址、法國聖米歇爾山,以及紀念二戰諾曼地登陸80周年等。2024年,微軟與法國遺址數位化公司「Iconem」合作,完成了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數位孿生。

台灣味可頌的100種可能
來到台灣,除了珍珠奶茶、小籠包,請不要錯過可頌。有理念的烘焙師傅和創業者玩轉可頌的造型與風味,不僅有經典法式新月型的可頌,也有勇於嘗試加入台灣道地食材和新潮吃法的可頌。台灣「可頌潮」讓你看到台灣美食的豐富、多元,也讓可頌迷重新定義何為完美可頌!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