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從孤立到整合:MCP如何改變AI應用生態


誰能幫你邁向健康人生?週週提供最新的健康情資,【常春EVERGREEN】幫你的健康打底,人生加分!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8/07 第84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科技新知 從孤立到整合:MCP如何改變AI應用生態
數位科技加速綠色轉型:評估步驟與案例分析
最新「輕量沙盒」法規整合金融三業規定,放寬業務試辦範圍
dermoPico 提供精準頭皮檢測,輕鬆科技護髮

從孤立到整合:MCP如何改變AI應用生態
FIND研究員:古廸鴻

在人工智慧(AI)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大型語言模型(LLMs,Large Language Models)如ChatGPT、Claude等已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然而,這些模型在實際應用中常面臨一個核心挑戰,就是模型如何與外部工具有效整合。

傳統上開發者需要為每個工具或資料源建立專屬的整合方式,導致開發成本高昂且難以維護,造成了「M×N」的整合問題,限制了AI模型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這種傳統整合方式,如圖1所示,就如同每一個應用服務都是一個獨立的鎖,而開發者必須為其打造一把專屬的鑰匙。舉例來說,無論是整合Gmail、Google日曆等應用,都需透過不同的API機制進行認證、授權與資料轉換。這些API如同外觀相異的鎖孔,缺乏統一的標準,而開發者必須為每一種服務分別打造對應的「鑰匙」來解鎖功能,增加整合的複雜度與維運負擔。為了解決這個問題,Anthropic提出了一個開放標準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來簡化AI模型與外部工具的整合流程。

圖1 :API整合挑戰

資料來源:aman.ai

【MCP協定-AI應用的USB-C】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是一種開放標準,目的在於為AI模型與外部系統之間的互動提供統一介面。就如同 USB-C 為電子設備提供了通用連接標準,MCP讓各種AI模型、外部工具與資料源能夠「即插即用」,解決過去繁瑣且不一致的整合方式。

透過MCP,開發者不再需要為每個應用服務撰寫冗長的函式呼叫功能(function calling)或API封裝邏輯。模型只需透過統一的MCP描述檔案,即可調用各種工具與資料來源,如同插上USB-C一樣自然與一致,如圖2所示。這種標準化機制不但大幅降低整合開發成本與維護負擔,更加快原型開發與應用擴展速度,讓開發者可以將心力專注於創新應用本身,而非在每次專案中「重新造輪子」。

圖2: MCP 架構圖

資料來源:aman.ai

【技術應用案例-自然語言控制3D建模】

圖3為結合大型語言模型Claude與3D建模軟體Blender的實驗性開源專案實際測試畫面。此專案透過MCP架構,讓使用者僅需輸入簡單的自然語言提示(Prompt),AI即能自動轉譯指令並在Blender中建立對應場景。以此範例,例如跟語言模型說:「建立一個陽光明媚的草地場景,加入幾棵樹與一座小木屋」。

圖3: 自然語言控制3D建模

資料來源:本文作者實際執行畫面

左側是Claude的對話介面,模型會逐步拆解使用者的自然語言需求,轉換為具體的建模指令(例如建立地面、植樹、放置小屋等),並透過MCP定義的execute_blender_code 這樣的介面執行。右側則是Blender的實作畫面,可看到系統已自動建構出草地、小木屋、幾棵簡單的樹,並透過套件如Sapling Tree Gen自動產生樹木外型。

透過這樣的應用整合,使用者可以使用自然語言完成在Blender上的創作,大幅降低3D工具的使用門檻,展示了MCP架構在「自然語言驅動工具控制」上的潛力。

【FIND觀點】

MCP作為一種解決AI整合問題的創新方案,正在逐步改變AI應用系統的開發方式。其標準化的整合流程不僅降低了開發成本。這樣的轉變不只降低開發門檻與維運成本,更進一步提升了AI應用的靈活性、模組性與上下文感知能力,然而MCP的推廣仍面臨兩項挑戰須關注:

安全性與認證機制的建立:隨著AI模型與更多外部系統的整合,如何確保資料的安全性和隱私性成為重要課題。

對於現有系統的整合與遷移成本:將現有的應用系統遷移到MCP架構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和時間。

儘管如此,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發平台與開源社群投入MCP的實驗與部署,其生態系統正快速成形。這不僅為AI技術本身提供了更強的實用性,也改變了整個生成式AI生態帶來可擴展、可維運、可控的發展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

1.anthropic:https://www.anthropic.com/news/model-context-protocol

2.aman.ai:https://aman.ai/primers/ai/agents/

3.blender-mcp:https://github.com/ahujasid/blender-mcp

 
數位科技加速綠色轉型:評估步驟與案例分析
FIND研究員:周樹林

世界經濟論壇提出「產業的數位轉型」,強調數位轉型的重要及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引起各大企業競相投入。然而, 當今永續發展潮流風起雲湧,落實淨零排放已成全球目標,「營利與環保如何兼顧」是所有企業追求永續發展過程中的大哉問。

ICT解決方案的減碳潛力

綜觀現階段多數企業的減碳行動方案,仍處於碳盤查階段,且有較少運用數位工具的色彩。隨著雙軸轉型的趨勢演變,企業應考慮以「數位解方結合永續目標」的策略方針,才能更有效回應產業環境的發展變化,特別是歐盟綠色數位聯盟(EGDC)提出的「ICT解決方案減碳影響力的評估方法論」,非常值得借鏡。

此減碳影響力的評估方式是針對企業同一場域環境或營運項目,計算導入ICT解決方案所產生碳排放量的前後差異。EGDC提出當企業應用ICT解決方案會產生三種不同的效應(詳見下圖):

圖1:三種不同效應之定義與參考範例

資料來源:EGDC,本文作者整理

從上述範例可發現,當企業實際導入數位化的解決方案,三種不同效應皆存在著正面與負面影響。當企業應用線上軟體或系統時,也有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碳排放量,對環境造成潛在的傷害。因此更需要透過結構性的衡量工具,謹慎分析評估實踐數位轉型的過程,究竟能為永續環境提供哪些正向的綠色價值。

當盤點完成每個階段會發生的碳排放事件,後續最關鍵的步驟為「數據的蒐集與計算」。企業可以藉由數據管理平台並協助組織內部取得可靠的資訊流,建立數據信任的基礎,避免因為資訊錯誤而發生漂綠行為。

最後一步的推算評估,為加總一階效應、二階效應與高階效應的所有正負二氧化碳排放的數值,最終實際數值則就是導入ICT解決方案對於環境永續的成效。若數值為正代表導入該解決方案對於環境無正向益處;反之,數值為負則代表導入該解決方案對於環境利大於弊,且具有綠色價值。

ICT減碳應用與評估實例

借鏡EGDC提供的三個ICT解方,以下舉例說明企業如何運用此評估方法,獲得量化應用ICT的減碳效益。

IBM與丹麥最大的能源公司Andel Energi合作開發Flex智慧電網平台,目的是提升能源使用的靈活性,並利用新技術來平衡電力消耗與綠色能源的生產,甚至攜手其他夥伴打造開放的生態,除了降低基礎建設的成本,也能擴散減碳效益。

在減碳成效方面,評估哥本哈根市政府用電狀況,在2023年導入數位解決方案前後,一階效應每年增加0.1公噸二氧化碳,二階效應每年可以減少3.5公噸二氧化碳,總減碳影響力為3.4公噸二氧化碳。顯示不同能源的靈活運用,可以提升再生能源使用效率,推動更環保的電網發展。

FIND觀點:數位驅動淨零成效極大化

數位不僅是永續發展的一個手段,更是其他永續發展手段的加乘器,若能在淨零轉型的方案中,考量數位解方的設計(design in),則可有效放大減碳效益。因此,建議各產業導入減碳措施時,務必要將ICT解方納入,讓數位放大淨零轉型的效益。

參考資料來源:

EGDC (2024). Net Carbon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ology for ICT Solutions. European Green Digital Coalition.

 
最新「輕量沙盒」法規整合金融三業規定,放寬業務試辦範圍
FIND研究員:李佳熹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彭金隆上任後即宣布將透過五大策略積極推動金融科技創新,其中第一項策略為「擴大容錯空間,加大創新領域」,即涉及創新金融業務的試驗,強調「業務試辦」(簡稱試辦)及「創新實驗」(簡稱實驗)的雙軌創新 ...
 
dermoPico 提供精準頭皮檢測,輕鬆科技護髮
數位生態價創組 dermoPico是由韓國Chowis Company與法國 L'Oréal Professionnel Paris合作開發的個人化頭皮檢測服務,美髮師需要先購買dermoPico Harris 檢測裝置,並下載專屬 APP,便可透過30倍放大的相機鏡頭,精確檢測頭皮與髮質狀態 ...
 
以引進AI為由資遣解僱員工 必須符合哪些法律要件?
「我們公司最近要引進AI系統,取代翻譯、撰寫程式及客服工作,總經理要我就上述部門同仁進行資遣,請問要怎麼做才合法?」一位外商科技業人資長問我上述問題。我跟這位人資長說,若公司要引用勞動基準法合法資遣解僱員工,可以引用勞基法第11條第4款規定。

《超人》如此遙不可及的能力,卻能如此貼近打動人心
《超人》的好實在難以言喻,是一種非常整體性的好,很清楚知道要傳達什麼,也知道要用什麼樣的點來建構這些訊息和感觸,又兼顧了娛樂性,每一分鐘,都抓著觀眾,有些時刻輕鬆,有些時刻緊張,有些時刻感動,怎麼把這些元素組合呈現,編導詹姆士岡恩真是做了超棒的示範。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