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不動用武器的戰爭:資源、貿易、數據,交織全球經濟大戰略》
內容簡介:不必動用武器的戰爭──經濟治略!世界貿易正全面進入「政治風險」的年代,此時決定霸權地位的國家級戰略資源是什麼?
╲╲本書焦點議題//
【能源多樣化】【資源爭奪戰】
【禁止進口日本水產品】【中國千人計畫曝光】
【凍結資產變成新興武器】【布列敦森林制度】
【走私轉運再度抬頭】【半導體強國不只有台灣】
【數據是戰略資源】【關稅是個迴力鏢】
【「精算經濟制裁」是門新顯學】
★★★看懂政治與經濟的錢規則!關稅壁壘,物價飛漲,政治強人的起心動念,正影響身處世界角落的你和我。面對嶄新格局,「地緣政治」正快速與「全球經濟」融合,「地緣經濟學」成為全球新顯學。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三得利學藝獎得主鈴木一人,帶您深入探討「後半導體」時代的演變與趨勢,以經濟和政治雙視野,勾勒出21世紀不能不知道的新國際叢林遊戲規則,構建一個「國家安全」與「經濟安全」緊密相扣的全觀圖像。
★★★22張直觀圖表,解說人類發展關鍵!本書圖文搭配,提供最具視覺化的世界戰略圖解;深入淺出,解說「貿易陷阱」、「經濟安全」、「地緣政治」多重交織的關係。從石油、半導體、專利技術、情報資源、假新聞操作能力、經濟制裁能力等,一網打盡,分析決定霸權地位的國家級戰略物資。22張直觀圖表完整揭露全球資源現狀,完整盤點台美日韓歐,各自握有哪些無可取代的半導體強項,帶您一手掌握人們日常生活與國際政治經濟的重大議題。
★★★「經濟制裁」與「關稅戰爭」,傷人又傷己?
◎為什麼,經濟制裁會成為國際間最流行的「不動用武器的制裁手段」?
◎為什麼,「精算經濟制裁」成本與效果,已成為國際新顯學?
◎為什麼,歐盟對俄羅斯經濟制裁,反倒演變成天然氣漲價的「七傷拳」?
◎為什麼,對獨裁國家實施禁運,反而會促使它們發展核武?
◎為什麼,美中兩國不再能像冷戰時期一樣,以武力硬碰硬?
★★★__解讀世界資源動態,是國際關係新潮流!
◎為什麼,原油與物價會隨著地緣政治騷動而上漲?
◎為什麼,中國要發動「千人計畫」,掠奪外國機密技術與智慧財產權?
◎為什麼,口罩、疫苗和稀土也成為戰略資源,甚至和半導體一樣重要?
◎為什麼,中國禁止進口日本水產品,也算是以經濟作為武器?
◎為什麼,「打擊假訊息」會成為經濟戰爭的成敗關鍵?
◎為什麼,中東石油在美國能源大戰略中的位置已不再那麼重要?
◎為什麼,台灣也算是資源強國?
◎為什麼,美中對立後,半導體產業鏈會很快分邊站?
★★★__全球產業進退兩難,潛藏自由貿易的三個陷阱!
◎第一個陷阱:「市場經濟能促進民主化」的錯誤迷思。
◎第二個陷阱:無法完全脫鉤的供應鏈。
◎第三個陷阱:切斷相互依存關係將遭到反噬。
★★★__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不可不知的四大經濟戰略手段!
◎經濟制裁,針對個人和組織施加制裁。
◎出口管制,針對管制目標項目限制出口。
◎暫停通商,可單方面針對目標國施加制裁。
◎經濟援助,利用經濟饋贈來達成外交或戰略目標。
★★★__精采對談:獨家收錄鈴木一人與慶應大學法學部教授細谷雄一的深度對談,讓你一掌握世界上資源、戰爭與貿易的重要資訊!
作者介紹: 鈴木一人 ,東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地緣經濟學研究所所長。生於1970 年。立命館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碩士,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歐洲研究所博士(現代歐洲研究),專攻國際政治經濟學。曾任筑波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專任講師、副教授,以及北海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教授等職位。2020年10月起,擔任東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曾任聯合國安理會伊朗制裁專家小組委員(2013-2015年)。2022年7月,擔任國際文化會館地緣經濟學研究所所長(IOG)所長。2012年,憑著作《宇宙開發與國際政治》一書榮獲第34屆三得利學藝獎。
搶先試閱:〈備受矚目的「地緣經濟學」〉
使世界經濟成為單一市場
在國際政治學中,有關外交、軍事、安全、經濟等議題,長期以來一直被區分為「高階政治(High Politics)」和「低階政治(Low Politics)」兩個領域。所謂「高階政治」,是指涉及軍事、外交與國家安全保障的政治事務;「低階政治」則是指涉及通商、貿易、貨幣等經濟關係的政治交涉。這兩個原本分別發展的領域,在一九七○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後,被整合成「國際政治經濟學」學門。
石油危機起因於第四次以阿戰爭(贖罪日戰爭),當時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友好國家實施原油出口禁令,原油價格在短短三個月內暴漲至四倍。那時,日本有約八成原油依賴從中東進口,人們開始擔心石油價格暴漲與產品供應短缺,因此發生了搶購衛生紙之類的恐慌,社會一片混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僅是原油,所有商品都能在各國間自由交易,這也成為世界秩序的基礎。
特別是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加速的全球化,不僅促進貨物流通,也活化了資本的流動。生產成本較高的已開發國家,開始把生產據點轉移到生產成本較低的開發中國家,於是出現了「產業空洞化」的現象;開發中國家受惠於此,多數社會階層所得隨之提高。
為了把遍布全球的生產據點連結起來,《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轉型為世界貿易組織(WTO),進一步推動自由貿易的發展。
隨著WTO成立,各種雙邊與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相繼締結,國際間的分工體系也就此確立,全球化供應鏈的生產模式由此展開。
例如,在製造一輛汽車時,半導體來自台灣,顯示器來自中國,車體零件來自泰國,最後日本汽車製造商才真正生產出一輛汽車,這樣就成為足以降低成本和發揮強項的生產最佳化模式。
為了進一步支持這種生產最佳化模式,國際社會與各地區也構築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自由貿易區,主張「在這個框架下降低或免除關稅」。跨國境貨物貿易將產生關稅,可能阻礙全球化發展,這些組織就開始推動免除關稅,朝著「使世界經濟成為單一市場」的方向邁進。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世界經濟朝向單一市場演變」,亦即作為全球化及自由貿易理念和基礎的國際秩序已開始動搖。
中國利用經濟實力施壓
隨著全球化進展,生產成本較高的已開發國家,雖然繼續生產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但是低附加價值的量產化產品,則轉向由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生產。在此趨勢中受惠的大多是開發中國家,而中國更被稱為「世界工廠」。
由於中國擁有優質勞動力,且薪資低廉,再加上經濟特區等優惠政策利多,不僅吸引眾多企業設廠,也為中國經濟成長帶來助力,讓中國搖身一變成為巨大市場。
中國在二○○一年加入WTO之後,得以完全整合現代生產系統,以「世界工廠」之姿,挾著巨大市場,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扮演核心角色。這不僅讓日本製造業受到影響,全球製造業也都把中國當作生產據點和零組件供應地,最後還將中國變成商品主要消費市場。
隨著中國成為全球化供應鏈的一員,與世界市場的關係緊密相連,中國便開始以「經濟大國」和「軍事大國」自居,自信滿滿地在國際社會中提高聲量與話語權。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原本以為把中國帶入全球市場、提高生活水準後,會讓中國了解到資本主義的優越性,進一步將政治體制改為民主制度。然而事與願違,中國享受市場經濟帶來的紅利後,始終未能自發性改變政治體制。
更有甚者,中國不僅以東亞、東南亞為中心,逐漸擴大影響力,更將勢力擴張至南海、東海,對香港也是用盡暴力手段,讓「一國兩制」形同虛設,而且還頻繁發表統一台灣的言論,企圖影響國際秩序。
中國為了藉由這些行為達到政治目的,也利用經濟實力對他國施加壓力。事情的開端,要追溯到二○一○年,中國漁船在釣魚台列島海面衝撞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中國船長被日本逮捕後,中國對日本實施稀土出口禁令,逼迫日本政府釋放船長。由此可見,中國把自己的經濟實力拿來當作影響外交事務的手段。
直到近年也有相關實例,當澳洲主張世界衛生組織(WHO)應介入調查新
冠病毒起源,中國採取禁止進口澳洲農產品和鐵礦的措施,此舉證實中國的確會利用巨大的市場規模來實行「經濟治略」(ES)。
也就是說,中國刻意將政治、外交和經濟綁在一起,利用經濟實力達成政治外交目的已成常態。從中國的行為可以看出,國際政治經濟學正面臨進一步的變化。
經濟治略催生出「國際政治經濟學」
以經濟的視角重新審視「國際情勢」或「地緣政治」學科,被稱為「地緣經濟學」。
許多人將中美衝突視為「新冷戰」,這是以美蘇冷戰作為前例所產生的觀點,因為美蘇冷戰時期確實是東西兩大陣營的競爭。西方具有壓倒性的強勢經濟實力,競爭主要著重在「軍事實力」和「安全保障」,但冷戰終結後沒多久,前面提到中國的經濟與軍事力量開始抬頭,當我們觀察國際政治局勢時,重點也必須放在「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另外,聯合國等組織改用經濟制裁取代軍事制裁,也讓我們在研究國際局勢時,經濟與政治兩大領域變得密不可分。
回顧第四次以阿戰爭期間禁止原油出口的措施,其實也是「將貿易當作『武器』,逼迫對手做出政治讓步」,這既是國際政治學與地緣經濟學的領域,同時在手法上也算是經濟治略的範疇。總之,「國際政治經濟學」是由經濟治略催生出來的學問。
但是,長久以來這門學問的「起源」並未受到重視,僅被視為國家之間相互依存與制度化的問題,重心主要都放在貿易或投資,沒有人深入解讀經濟治略、安全保障與國家戰略。現代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必須重新審視外交、軍事、安全保障與經濟的關係;加上「地緣經濟學」這個詞彙被廣泛使用,也引起更多人的重視,這都是因為經濟治略帶來新改變所致。
為何被稱為「不動用武器的戰爭」
美國向來以維持國際秩序為目標,過去聚焦在「民主主義」與「專制主義」兩種政治體制的對立,現則轉為塑造國際社會秩序的意識形態之戰,並以此重新定義美中關係。
國際社會將美中關係視為「新冷戰」,展開討論。但「新冷戰」與美蘇冷戰有一個關鍵性的不同,也就是美中雙方已形成深厚的相互依存關係。川普政府一再強調必須與中國「脫鉤(Decoupling)」,但是現實中,美中經濟已密不可分。
在相互對立的「高階政治」與相互依存的「低階政治」並存的矛盾中,出現了所謂的「經濟治略」。
經濟治略有各種定義,一方面作為影響經濟層面的「手段」,但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實現政治「目標」,藉以強迫對手改變對外政策。但無論如何,各種定義的共通點都是「利用經濟手段,達成國家的外交戰略目的」。然而,經濟治略與軍事制裁有所不同,所達到的效果未必穩定一致。
經濟治略常被稱為「不動用武器的戰爭」,但其效果很難像戰爭一樣使對手屈服,或是強制對手改變行動。再看石油危機的例子,無論經濟實力高低,只要擁有獨占性戰略物資,讓他國高度依賴,即使是發展中國家也能利用經濟治略當作戰略手段。第二章會提到中東的原油(資源、能源),以及第三章所討論的半導體,皆是代表性例子。
再者,為了打擊敵國而採取經濟治略措施,也可能波及盟國,甚至對盟國的經濟或私人企業造成傷害。第三章將以半導體為例詳細說明,美國的經濟治略和對中國的相關限制,都因半導體受到關注。由於經濟治略並非戰爭的替代品,只能在特定環境與條件下被當作戰略性手段,它的有效性、限制、必要因素、能夠作為戰略使用的條件,都必須經過謹慎評估。
日本即使在二○○○年代前半對中關係處於緊張的時期,國內仍普遍存在「政冷經熱」 的觀點, 也就是「即使雙方在政治外交上有摩擦, 經濟上仍應加強合作」。當時這種想法不僅存在於經濟界,在政界亦屬主流。這樣的想法也不限於日本,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即使有政治爭議,全球經濟仍應走向一體化」,並試圖將中國、俄羅斯等政治體制與價值觀截然不同的國家納入其中。
但隨著國際局勢變化,以及二○二○年新冠病毒在全世界大流行,日本政府認知到重新審視供應鏈的必要性。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看,至今一直分開討論的政治、外交和經濟,已經密不可分;過去日中關係採取「政冷經熱」的做法,反而不恰當,特別是中國擁有強大經濟實力之後,便利用經濟作為戰略手段,與政治外交緊密掛鉤。
日本必須做好因應對方戰略的準備。於是,「經濟安全保障」的討論逐漸浮上檯面。「經濟安全保障」措施並不單僅針對中國,任何國家若欲透過經濟手段達成政治目標的經濟治略,日本都必須思考如何因應與對抗,這正是「經濟安全保障」的核心所在。即使國際社會已邁向全球化,也不應該將其視為單一市場;在確保國家安全的前提下,若有必要,必須切斷與部分國家的合作,這才是「經濟安全保障」的本質。
當然,對日本來說,中國仍是最大的貿易夥伴;對於與中國對立日益加深的美國而言,情況也差不多,幾乎不可能實現完全脫鉤。在這種現實背景下,如何同時抑制對方影響力,又能維持順暢的經濟活動,這種矛盾與拉鋸就需要適度調整與管理,而這正是「經濟安全保障」所追求的核心目標。
從國際政治經濟的角度眺望世界
我擔任所長的地緣經濟學研究所,從二○二一年起,就開始實施「經濟安全保障一百家公司問卷調查」。在二○二三年舉辦第三次調查時,有答卷者問到:企業會面對什麼樣的危機,又該怎麼防備?
問卷調查詳細內容可參考地政經濟學研究所的官方網站與手冊。從包含石油相關企業在內的受訪公司回答可看出,它們高度關注中東局勢對資源與能源動向的直接影響、美中對立加深造成雙方互相實施限制、這些限制所帶來的成本與出口條件變化、國內政治穩定與國際和平環境的維持等議題。此外,受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影響,針對台海危機進行應對模擬或計劃進行模擬的公司,合計已超過七成。
就像先前提到的石油危機一般,在過去,原油是對日本經濟活動影響最大的國際環境變數。對日本來說,能源攸關國家存亡是無庸置疑的,但如今情勢已大幅改變。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美國能夠自給自足生產能源,介入中東政局的動機也日漸降低,雖然中國明顯展現出想趁機而入的意圖,但全世界原油產量第一位的沙烏地阿拉伯,也在「去碳經濟」及「美俄生產能源多極化」(Multipolarization)的背景下,開始推動「脫離石油依賴型經濟」的改革。
另外,自二○二二年以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色列對加薩的攻擊,再加上擔憂台海危機爆發,在在都使得國際格局改變,整個國際秩序開始動搖,這進一步加強企業「必須未雨綢繆」的意識。從二十世紀初開始,人類社會進入資訊化,「數據是二十一世紀的石油」這句話開始流行。我們使用電腦、智慧型手機等設備線上互動,產生龐大數據量。這些「大數據」(Big Data)倘若經過分析並加工成「有效數據」,不僅可作為行銷資料,還可用來預測大型傳染病,以及優化各種系統演算法。
另外,能夠提升軍事、安全保障等系統功能的有效數據,更具有與石油匹敵的價值。因此,在分析和處理大數據時,為了能夠瞬間存取和處理,必須使用具有高度運算能力的半導體。數據也跟國家安全保障息息相關,在中美衝突初期,美國就對中國大型通訊設備企業華為實施制裁,半導體成為「戰略物資」,禁止提供給華為使用。這些變化是資訊化所帶來的結果。
換句話說,如今我們不僅必須關注傳統重要資源(如石油),與中東產油地帶的動向,也必須密切關注中國的動作,以及美國的對中政策,否則就難以掌握瞬息萬變的風險局勢。當風險趨於多元化與複合化,我們會愈來愈難判斷「到底將發生什麼危機」。若想真正做到應對風險的準備,我們就不應只緊盯著眼前的小變化,還必須以更宏觀的角度事先掌握「國際秩序正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因此,本書將依序說明下列議題:隨著全球化的進展,經濟如何逐漸成為達成政治與戰略目標的手段(第一章);探討中東情勢,以及與地緣政治密切相關的原油、天然氣等能源風險(第二章);以「戰略物資」半導體為例,解析美中激烈衝突背景下所浮現的經濟安全保障議題(第三章)。最後,統整上述所討論的資源與自由貿易,進一步認識國際政治現況與秩序趨勢,探討日本該如何面對風險(第四章)。
在終章中我與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地緣經濟學研究所歐美組組長細谷雄一先生,就國際秩序與貿易議題對各國產生的影響進行對談。細谷老師的歷史造詣深厚,藉由與他討論,我們得以描繪出本書的核心概念「世界地圖=掌握世界全貌」。因此,希望各位讀者先從終章開始閱讀,加深對地緣經濟學的理解,最後再讀完整本書,建構出整個議題的全貌。
倘若讀者能透過本書以資源、半導體等戰略物資與實際案例呈現的「地緣經濟學」觀點,打開「經濟治略」與「經濟安全保障」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全視野,我將深感榮幸。
⏩⏩閱讀更多 明白文化出版 鈴木一人《不動用武器的戰爭:資源、貿易、數據,交織全球經濟大戰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