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緬甸震災 通過封鎖 援助曼德勒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5/02 第411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步步艱辛卻值得
證嚴上人專區 看到、聽到、盡心力做到
慈濟脈動 內建防毒軟體 入校宣導16年
焦點專欄 牽起病人的手前進
步步艱辛卻值得
回顧過往幾個月《慈濟》月刊報導的時事脈動,總是天災人禍交織成悲歡離合——二月號描繪土耳其滿納海國際學校的故事,去年底來臺的敘利亞師長們在途中得知,糾葛十三年的內戰結束,他們不再是難民;三月號、四月號闡述年年逼近民居的美國洛杉磯山火,災難規模遠超想像;三月號封面故事則是發生在農曆年前的臺灣嘉義大埔震災,如今慈濟仍在臺南災區籌辦永久屋建設事宜。

盤點五月號月刊報導內容,感嘆世間依舊動盪不休。緬甸中部三月二十八日發生強震,為華人世界所知的瓦城——曼德勒及其周邊地區,高達三千多人罹難。當馬來西亞、臺灣、印尼、中國大陸慈濟志工正多方設法把救援物資送達當地的同時,國際媒體已把焦點放在美國關稅政策造成的經濟衝擊。

緬甸軍政府四月二日宣布到二十二日暫停內戰,以利救災。已在災區的仰光慈濟志工,把握這段停火空檔,積極訪視醫院、寺廟、孤兒院、安置中心,致贈帆布、福慧床、飲水、食糧等物資,啟動「以工代賑」模式請村民協助為受創寺廟、村落搭建臨時住處。此外,與國際救援機構、本地華人組織交流看法,也為中長期援助蒐集更多訊息。

根據近十年來世界慈善捐助指數(World Giving Index)統計,緬甸曾連續多年蟬聯冠軍,堪稱是最樂善好施的國家;近四年來,內部衝突、局勢不穩、物價上漲,志工慈善賑濟,步步為營。

慈濟全球慈善足跡迄今達一百三十六個國家地區,有六十八個國家地區設立分支聯絡點,寸寸步履篳路藍縷,艱辛卻值得;以緬甸為例,二○○八年納吉斯風災造成十萬人往生,馬來西亞等國慈濟志工克服萬難,首度進入賑災,後續發放穀種扶助受災農民,在地志工也一一浮現,並帶動出「米撲滿」助人的善行。今年曼德勒大地震發生後,他們因此能即刻趕往災區。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是慈濟周年慶,今年四月二十一日,慈濟邁入第六十年;當天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志工在印度王舍城靈鷲山,於佛陀說《法華經》的說法臺與靜思精舍連線志工早會,並恭誦《無量義經》梵唄。這段時間以來,在靜思精舍與各慈濟會所也舉辦朝山經行,大家心念一致,祈求人間紛爭止息,平安無災。

看到、聽到、盡心力做到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黃逸樵
愛護天下苦難人,只要看到、聽到、手伸出去做得到的,就盡心力去做,每一天、每一秒付出,做出時間的價值、生命的價值。

時間易逝,無形無聲過去,要再拉回來不可得;未來還有多少時間不可知,因為人生無常,所以常說要把握時間,有把握分秒,才會有現在。感恩在這幾十年間,就是一個念頭:「為佛教,為眾生」,這是我的師父給我的兩句話,短短六個字,我謹記奉行,承擔到現在。慈濟將近六十年了,沒有想過要如何累積,只是看到了人間苦難,不忍不捨,想著如何去幫助,每一天、每一秒付出,就走到了今天。

時間能成就人,沒有時間也做不出四大志業;我很感恩菩薩們、四大志業團隊,挑起了天下米籮,沒有大家同心同志願,來會合師父的心,就沒有今天的慈濟。我不敢休息,休息就失去時間的價值,只要有時間,我就不怕辛苦,珍惜點滴。

這個時代和五、六十年前已經完全不一樣,社會經濟更好,貧富差距也更大。我天天坐在同一個位置,能走出去的範圍很小,但我的心天天放大在天下。科技發達,只要手指一點,國際時事就快速近在眼前,天地之間氣候不調,人心動盪不安,我分秒都在擔心中,虔誠祈求平安,也希望人人培養真誠的愛,只要有人有困難,都能伸出雙手,扶他、護他、祝福他。

地球人口年年不斷增加,思想愈來愈高漲,年輕人也有他們的理念,我時常感慨跟不上;不過生起信心,篤定人心本是善良,只要有好的環境,讓有因緣的年輕人能認同、願意走進來,讓他們了解生命的價值觀,一起為人間付出、利益社會。

該做的事,做就對了。很多事看到、想到,可是人力做不到;力量雖然有限,但在因緣範圍�媗巨魽B知道、做得到的,就盡心力去做。認真專心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天天的日子,如此而已。

三月底緬甸發生強震,聽到報回來的災情,有六百多間寺院倒塌,損傷不少人,原本收容的孤兒也難以安住;心�堭噯{著要如何去幫助,但最困難的是物資非常難送進去。緬甸的慈濟人啟動救災,雖然人數不是很多,但他們不放棄,我們也不放棄,一直在努力設法;這一波能有多少力量幫助,我們就要做多少事。

人間不如意事多,苦難也很多;回過頭來就會覺得能生活在平安的地方,要知福惜福,還要感恩與疼惜。每天幾個銅板,小額捐款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影響,但天天都有一念想要助人的心;點滴可以成江成海,這江河大海也有你的那一滴水,一點一滴會合成救助苦難的大力量,也成就了自己生命的價值。

想來人生感恩事多,感恩自己心中有愛,從年少、年輕,走入了中年,一直到老年,時間過去,唯有「愛」字永遠沒有過去;也感恩愛總是圍繞在身邊,從來沒有減少,菩薩們從海外、從臺灣各地歸來,天天與我談愛,談真誠的大愛。這分愛與被愛,清淨無染。

今年和去年一樣,新加坡、馬來西亞慈濟人在慈濟周年慶這一天來到印度靈鷲山,在佛陀說法臺誦《無量義經》梵唄。看著大家隊伍浩蕩整齊,一步步朝山上去,聽著大家捧著《無量義經》唱誦的聲音,想著這樣的境界,總是感動和羨慕;我今生去不了,不過天天清晨,我的心都向著靈鷲山頂禮,感恩大家帶著我的一念虔誠,步步接近佛陀心靈的世界,要記得修福,打從內心發願造福人間,還要修慧,見證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的確到了這個地方說法,慧命延續至今,靈山法會,永遠不散。

在這個時世之間,很需要安住大家的心,定下這一念心,對自己有信心,願意為善天下。付出並不會減損自己,人人心中都有一畝心泉,可以滋潤大地群生;這畝心泉取之不竭,提取再多也不會減少,利益人間的能量會不斷增長。愛的能量少不了我,更少不了你、少不了他,要相互感恩,相互祝福人人的功能、良能就像井水汲不完,對人間造大福,付出多少就得多少福。請大家多用心!

內建防毒軟體 入校宣導16年
撰文•葉子豪
攝影/黃筱哲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三項是「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細項之一為「強化藥物濫用的預防與治療,包括麻醉藥品濫用以及酗酒」。慈濟「無毒有我」、「以茶代酒」宣導行動行之有年,防毒說明會高達二萬二千場、一百九十四萬人次參與,幫學子把「防毒軟體」安裝在心中,擋下錯誤的第一次。

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舉世知名,即使不懂音樂的人,也對那三短音一長音,跌宕起伏的開頭印象深刻,但您見識過毒癮者演出的「變調」版嗎?

慈濟大學於二○一六年運用傳播、醫療科系資源,製作了《K他命運交響曲》動畫片,二十二分鐘影片演示了青年學子從接觸毒品到無法自拔,身心受創的沉淪過程。

戒毒者小荳(化名)在片中描述親身經歷——起先以為不會上癮,多喝水就會排掉,到後來「坐個遠程的車你就受不了,要包尿布,最嚴重時十分鐘跑一次廁所,有時候根本尿不出來,就是痛!」

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郭漢崇醫師則警告,毒品K他命會讓膀胱萎縮、纖維化,當膀胱容量低於一百毫升,只要累積二十毫升的尿量就忍不住。「傳統的藥物治療,不管是口服藥物或膀胱內的灌藥,對這些病人都沒有效,復原非常困難。」

這支結合醫療專業的動畫短片,網路累積四十多萬人次觀看,並在各地機構、學校播放;而在此之前,慈濟教師聯誼會早已展開「無毒有我,有我無毒」的反毒教育宣導,截至二○二四年底在校園、社區進行二萬二千三百七十三場次。之所以要全臺跑透透去推動,就是因為要跑在無孔不入的毒品之前,「我們要無所不『堵』!」帶領教聯會團隊宣導的志工陳乃裕語氣嚴肅地說。

與毒競速 救到一人就值得

「二○○九年五月,慈大邀請蕭水銀教授和中研院林仁混院士夫婦到校參訪,蕭教授針對臺灣的『毒害』侃侃而談,後來還寫信給慈大王本榮校長,希望慈濟也關心此議題。」時任北區教聯會總幹事的陳乃裕深刻記得這個因緣;後來他受慈大校長之託,前往臺大藥理學研究所拜會,蕭教授指出毒品危害之大,與父母、師長缺乏常識及危機意識息息相關。

陳乃裕曾在大學、補習班任教,接觸許多學生,深有所感,於是和王本榮校長商議,結合大學院校資源與慈濟教師聯誼會志工,展開「無毒有我」反毒專案,設計教案並培訓種子教師,隔年元月走進校園宣導。

從那時開始,慈濟教育志業正式成為臺灣社會反制毒害的重要力量。慈大因地緣之故,大多以花東為活動範圍,宣導團隊師生走入偏鄉的部落與國中小;而遍布全臺的慈濟教聯會,採取類似掃描電腦病毒的方式,密集而普遍地走訪各縣市包括外島學校,從市區的大專院校到山巔海濱的迷你小學;而且不只去一次,因為一屆屆的孩子不同。

「二○二四年辦了一千九百多場,像在嘉義縣就走進四十八所學校,臺東十五所。」微積分老師出身的陳乃裕,精準說明行動數字。截至二○二四年底統計,十餘年來聽過團隊宣導的已逾一百九十四萬人次。「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但能救到一個人就值得了。」

年輕人接觸毒品多是因為好奇。衛生福利部二○二三年統計,濫用藥物者首次吸毒以二十至二十九歲最多,十九歲以下年齡層接觸毒品以K他命為主;新興毒品層出,為躲避檢警查緝,製造販運毒品的手法日新月異,相對地反毒宣導的內容也要時時更新、升級,才能讓青少年聽進心�堙C

來到臺南的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志工將地下樓空間布置宛如小型畫廊,仔細看一幅幅名畫,蒙娜麗莎臉上長出痘斑,手上有多個針孔;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攝入新興毒品LSD,雙眼翻白;逃避批評的男孩吃了搖頭丸,嘴歪眼斜;每一幅改作,都對應不同的毒品種類。

五專部一年級學生們一班班分批聆聽解說,「請問你發現什麼?」志工站在「吸毒後」的蒙娜麗莎像前問著,一位男同學不假思索回答:「青春痘。」

「這個叫毒斑,會讓皮膚潰爛,疼痛難耐,而且很醜。」志工媽媽揭曉謎底,更進一步說明:「蒙娜麗莎最有名的就是她神秘的微笑;可是用海洛因之後,就剩下苦笑、黑眼圈、毒斑,身形消瘦。」

「這一套『當名畫遇見毒品』,是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楊中信博士研發出來的;而我們有人手,就腳踏實地來宣導。」陳乃裕解說道。

大專生聽講,表現得很淡定,大家靜靜聽,十分專注。相對的,國小學生對宣講的反應就顯得活潑、踴躍許多。

新北厚德國小四年級早自習時間,宣導志工從電子菸引入最近「依托咪酯」毒害事件,接著請同學傳一個寶特瓶到後面;突然,哨聲響起,「請有參與傳寶特瓶的同學站起來!」同學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當宣導志工打開寶特瓶,拿出一包隱藏在瓶蓋的白色粉末,大家臉色緊張,宣導志工提醒這是一場體驗活動,平時一定要有警覺,不可隨意幫陌生人帶東西。

「這�埵酗@支電話,如果你的好朋友吸了毒,打這支電話,毒防中心會教導如何戒毒。」在宜蘭縣東澳國小,志工老師王池�i帶領五、六年級的同學們一起念出一串至關重要的數字:「○八○○七七○八八五!」

接著兩位同學受邀上臺,王池�i給他們各一張鋁箔紙,請他們用最快速度揉成一小團。「現在請你們回到座位,把它慢慢地解開來,等一下要驗收。」

兩位高年級女生小心翼翼地把鋁箔紙團攤平,但不論怎樣推、壓,就是無法恢復原狀。王池�i就以鋁箔為喻,說明吸毒對大腦會產生永久性、不可逆的傷害,並以戒毒更生人的例子告誡同學們——吸毒,連想都不能想。

看到慈濟志工用類似畫展的方式做宣導,當天負責看顧學生的總務主任徐嘉珍讚歎道:「很少有這樣淺顯易懂的做法,學生們非常喜歡。」校長鄔誠民鄭重地說:「讓學生知道、理解毒品,就會遠離它;到了國中階段,或進入更大的環境時,比較不會受同儕的影響。」

不要嘗試 盡快離開現場

「無毒有我,有我無毒」宣導團成員之一、小學教師退休的陳芳蘭回憶:「十多年前開始做的時候,我的孩子一個念高二、一個念高三;我記得上人說過,不是只有自己的孩子好就好,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好,這樣我們才會有一個美善的環境,所以我就參加了。退休後更有時間,曾經一年跑九十七場。」

二○一○年投入宣導的時候,她聽聞南部某高職發生一人吸毒、全班沉淪的驚人案例,不只無法自拔,還為了籌錢買毒鋌而走險。走過的地方愈多,聽聞到的憾事也隨之增加,但耕耘久了之後,也會有令人欣慰的正面訊息。

一次重回一所小學校宣導,該校的學務主任特別叮囑學生們,一定要用心聽;因為那位主任的兒子上大學不久,就有人拿毒咖啡包給他,但他堅持不碰。

「主任說,因為兒子小學時聽過慈濟的老師宣導,知道『拉K』後膀胱會變小,要包尿布,所以他才不敢吃。你看宣導有沒有效?」陳芳蘭肯定地說。

宣導團隊除了教育界人士,也有戒毒成功的更生人。年過五十的李嘉霖說明成癮的可怕:「我吸毒吸了二十幾年,時時刻刻都想戒毒。也許戒了三天、一年,當你挫折來的時候,又陷進去了。」

二○一一年,李嘉霖收看大愛電視看到丘昭蓉醫師的故事,生前關懷臺東偏鄉部落、往生後捐大體奉獻醫學教育,這故事敲醒他,終於下定決心戒斷毒癮,並加入慈濟。

他目前在一間廢五金回收場工作,雇主支持他投入反毒宣導,甚至當他請假入校園現身說法,都照常給薪。李嘉霖感念在心,也以更多的努力回報慈濟與社會的包容。

李嘉霖坦言,即使戒毒多年,毒品造成的傷害依舊無法回復。「當年我吸的是二級毒品安非他命,傷害大致集中在腦部,有一些記憶能力喪失了,記不住別人的臉、姓名和電話。若是吸食一級毒品海洛因,五臟六腑都會受傷。」

李嘉霖特別提醒年輕學子們,不要交損友,不要碰不該碰的東西,因為自己的沉淪之路,就是從國中二年級,跟朋友學抽菸、逞英雄開始。如果陷入有可能接觸毒品的環境時,寧可忍受冷嘲熱諷,也要盡快脫離現場。「我以前同儕都說你不敢,試試看嘛!抽一支菸你是在怕什麼?但抽下去就慢慢變成習慣。」

「千萬不要嘗試,不要想說我的自制力很強,可以去控制一切,沒有,不可能;不然毒品就不會叫毒品了。」李嘉霖語重心長地提醒道。

在慈濟教聯會團隊、社區志工、慈濟大學的共同努力下,這個宛如掃描防毒的大工程持續進行。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三項「良好健康與福祉」來看,細項五著重對藥物濫用和有害飲酒行為的預防與治療,可以降低非傳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率並促進心理健康;志工一場場宣導、互動,跑在青少年人口接觸毒品之前,減低後續龐大的醫療、社會成本,避免許多家庭悲劇。

毒品犯罪型態不斷更新、隨社會變遷而變化。如何與法務、教育、衛福等公私部門密切合作,掌握最新資訊,推出合適的教案、增進宣導的效能,是反毒志工們精進不息的功課,要無所不堵,擋下更多「錯誤的第一次」。(參考資料:《有我無毒,許自己一條人生坦途》專書、慈濟教師聯誼會無毒有我教育宣導團臉書)

牽起病人的手前進
口述•鄭毓嬿(花蓮慈院護理師)
畫作/溫牧(秋意濃)
我的護理經驗尚淺,但我的護理生涯還漫長,透過每次寶貴的臨床經驗,看到這個行業的深層價值――護理師是一座橋梁,不只牽起病人的手細心照護,還可以牽起整個家庭、整個醫療團隊,一起向前邁進。

我畢業於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目前擔任胸腔內科病房護理師;投入臨床工作一年多,有位病患讓我印象深刻,他患有「漸凍症」,也就是一般俗稱的漸凍人,在醫學上被稱之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所謂漸凍症,即是中樞神經系統內控制骨骼肌肉的運動神經元退化所致,喪失控制隨意肌的能力,肌肉逐漸衰弱、萎縮、無力,直到完全癱瘓,最終造成發音、吞嚥及呼吸障礙,進而使用呼吸器以長期維生。

二○一九年,陳先生被診斷出罹患漸凍症,之後四肢肌力下降;二○二三年開始臥床,二○二四年五月罹患肺炎,呼吸無力,必須使用呼吸器。

在照護治療的過程中,院方會診了不同團隊,像是復健師為他進行被動的復健,維持他的肌力,避免關節攣縮的狀況;營養師提供足夠的營養;呼吸治療師每天探視,調整呼吸器的設定,緩解他呼吸會喘的情形。在漫長的照護過程中,陳先生背負著龐大的經濟壓力,社工主動提供社會福利補助資訊給家屬,去支撐住整個家庭。

幾年下來,陳先生病程發展到了末期。安寧個管師從旁促進病人的舒適,給予腹部按摩,也同時陪著病人、家屬面對善終這件事。

除了這些團隊之外,護理師扮演的角色,比較像是中間的橋梁,每天為陳先生進行身體評估,觀察呼吸喘不喘,消化的情形如何,並將這些數據資料提供給各團隊參考,溝通適當的照護調整,讓陳先生有全方面完善的照護品質。

在治療期間,我們跟陳先生累積起信任關係,有一次學姊跟陳先生會談時,過程中發現他有一個心願——想要再次牽起妻子的手。

當時我們突發奇想,做一個他跟妻子、家人牽手的手模,象徵一家人陪著他去面對、對抗疾病,陪他走完人生最後這幾哩路,也留存陳先生這段生命過程中的光芒。

〈牽手〉這首歌有一句歌詞讓我印象深刻:「所以安心地牽你的手,不去想該不該回頭」。不只是護理人員牽著病人的手,而是牽起整個家庭、整個醫療團隊,一起向前邁進。

我們單位性質的關係,會收治呼吸比較喘,或是臨終病人,就像是小型的安寧病房;透過這次手模製作的經驗,讓我對護理有完全不一樣的認識,這不只是一份工作,因為護理師的陪伴,讓病人在人生最後感受溫暖,也讓家屬跟病人之間完成人生四道——道謝、道愛、道歉及道別。

我的護理經驗尚淺,但我的護理生涯還漫長,透過每次寶貴的照護陪伴經驗,讓病人的生命變得更加完整,也發揮更深層的護理價值。護理是需要傳承的一個職業,身為新世代的我們會秉持著清淨本性、善的念頭,以及「對準方向,穩健邁步,世代接力,篤行中道」的信念,來守護護理這分志業。(摘自二○二四年十月十八日志工早會分享)

我的護理經驗尚淺,但我的護理生涯還漫長,

透過每次寶貴的臨床經驗,看到這個行業的深層價值――

護理師是一座橋梁,不只牽起病人的手細心照護,

還可以牽起整個家庭、整個醫療團隊,一起向前邁進。

我畢業於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目前擔任胸腔內科病房護理師;投入臨床工作一年多,有位病患讓我印象深刻,他患有「漸凍症」,也就是一般俗稱的漸凍人,在醫學上被稱之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所謂漸凍症,即是中樞神經系統內控制骨骼肌肉的運動神經元退化所致,喪失控制隨意肌的能力,肌肉逐漸衰弱、萎縮、無力,直到完全癱瘓,最終造成發音、吞嚥及呼吸障礙,進而使用呼吸器以長期維生。

二○一九年,陳先生被診斷出罹患漸凍症,之後四肢肌力下降;二○二三年開始臥床,二○二四年五月罹患肺炎,呼吸無力,必須使用呼吸器。

在照護治療的過程中,院方會診了不同團隊,像是復健師為他進行被動的復健,維持他的肌力,避免關節攣縮的狀況;營養師提供足夠的營養;呼吸治療師每天探視,調整呼吸器的設定,緩解他呼吸會喘的情形。在漫長的照護過程中,陳先生背負著龐大的經濟壓力,社工主動提供社會福利補助資訊給家屬,去支撐住整個家庭。

幾年下來,陳先生病程發展到了末期。安寧個管師從旁促進病人的舒適,給予腹部按摩,也同時陪著病人、家屬面對善終這件事。

除了這些團隊之外,護理師扮演的角色,比較像是中間的橋梁,每天為陳先生進行身體評估,觀察呼吸喘不喘,消化的情形如何,並將這些數據資料提供給各團隊參考,溝通適當的照護調整,讓陳先生有全方面完善的照護品質。

在治療期間,我們跟陳先生累積起信任關係,有一次學姊跟陳先生會談時,過程中發現他有一個心願——想要再次牽起妻子的手。

當時我們突發奇想,做一個他跟妻子、家人牽手的手模,象徵一家人陪著他去面對、對抗疾病,陪他走完人生最後這幾哩路,也留存陳先生這段生命過程中的光芒。

〈牽手〉這首歌有一句歌詞讓我印象深刻:「所以安心地牽你的手,不去想該不該回頭」。不只是護理人員牽著病人的手,而是牽起整個家庭、整個醫療團隊,一起向前邁進。

我們單位性質的關係,會收治呼吸比較喘,或是臨終病人,就像是小型的安寧病房;透過這次手模製作的經驗,讓我對護理有完全不一樣的認識,這不只是一份工作,因為護理師的陪伴,讓病人在人生最後感受溫暖,也讓家屬跟病人之間完成人生四道——道謝、道愛、道歉及道別。

我的護理經驗尚淺,但我的護理生涯還漫長,透過每次寶貴的照護陪伴經驗,讓病人的生命變得更加完整,也發揮更深層的護理價值。護理是需要傳承的一個職業,身為新世代的我們會秉持著清淨本性、善的念頭,以及「對準方向,穩健邁步,世代接力,篤行中道」的信念,來守護護理這分志業。(摘自二○二四年十月十八日志工早會分享)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702期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