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證實,美方將在現有最惠國稅率基礎上,額外疊加百分之廿暫時性對等關稅;然而,同時間日本卻被確定僅課百分之十五,南韓更透過巧妙投資操作幾乎零成本「躺贏」。雖然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昨天重申相關支持產業方案,並稱會爭取對等關稅再調降、一併磋商二三二條款,也會爭取關稅不疊加,卻仍未透露將拿什麼籌碼去談,也幾可確定,台灣已然成為美國最新對等關稅政策最大的受害者。
近年來,民進黨政府在對外經貿與產業政策上的一連串動作,引發不少輿論質疑,認為這是一場以「民主」、「抗中保台」為包裝,實則削弱台灣經濟自主與產業根基的「賣台進行式」。其中,以關稅政策的鬆動與台積電的海外擴廠最具代表性。
台灣長期依靠關稅與檢驗制度,保護農業與部分傳產免受低價產品的衝擊。然而,近年民進黨不斷以政治立場作為優先考量,在缺乏全盤評估的情況下,對部分國家釋出降低關稅的承諾。
這種讓步,雖可能換取短期的外交或政治利益,但長遠來看,卻會直接衝擊本土農業與製造業的競爭力,使台灣的糧食與產業安全更依賴外部市場。當一個國家的關稅屏障被主動拆掉,經濟主權也等於少了一層防線。
台積電一直被譽為「護國神山」,其先進製程與全球晶片供應鏈的關鍵地位,更是台灣地緣政治安全的重要籌碼。然而,在民進黨政府的配合下,台積電卻逐步將先進製程外移至美、日、德等國。
其中最具爭議的就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的設廠案。該案不僅牽涉巨額投資與技術輸出,更重要的是,這並非單純市場擴張,而是有明確政治目的,配合美國的「去中化」與「半導體國安政策」,把台積電「去台灣化」。
台積電是否有自主決策權不得而知,但可確定的是,民進黨政府並未嚴格審查這類技術輸出對台灣長遠安全的影響,反而高調宣傳為「台灣技術國際化」。一旦先進製程根留海外,台灣在國際談判桌的籌碼還剩什麼?此次關稅談判就是最好的例子,賴政府底牌盡現,未談先敗,哪有勝算可言?
民進黨最常掛嘴邊的口號是「抗中保台」,「抗中」的確做到了,對岸的敵意與軍事威脅持續升高,而「保台」卻「愈保愈險」。賴清德以「親美」取代「和中」,實際上卻是出賣台灣利益換取美方的虛幻承諾。
從關稅談判到半導體技術外移,這些政策並未讓台灣更安全、更有自主性,反而讓我們愈來愈依賴美國,甚至在無法對等談判的情況下,讓出核心產業、調整經貿規則、犧牲本地利益。
這不是「保台」,而是將台灣逐步綁進他國戰略之中,喪失自主、籌碼,進而喪失未來。在當今地緣政治劇烈變動的局勢下,台灣固然需要尋求國際支持與戰略合作,但合作應是對等、互利,而非單方面讓步與技術輸出。
「賣台」並非單一事件,而是漸進的過程。當關稅屏障逐步拆除、核心產業逐步外流,台灣的經濟命脈與自主性將會一點一點被轉移到海外與外部力量手中。賴政府若真心「保台」,就應該在外交與經貿上堅守原則,捍衛台灣的核心利益,而不是打著「抗中保台」的旗幟,把台灣一點一滴地出賣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