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當代散文】張讓/運河帶他們回去:談《美好運河之旅》

聯副電子報
忙到沒時間對統一發票嗎?【統一發票電子報】為你快遞每兩個月的最新號碼,讓你不錯失成為百萬富翁的機會!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6/01 第741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當代散文】張讓/運河帶他們回去:談《美好運河之旅》
【極短篇】廖鴻基/標本
【慢慢讀,詩】林宇軒/門外漢

  人文薈萃

【當代散文】張讓/運河帶他們回去:談《美好運河之旅》
張讓/聯合報
許多年來我不時寫到喜歡沙漠,在乾旱南加住了五年後,只想要青山綠水。

一晚看英國影集《美好運河之旅》(The Great Canal Journeys),但見放眼是水是綠,立刻喜歡了。於是接連幾周,每晚航過運河,然後帶了一身綠意上床。

每集這樣開始:「我是提摩西.威斯特(Timothy West),這是我太太普內菈.司凱兒( Prunella Scale),我們結婚五十多年了。我們都是演員,也都熱愛運河旅行……」或:「我是普內菈.司凱兒,這是我先生提摩西.威斯特……」

他們住在倫敦,平時忙於工作,周末只要可能便跳上窄船悠游運河,遠離城市。起初只夫妻兩人,後來帶了兩個兒子一起,運河時光是全家最美的回憶。現在他們八十幾了,兒子長大成家,兩人又回到了運河上。偶爾一個兒子加入同遊短程,彷彿回到從前。

不過,這回運河旅行別有深意。普茹(普內菈簡稱)患輕微失憶症,提姆(提摩西簡稱)帶她航行運河除了幫她散心,也在給她的記憶「充電」。2014年初在英國4號電視台放映,那真情打動了許多觀眾,收視意外的好。於是一季又一季,這對老夫妻不斷回到運河,而且從國內遊到歐洲、非洲,甚至遠征到亞洲印度、南美阿根廷,直到2019年退出,由兩位新主持人取代。

或許有人會問:一對老夫妻駕船以烏龜爬的速度遊運河,沒有長江、尼羅河的浩蕩,也沒有崇山峻嶺的壯觀,能有什麼好看?

說得也是,家裡兩名男子就沒什麼興趣。然對我無處不是趣味,越看越有得挖掘。

當然,首先是滿帶親切魅力的提姆和普茹,這是他們的故事。我們一路隨他們回溯過往,順便學點運河歷史。因此不是浮光掠影的旅遊,而近似普魯斯特《往事回憶錄》挖掘記憶重建過去。鏡頭展現的不只是運河,而是融合了景色地理與歷史人生。我們進入他們的故事,感染他們對運河旅行的深情和記憶,於是從香腸似的細長遊船到那一條條布滿了水閘的英國運河,從那時速四哩從容如月下散步的節奏到沿途景色歷史地方人物,處處充滿了意味。國外旅遊部分少了對本鄉本土的深情凝視,多了觀光異地的驚鴻一瞥,風味大異了。

真美!真好!普茹和提姆經常驚嘆。然未必是什麼罕見奇景,而是一帶綠水映照綠林(尤其是愛爾蘭莎嫩河一段,綠林倒影幽幽一片恍如幻境,難怪有水仙的傳說),或是岸上柔軟起伏的山丘田野,鳥雀牛羊點綴其中,正是如畫的典型英國鄉野。這些運河之旅充滿了平常之美,美得謙沖,美得實在,而又不可置信,說不出的動人,像生活中最平常無奇的喜悅。又如我們固然為長途跋涉所見的奇景震撼覺得不虛此行,然最終是身邊日常的好最溫暖踏實,像英國人熱愛的下午茶配奶油甜餅。所以提姆在讚嘆瑞典波羅的海的壯闊後特地補充:「可是心底我還是熱愛英國的山水。」

石黑一雄的長篇小說《長日將盡》裡,敘述者史蒂文森開車短程旅行時衷心感嘆,大意是:「世界其他地方可能有各種驚人的雄山壯水,可是沒一個地方比得上英國山水那般美好動人。」

美國作家比爾.布萊森也說:「全世界沒一個地方像英國鄉野那麼悅目,好像世界最大的公園。」他在英國住了許多年最後歸化入籍,很大原因就在對那鄉野之愛。

我對英國運河毫無所知,因為這節目才學到運河輸送物資對工業革命的重要,它們在歷史上的興衰與重建。開鑿運河英國並非首創,遠在隋朝中國人就為了隋煬帝南巡,開鑿了工程浩大的大運河。看看英國運河網道地圖並不算密布,主要連結南北一些大城而已。

英國山陵起伏,運河隨地形而建高度不一,因此設了許多水閘容船隻變換河道,有時短短水程竟需連續十幾甚至二十幾道閘的「水梯」,耗力費時,讓駕船人十分辛苦。兩人分工,提姆把舵引船入閘出閘,普茹則一次次下船和陳舊笨重的閘門開關搏鬥(不止一次喊推不動),過後兩人呼一口氣又快樂前行。

運河帶來迥異陸路飛馳的視角和景觀,時間慢到近乎停滯,甚至倒回過去。航過約克夏,綠林綠水間是一棟棟工廠廢墟,十九世紀時這一帶是織造業中心,利物浦和曼徹斯特是其中大城,到處是棉坊、織造廠、成衣廠,後來沒落留下了大片廢棄的工廠。高峰時期,英國供給全世界大半的布料。為了運送貨物,運河成了經濟動脈,等火車興起取而代之,運河便淤積廢棄了。

1944年提姆.霍特的《窄船》出版,記述他以窄船為家周遊中部運河的見聞感受。開始不久便點出運河旅行的獨特:「從繁華大道一步下到安靜的運河道,即使在城中心,是一步跨回至少一百年前,給人一種不同,或許比較平衡的觀點來看事物。」他以生動犀利的文筆描述沿河敗落的舊村落和「窄船族」水上生活的樸實與艱辛,經常適時批判工業革命帶來的種種破壞,喚醒了一批新世代的運河迷,更激發了後來的挽救運動(提姆和普茹也積極參與),許多運河才得以起死回生。然後火車追隨運河也沒落了,也需有心人出力挽救。有些地段修復的運河和鐵道並肩而行,像難兄難弟。這些歷史陳跡格外發人深省——煙景繁華轉頭空,一切都是暫時的。

在威爾斯,提姆和普茹航過全英最長也最高的高架運河,由迪河谷拔起,以大塊石材與混合紅糖漿和牛血的石灰泥砌成,跨越一片如夢的翠綠森林,宏偉優美名列世界遺產,展現了英國人卓越的水利工程。運河只容一條窄船和一邊帶護欄的人行道,普茹有懼高症,站在船上下望彷如「航行半空」,似乎隨時可能翻出河道。在約克夏,他們穿過一條特別陰森的隧道,不過三哩多卻花了三小時才走完,她覺得望不見盡頭好似到了幽冥世界,恐怖不已。

提姆說:「人到老年,對事情的期待不同,體會也不同了。」

回顧往昔,普茹悟到不論就事業或婚姻家庭,自己都十分幸運。提姆也有同感。一次演完《李爾王》,他感觸特別深:「李爾王不知道生命裡什麼重要,幸好我知道對我什麼和誰最重要。」

兩人當初同台排戲,因填字遊戲而相識,現在還是玩。提姆說從下棋到填字遊戲,普茹都比他強。他懷念那個聰敏風趣的她,緊接提醒自己:「不能活在過去,只能把握現在每一天。」

一集他們回到布里斯托(Bristol),提姆小時在那裡住了六年。正值二次大戰,遭納粹轟炸特別慘,空襲了五百次。他記得一晚醒來看見天花板一片紅光,以為天亮了,起來一看才兩點,撥開窗簾發現滿城大火,一片奇異可怕的粉紅,黑煙衝天。許多轟炸夜他穿了睡衣躲在樓梯底下的雜物間啃薑餅,果真中彈就報銷了。

普茹隔布里斯托海峽住在一個小漁村裡,屋裡沒電也沒煤氣只有煤油,全村一只電話,看對岸的布里斯托被炸。

她驚嘆他們竟然倖存了下來:「很可能在我認識你以前就失去你了。」

提姆點頭:「讓人意識到生命實在脆弱。我們很幸運。」

每趟旅行,提姆不時報告普茹的狀況。我們見到她體力和記憶逐漸衰退,以及兩人再三出入水閘後偶爾露出的疲憊和老態。有時普茹忽然張皇失措不知怎麼做,提姆情急不耐語氣重了。然最常見的是提姆嘴角一抹笑意,普茹眼中歡欣光芒。運河喚回從前,她又年輕生動了。鏡頭照出提姆的微笑,也照出他眼神隱約的感傷。

他們並肩站在代風(Devon)海邊石灘上,面對陰灰海天,浪潮衝擊,風吹不絕,遙想新探險和新發現。

他說:「有件事始終不變:我們總是在一起。」

她說:「只要你在旁邊,哪裡我都去。」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不正是這樣?

每趟旅行,他們都以為也許是最後一次了。

某旅程末她說出心底話:「我沒法想像沒有他日子怎麼過。希望我先走,或我們一起走。」

來日無多,老夫老妻繼續攜手同行,他在船尾把舵,她在船頭收攬,潮來潮去,運河靜靜流過,這是最美好的時刻。

對追求深度時間的人來說,這種不疾不徐,正是品味一切最好的速度。


【極短篇】廖鴻基/標本
廖鴻基/聯合報
這條魚很特別,長相特別,身上斑紋特別,行為也很特別。被阿料捕上甲板後,這條魚就安靜趴著,不掙扎,也不翻跳,不像其他大多數漁獲,不停地用身體劇烈敲打甲板。

猛跳一陣子後,大多數漁獲都橫七豎八地躺在自己拚命掙扎,而灑出的腥黏體液和血泊裡;唯有這條魚,還趴著胸鰭,端莊完好地穩穩趴在甲板上。

這條魚身形穩重,上盤是黑底加上黃褐色網狀細紋虎斑,下盤是大方的大白點豹斑,周身魚鰭如寶藍色的半透明羽扇,晶亮的眼珠子隱在額上一抹瀟灑的帶狀黑斑裡,他整個體色斑紋,大膽狂放中不失典雅細緻,一點也不輸給熱帶叢林中斑斕奪目的翩翩鳳蝶。

「這尾什麼魚啊?」阿料問老船長。

「不知欸,捕魚這麼多年,不曾見過。」果然,如老船長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海底事,識不完。」

「可以吃嗎?」

「鮮豔又漂亮,若可以吃,恐怕也不好吃吧。」

「給我帶回去做標本好嗎?」

老船長點了點頭。

這條魚的鱗片已特化為盔甲般的硬殼,做成標本不難,只要刀工夠靈巧、夠俐落。阿料先在魚肚子上剖開一條長縫,再用剜刀細心掏出裡頭的魚肉和魚骨。多年討海,阿料刀法算是細膩,一陣掏刨刮削外科微創手術般去骨鑿肉後,留下魚頭、魚尾、魚鰭和之間連著的一身魚皮,像一隻準備在廟會節慶中酬神表演的舞獅。

整條魚就剩下魚鰭和頭骨縫隙中無法清除的碎肉,原本打算防腐處理,但阿料不喜歡防腐劑的刺鼻藥味。他突發奇想,設法固定這條魚被捕時,趴在甲板上的姿態:先讓這條魚安穩趴在庭院的木桌子上,庭院螞蟻多,這條魚軀囊縫隙間剩下的殘肉,就請螞蟻大軍來享用大餐順便幫忙剔除。

螞蟻盡責,大約一周後,縫隙間殘肉盡除,大軍吃飽散去,加上風乾效果,標本自然成型。阿料將魚標本挪進室內,在眼眶添兩顆玻璃眼珠子,除了失漏了點表面光澤顏彩,這條魚標本幾乎保持原樣,穩重地趴在阿料客廳的櫃子上。

投光打燈後,這條魚,這條魚標本重生似地栩栩如生。

自從有了這條魚標本,客廳生色不少,好幾次吸引阿料在客廳停步觀賞,他又覺得,「若是搭配個盆栽,動靜協調,將更有生息。」才這樣想著沒多久,一位朋友主動推薦阿料可以在室內栽一盆合果芋。朋友說,「這種觀葉植物栽種簡單,除賞心悅目外,還能淨化室內空氣。」於是阿料就在櫃子下方的書桌上,水栽了一盆。

合果芋十分「草賤」,只需偶爾添些水,竟就盎然活成一片。從此阿料的客廳中動物植物皆備,有了這兩樣後,法寶共生般,每次經過客廳,阿料都能感受到跟過去不一樣的蓬勃生氣。

這條魚成為標本一陣子後,阿料發現,魚標本像是榕樹長出鬚根,從魚腹往下伸出一根精細透明的細絲。而且,這根細絲不曉得什麼時候已經爬過盆口,伸進合果芋盆栽裡。

既不妨礙標本外觀,也不妨礙盆栽,只是發現,阿料並未將這事放在心上。

有天早上,阿料發現這條魚標本的玻璃眼珠子掉在盆栽邊。當阿料撿起玻璃眼珠子想裝回去時,發現魚標本的眼珠子完好無缺。「這顆玻璃眼珠子應該不是這條魚標本的,但到底哪裡來的呢?」阿料仔細觀察了標本魚眼,魚標本的眼珠子像剛剛擦拭過,不僅飽滿晶亮而且炯炯有神。

又過了幾天,阿料又發現,標本的體色似乎是抹了一層油脂有了光澤,好像是經過保養得了滋潤。

有次阿料經過客廳時,感覺到魚標本尾鰭輕輕動了一下。但阿料跟自己說,「應該是錯覺,可能是一時恍神。」

又隔了三天,晨起,阿料發現櫃子上的魚標本不見了。

阿料直接反應,以為是遭小偷。

想想不太對,「小偷別的不偷,偷標本幹麼?」

後來,阿料在客廳天花板的角落看到這隻魚標本。

這隻魚標本浮在客廳天花板上,栩栩如生,游來游去。

(廖鴻基《魚夢魚》短篇故事集近日將由有鹿文化出版)


【慢慢讀,詩】林宇軒/門外漢
林宇軒/聯合報
窗外日光推演,世界正展開

一場盛大的博覽會


見一班入門的生徒溫書

課室裡萬心向學,筆墨頻頻

停頓。語言的師表也就開始

理清我不及打完的算盤


更多打算落在我的遠慮

近況在晨課裡被先生

搭建成紙鎮,我在其中

步行、生活,乃至建立家室


新的名姓就在高堂下

教養我血液裡的強情

直到大人伸出背後

千萬隻苦手,要我開口──


忽地想起窗外的日光

精神一到,沒有不成的學問


  訊息公告
Poppy:監測室內空氣流動中的Covid-19懸浮物
目前,各國防疫作法包括戴口罩、施打疫苗、快篩與核酸檢測、進行空氣消毒等降低病毒傳染的措施。然而,這些方法都無法進行評估、監控或是這些措施長期的有效性。因此,美國舊金山於2019年成立的一家新創公司Poppy,針對這樣的痛點切入市場,透過開發硬體設備,監測相關病原體的流動與分布,解決目前市場上的不足。

墨西哥Casa Kimberly 住進伊莉莎白泰勒、李查波頓的愛巢
這次在墨西哥的《巴亞爾塔港》Puerto Vallarta附近住了兩家旅館,兩家都和好萊塢傳奇艷后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有關。我不曉得年輕一輩的人還有多少人知道伊莉莎白泰勒是誰,但是她當年可是從玉女升級成玉婆,一個人可以撐起半邊好萊塢票房的艷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