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傳承,最原始的背包
多年前,在對岸當台勞也寫旅遊見聞。投了幾次稿,報社主編來電提議:往後文稿附上照片,以「上海傳真」專欄見報。自此,拎著盥洗包逍遙大江南北的日子不再,出遊時得多帶個相機包。
返台後,另一位主編邀稿,專欄取名「背包客生活」。原本多個包不如少個包的背包客為求名實相符,買包都買成了專家。荷包失血之餘不免感嘆:「行船走馬三分險」的年代,人們出遠門,除了包袱,阿嬤內褲還得縫個暗袋藏銀兩,如今飛機都已經取代了馬匹,可人心不古,「阿嬤暗袋」隨著交通工具演進:防盜、防割、防水等各式貼身安全袋應有盡有,真要統統「包」起來,肯定裹成半具木乃伊!
早年遊走雲貴地區少數民族村寨,最喜歡跟著翻山越嶺去趕集,不過,自始至終兩眼就盯著當地婦女背後,小到針線包,大至一隻羔羊都可以往裡擺的竹簍。此款最原始的背包,既不防水也不防宵小,卻傳承世世代代,可見少數民族有多鍾愛!
今日大理街頭,仍可看到當地年輕人穿著時下流行服飾,身後卻背個傳統竹簍,如此新舊搭配說多潮就有多潮,倘若哪天這竹簍出現巴黎時裝周的伸展台,也不令人覺得太搞怪。
全然「露白」的大竹簍終究沒列入收藏。因為,幾度被搶、被偷的慘痛經驗,背包客除了鑽研各式包款,也細心觀摩他人如何打理行李。在上海曾遇見一位女超人,身上大包小包圍滿腰間,並行閒聊時發現,她在包與包之間都加了登山釦,如此牽一「包」足以動全身的「警報器」,誰人敢欺近?在愛琴海上進行跳島遊的女超人,頭銜要多加個「神力」,這些把床扛在身上的旅者,就算身處郵輪三等艙也怡然自得:倦了,閉目養神,背包墊腳舒適且安全;睏了,鋪好睡袋,背包當枕頭也有一夜好眠。
參加緬甸山區健行,乍聽是不可能的任務,實際上,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輕鬆上路。「格勞高原健行」最大賣點是「菜單」多樣:除了不同路線、不同天數,還可以選擇徒步或騎馬,團員繳完費,大件行李由旅行社負責送至終點茵萊湖,如此貼心服務應該和緬甸人「懶得帶包」有關。緬甸婦女個個「有練過」,頂上功夫真是了得!在曼德勒擁擠的早市裡,頭上堆疊著竹籃、肥料袋或僅是一把青菜,兩手空空邁步逛街者大有人在。
爽快答應,其實心裡發毛
相較於緬甸健行無包一身輕,接下來被「託包」的經驗可就……
那年耶誕節前夕,突然接到來自美國的SOS:「舅舅,這陣子我很忙,爸媽來美國跨年會很無聊,您能不能帶他們一起去旅行?」剛從「New York school of interior design」畢業,首次接到設計案,外甥女想大展身手的壓力可以理解,但是,一想到大牌夫妻檔設計師出國都有業主接送、住宿星級酒店,背包客舅舅雖然爽快答應,其實心裡發毛:當「背包」遇上「行李箱」這節奏哪能成調?最終,這一局,還是被初出茅廬的設計師給設計了,當時手上也有設計案的小妹夫妻居然和工程隊喬出空檔,原本獨遊斯里蘭卡成了三人行!
接下來的情況,有如電視節目《移居世界祕境日本人好吃驚》裡的男女明星,拖著行李箱跋山涉水,尋訪各國偏遠地區的台灣版。低度開發又逢雨季的斯里蘭卡,頗有「祕境」況味:碎石道、黃泥路,大小水漥處處可見。隨著背包客在雨中追巴士、趕火車一路南下來到艾勒,一身名牌的設計師此時已經完全「掉漆」,夜裡,夫妻倆終於投下震撼彈:「因為工程出了些問題,我們已經更改機票,要提早回台灣。」背包客無語。
回眸度假小城艾勒:在街頭發廣告傳單的男子,服飾鮮亮奪目、舞姿亦剛亦柔,神似讚賞有加的吹笛人塑像,兩幅定格的畫面,成為最具斯里蘭卡民族風情的剪影……
再度上路追巴士、趕火車,回到可倫坡。坐在開往機場的計程車裡,設計師滿臉燦笑,彷如慶幸搭上最後一班逃難船;佇立雨中揮了揮手,背包客轉身長吁……咦,幾天來惱人的肩痠突然消失,莫非是及時卸下了兩個大包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