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5日 星期四

【2024第四屆台灣房屋親情文學獎□佳作】蔡憲榮/椅子

家庭鮮活報
【常春藤e起學英語】精選最精采的文章,時而新奇有趣,時而發人深省,透過閱讀喜歡的事物學習英語。 【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7/26 5888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直接訂閱
家家有本經 【2024第四屆台灣房屋親情文學獎□佳作】蔡憲榮/椅子
【回望歲月】風訊子/未曾看過的照片

  家家有本經
【2024第四屆台灣房屋親情文學獎□佳作】蔡憲榮/椅子
蔡憲榮/聯合報
椅子。圖/錢錢

每逢初一十五,在祖先享用過豐盛的飯菜後,就輪到我們在世子孫圍聚一塊,飲食滿桌庇佑。餐桌占據著廚房的核心位置,家人則對應著各自的角色,落坐在自己的座椅。

桌緣與灶台僅一步之遙,阿母頻頻往來於兩邊,張羅著每一餐,也編織著她大半的生活。阿爸總是坐在背對灶台的座位,我則習慣坐在他的對面。

我曾觀察,阿爸左手微顫地端著飯碗時,手肘會不經意抵著左近突兀的頂梁柱。在餐桌上問過幾次,為什麼整個家裡只有廚房正中立了根柱子?他會解釋,在這個家還是阿公當家作主,而他還為他的阿爸做工的時候,這裡仍是一座碾米廠。廚房之上曾經堆放數噸的粟仔(chhek-□),需要額外的支撐,才不至於壓垮廠房。

故事往往點到輒止,後來碾米廠停業,附近收成的稻穀流向另一座巨資企業,我們這家獨資商號,於是蜷身在鄉鎮小街區內,成為農業時代的印記。

米絞(b□-k□)收掉後,阿公逐步清除設備,和家人重新經營這裡的新生活。阿公生前也是坐在背對灶台的位子,那個離料理家務的女人最近、也是柱子基礎坐落的地方。阿爸也像我這樣,坐在阿公對面。

阿母還是來回忙活著。她從桌上的碗碟裡各夾舀了一些湯菜到更小一些的盤皿,再把米飯堆塑成塔。我知道她的用意,拿托盤接過家常素菜,走過餐桌、越過那把阿公與阿爸接續坐過十數年的椅子,走上樓,單獨給隨侍在祖先一側的阿爸,一席過節的滋味。

下樓回到餐桌,又看了一眼那把如今空蕩、緊靠桌緣的鐵餐椅。從那些早已鏽蝕而又被焊接補強的疤痕,我想到之前曾想過把它換掉。那些不斷修補、卻一再裂開的骨架,實在很難相信,足以支撐得起阿爸的重量。

阿爸晚年身心頹敗,但不論初一十五,還是平常的日日夜夜,只要有機會我們都儘量一起用餐。而阿母也像照料阿爸的身體那般,悉心維護那把椅子。此前的每一餐,他與它,在那離母親最近的角落,幾乎就是不變的安排。

晚餐都準備好了,我要媽一起坐下來吃飯,也問起了那張椅子。

「就放著作紀念也好。」我們都知道,阿爸會一直都在的。

●昔時傳統的用餐規矩,坐位的安排,在過往作為碾米廠的老厝,依舊無形也有形的存在。

長幼有序,何者該坐哪個位置,幾乎未變,那是無形的,內化為日常的儀式。父親吃飯的位置,旁邊有一頂梁柱,過去是用來支撐老屋上頭儲放粟仔的所在。此一有形的標誌,同樣是此文重要的隱喻。提示著一個男人的責任,如何辛勤工作,養活全家。

早年祖父坐的那個用餐的位置,後來由父親承傳下來。但時不我予,現代化的碾米廠出現後,這類小型米絞間逐一式微。但他們在用餐時,仍難免想到往事種種。每年初一、十五,母親繼續虔心祭拜父親。家裡依舊保留著,父親吃飯時常坐的鐵椅。

透過此一儀式,作為懷念先輩和對過往生活的敬意,本文隱隱透露了,家族珍惜過往的美好。──劉克襄


【回望歲月】風訊子/未曾看過的照片
風訊子/聯合報
兄妹結伴,到金瓜石參觀「日式四連棟」建築。這是當年採金礦極盛時的日籍職員宿舍,四間宿舍,四個等級。

大夥兒脫下鞋,在值班小姐親切的招呼聲中,踏上榻榻米。熟悉的室內布置,讓我憶起童稚時光。我們沿著路線在室內流連,很想伸手撫摸眼前的家具,回到我們的舊日時光。

「緊來看啊,是灶腳呢!」二哥喊著我們,「哦,戶爐間啊(即日式浴室),還有檜木桶呢!」那樣熟悉的回憶啊,剎時湧入心懷。我國小的課餘時間,可都是在這樣的屋子裡度過的。

學校依慣例,中年級是要挪到分校去上課的,離開本校的嚴謹,我們更有空間活出小孩好動的本領。當時距離日本人撤離台灣約有二十餘年,日式建築,依然可用。寬闊的校園內,多的是鬚長垂地的老榕樹,我們拉著鬚根,盪來晃去。教室內還是木質地板,大夥兒咚咚咚地進出教室,踏著特別響亮的腳步聲。唯獨那光線不足、陰氣森森的廁所,我可不敢去,我都回家解決這等民生大事(下課十分鐘,綽綽有餘)。

同學家就住在日式宿舍區內,周三中午放學了,我們先到他家,書包就丟在玄關。在大人都上班的寂靜午後,沒人理會的孩子,先從分局長家的院子裡玩起。那是經過整理、花木扶疏的日式庭園,我們在大樹下、花園小徑,猜拳、跳躍、呼喊,玩木頭人,天真快樂。

我們也去公會堂(即警分局的辦公室),踏上階梯,窺看大人們的辦公情況。玩了一大圈,最後才回到同學家。在拉開隔間紙門的榻榻米房間內,悠來轉去。從後廊上跳到後院,來到鄰家的矮籬旁張望。偌大的活動空間是小孩子的玩樂天堂。

我們在曾經熱鬧的小村裡遊蕩、探險,豐富了童年時光。

有天,同學正讀著高中的姊姊放學回家,帶了一台照相機,要幫我們拍照。


  訊息公告

人在太空 有恙?無恙?
6月11日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的兩篇國際團隊研究,追蹤並分析太空人的生物樣本資料庫,結果發現受試對象的腎臟排泄、肝臟代謝細胞、與太空環境相關的「眼神經綜合症」、體內維生素含量等普遍出現變化,但多數身體狀態的改變在太空人返回地球3個月內都會陸續恢復正常。

「忍過去就好!」醫師釐清女性更年期迷思
更年期是人生必經之路,許多女性面對更年期身心的不適,往往選擇以忍耐、壓抑的方式來面對,陷入只要熬過這段時間,就能擺脫種種不適感之迷思。然而,更年期所帶來的健康變化,不僅可能造成生活品質下降,影響人際關係,更甚者,還會引起各種慢性疾病,不可不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