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觀察,阿爸左手微顫地端著飯碗時,手肘會不經意抵著左近突兀的頂梁柱。在餐桌上問過幾次,為什麼整個家裡只有廚房正中立了根柱子?他會解釋,在這個家還是阿公當家作主,而他還為他的阿爸做工的時候,這裡仍是一座碾米廠。廚房之上曾經堆放數噸的粟仔(chhek-□),需要額外的支撐,才不至於壓垮廠房。
米絞(b□-k□)收掉後,阿公逐步清除設備,和家人重新經營這裡的新生活。阿公生前也是坐在背對灶台的位子,那個離料理家務的女人最近、也是柱子基礎坐落的地方。阿爸也像我這樣,坐在阿公對面。
阿母還是來回忙活著。她從桌上的碗碟裡各夾舀了一些湯菜到更小一些的盤皿,再把米飯堆塑成塔。我知道她的用意,拿托盤接過家常素菜,走過餐桌、越過那把阿公與阿爸接續坐過十數年的椅子,走上樓,單獨給隨侍在祖先一側的阿爸,一席過節的滋味。
下樓回到餐桌,又看了一眼那把如今空蕩、緊靠桌緣的鐵餐椅。從那些早已鏽蝕而又被焊接補強的疤痕,我想到之前曾想過把它換掉。那些不斷修補、卻一再裂開的骨架,實在很難相信,足以支撐得起阿爸的重量。
阿爸晚年身心頹敗,但不論初一十五,還是平常的日日夜夜,只要有機會我們都儘量一起用餐。而阿母也像照料阿爸的身體那般,悉心維護那把椅子。此前的每一餐,他與它,在那離母親最近的角落,幾乎就是不變的安排。
●昔時傳統的用餐規矩,坐位的安排,在過往作為碾米廠的老厝,依舊無形也有形的存在。長幼有序,何者該坐哪個位置,幾乎未變,那是無形的,內化為日常的儀式。父親吃飯的位置,旁邊有一頂梁柱,過去是用來支撐老屋上頭儲放粟仔的所在。此一有形的標誌,同樣是此文重要的隱喻。提示著一個男人的責任,如何辛勤工作,養活全家。
早年祖父坐的那個用餐的位置,後來由父親承傳下來。但時不我予,現代化的碾米廠出現後,這類小型米絞間逐一式微。但他們在用餐時,仍難免想到往事種種。每年初一、十五,母親繼續虔心祭拜父親。家裡依舊保留著,父親吃飯時常坐的鐵椅。
透過此一儀式,作為懷念先輩和對過往生活的敬意,本文隱隱透露了,家族珍惜過往的美好。──劉克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