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核三重啟公投雖然沒有跨過「通過」門檻,但仍極具指標性意義,因為公投就是政府能源政策的全國性普查。
普查是相對於抽樣調查的概念,抽樣調查是在母體中抽取調查樣本,條件是樣本數必須在一○六八以上,且每一樣本都有均等被抽取的機會;普查沒有抽樣,母體中每一個體都是樣本,因為沒有抽樣,所以不會有抽樣誤差,抽樣調查中一○六八的樣本數,會有正負百分之三的抽樣誤差,例如同意值為百分之卅,代表就同一母體在同一時間做一百次調查,其中九十五次同意值會落在三成三至二成七之間,而另五次調查則會在這個區間之外。當然正負百分之三的抽樣誤差,在統計上是容許的推估值。
而普查沒有抽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沒有抽樣誤差區間,所以核三重啟公投,同意票數為四三四萬一四三二票,不同意一五一萬一六九三票,也就是呈現鐵錚錚的七成四一比二成五八,同意核三重啟的票輾壓了不同意票。
雖然同意與不同意差距顯著,但屏東縣長周春米表示超過七成民眾沒投重啟核三公投,證明超過七成台灣民眾不認同這個花費十一億元公帑的公投;「送水哥」陳聖文講得更直接,他以反對票加上未投票者為母數,認為這代表「全國八成人都不認同」,痛批公投是浪費人民納稅錢。
若這樣的講法是對的,那可會直接打臉總統賴清德。二○二四年大選開票,賴清德得票五五八萬六千餘票、侯友宜四六七萬一千餘票、柯文哲三六九萬四百餘票,換算得票率,分別是四成、三成三五、二成六五,而得票率計算的母數是所有候選人得票的總和;縣長和「送水哥」的算法是以有投票權的人數為母體,若是真的這樣算,當年總統大選選民數有一九五四萬八千餘人,以賴清德得票數和全體選民數的比率,變成支持度只有二成八六。
這次公投投票率奇低,只有二成九五,分析這七成沒有投票的民眾,或許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冷漠公民。他們會認為只要夏天有冷氣可吹,只要不漲電費,只要電廠不要蓋在我家後院就可以了;至於核三要不要重啟、光電風電要不要擴大、燃煤發電要不要持續?統統沒意見。這類冷漠公民不只是對能源政策冷漠,也可能對所有公共政策議題冷漠,認為不差我這一票,所以不會去投票。
第二類是謹慎公民。認為核能議題極端專業,其效益或缺點,擁核反核人士都有道理;光電風電亦有其優缺點,實在無從決定彼此之間如何取捨或競合,因此放棄表達,讓其他人決定。
第三類是認知衝突的公民。就是兩個認知的衝突,亦即政黨認同(認知一)與知識認同(認知二)的掙扎。比如某甲是民進黨的鐵粉,知識學養卻告訴他,選擇核電才是正確的,如此政黨認同與知識認同就會產生衝突,內心必然糾結,如何消除?只有選擇不投票。同樣的藍白支持者,若是在知識認同上支持反核,也會產生這種現象。這就是心理學「認知不和諧」理論所說的現象,解決內心不和諧的方法就是逃避,不做選擇。
所以政策規畫無法、也不必猜測這三類不表態公民的想法,更不能選擇性硬拗說他們是站在「同意」或「不同意」的一方,能源政策只能就這三成表態者的意見去思考擘畫。何況公投結果,每一縣市都是「同意」多於「不同意」,台灣民意對公共政策議題,可難得有這麼樣的一致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