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改組人事大致明朗,財經部會中,有國發會、經濟部、數發部等首長更迭,幅度不小,是經濟政策適時調整的契機。
經濟部長人事最受關注,前部長郭智輝在任期內對傳統產業「痛點」輕描淡寫,主張「讓利中下游」,被外界質疑不諳傳統工業。台灣近年產業政策多以高科技為核心,從「5+2產業創新計畫」、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到「五大信賴產業推動方案」,這些策略固然助台灣登上全球科技浪潮高峰,但在供應鏈重組的關鍵時刻,我們卻長期忽略另一個攸關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傳統基礎工業。
全球供應鏈因地緣政治、碳中和與技術變革而重組,各國無不將產業政策提升至國家安全層級。美國川普政府雖將對台關稅從初步的32%調降至20%,仍高於日韓的15%。更嚴峻的是,美國根據國家安全調查232條款,對進口鋼鐵、鋁製品課徵50%關稅,汽車零組件與銅材也分別被課25%及50%高額稅率。
鋼鐵、工具機、機械零組件、紡織、重電等產業支撐著上百萬勞工就業,一旦遭受進口傾銷、國際關稅與匯率多重夾擊而衰敗,高科技產業也難以獨善其身。台灣已出現明顯警訊:今年上半年工具機出口金額10.1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5.8%,中高階產品在關稅競爭之下,更可能被德、日取代;低價進口鋼鐵暴增50倍,熱軋扁軋鋼品更激增296倍,本土鋼鐵廠面臨極大壓力;全台實施減班休息人數突破3,900人,受關稅衝擊者占比超過六成。
新任經濟部長龔明鑫和國發會主委葉俊顯,都是產業經濟專長,應正視產業的結構性危機,共同規劃將基礎工業納入國家安全戰略,給予與半導體產業同等優先級。
龔明鑫過去在國發會推動前瞻基礎建設,具備政策整合能力;如今接掌經濟部,必然更能瞭解產業界的實際需求。在全球變局下,可積極搭建產業聯盟或控股公司,深化與印太地區雙邊或多邊經濟合作,減少對單一市場依賴,協助企業多元布局,因應當前盛行之貿易保護主義。
此外,數位部政策方向同樣攸關台灣產業未來。新任林宜敬部長將接手數位轉型布局,但台灣數位化政策長期偏向技術導向與政府由上而下規劃,往往忽視中小企業與民眾實際需求。數位化不能只服務高科技巨頭,更要落地到傳統產業與一般民眾生活。
新部長應聚焦縮小城鄉數位落差,改善基礎網路建設,提供易上手的數位工具和培訓。只有讓基層勞工與小型企業能有效運用數位工具,數位政策才能真正提升產業競爭力。
傳統產業多為中小微企業,資金有限且缺乏IT人才。政府可透過補助或稅務優惠推動企業採用雲端服務、企業資源管理和智慧製造方案,建立公開數據平台,讓企業以低成本掌握市場與供應鏈資訊,提高決策效率。數位部應與經濟部攜手,設計適合傳統產業的工業4.0升級路徑,避免數位政策成為少數大企業專利。
傳統產業勞工超過百萬,多數集中於鋼鐵、工具機、汽車零件、紡織成衣等行業,多在中南部就業,構成地區經濟命脈。若產業政策忽視基礎工業,影響不止於個別企業,還會撕裂社會結構,加劇區域發展失衡。政府制定產業政策時,必須兼顧就業穩定與地區均衡發展,並正視進口傾銷造成的不公平競爭。
半導體產業的成功,為台灣贏得全球矚目,但是這不意味著其他產業無足輕重。護國神山固然重要,但護國群山才能形成完整屏障。觀察歐美先進國家政策,皆積極將基礎工業與新創科技融合,以國家力量支援升級轉型。
新任經濟部長與數位部長若能把握機會,翻轉政策思維,台灣便有機會在這波全球供應鏈重組中,將產業基礎打得更深、更穩,真正實現從護國神山到護國群山的戰略布局。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變局中維持競爭優勢,確保經濟發展的韌性與永續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