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聯合報社論/軟土深掘是川普本能,跪美是賴政府本事?


【EASY企管報】內容涵蓋領導統御、經營企畫、財務管理、行銷廣告、職場生涯,增加您在職場上所需的知識。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8/28 第603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空話一籮筐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軟土深掘是川普本能,跪美是賴政府本事?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期待新內閣重視傳統基礎工業
民意論壇 拯救杏壇□重建親師關係
不教防詐□讓孩子淪肥羊
擺爛空轉也是一著?
派系利益能讓位公共利益?
學學李在明靈活有彈性的治國
新閣需要領航員而非專家
避免少子化走向黑子化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空話一籮筐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由於大罷免,台灣社會充滿各種仇恨及降智語言,無法進行理性討論。如今大罷免已過,有些人仍停不下來,繼續在那裡吐情緒。曾說罷不掉徐巧芯就「活不下去」的曹興誠,現在改口說要「搬離信義區」;沈伯洋則說,自己愈溫和,「敵人愈塑造我極端」,一副受迫害者模樣。

這兩人都是自戀狂。曹興誠不斷搬來搬去,看不慣或無法適應某地,就負氣離開。這樣的人,憑什麼來教台灣人怎麼愛國?至於沈伯洋,把所有批評他的同胞都稱為「敵人」;由他帶領認知作戰,不把國家撕碎才怪。如此缺乏民主素養的人,民進黨卻當成大寶貝,也難怪距離民主愈來愈遠。

比起他們的倨傲與自我中心,賴政府官員的空洞無物,則形成奇怪的對比。對美關稅談判了五個月,至今仍在五里霧中,政府始終祕而不宣。唯一確定的是,中華郵政即日起停收寄往美國的小包,民眾只能改用其他國際快遞。

國會好不容易請來鄭麗君報告,問答半天,只得到一句「沒有產業被犧牲」。綠委林岱樺回嗆,「那就不必通過五九○○億元」。次日,卓榮泰特地幫鄭麗君補強字句,「不會犧牲任何產業」。但這不同樣是空話嗎?

同日,對傳產的「無薪假」趨勢,洪申翰糾正說應該稱「減班休息」。遭網譏:改個詞,就不失業了嗎?滿朝避重就輕的高手!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軟土深掘是川普本能,跪美是賴政府本事?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台美關稅談判情勢,可能比外界想像嚴峻得多。領軍談判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兩度說明談判進展,月中記者會強調爭取關稅不疊加,外界「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聽得「霧煞煞」;兩周後打破副閣揆慣例到立院備詢,卻仍語多保留,最後連民進黨立委林岱樺都聽不下去,直嗆如果沒有產業被犧牲,那就不用通過五千九百億元特別條例了!

美國的全球關稅談判,賴政府得意稱台灣是第一批談判的對象,結果卻是最後一批公布的國家,並且談出比日、韓還高的百分之廿疊加關稅,賴政府只能以「暫時性」稅率安撫國人。但除了半導體關稅「剉著等」之外,到底哪些產業會被犧牲,在賴政府的黑箱裡還找不到答案,外界只能猜測,汽車、農糧產品等市場開放問題,都不樂觀。

更令人不安的是,護國神山會不會走山、台積電會不會變成美積電?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日前表示,美國總統川普希望把對台積電的補助轉換成股權。《華爾街日報》則報導,商務部目前並不打算入股台積電,但如果川普政府真要索取股份,台積電打算退還補助金拒絕美國政府入股。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也澄清,美國政府已宣布不入股了。不過,台積電變美積電的疑慮仍未解除。

當初台積電迫於國際現實,宣布以六百五十億美元赴美投資設廠,蔡政府只想著打包台積電當外交伴手禮。川普上台後,台積電被迫加碼千億美元投資,賴政府同樣樂當推手,並稱台積電核心技術仍然根留台灣,不會影響台灣投資;為了自圓其說,甚至把台積電赴美投資和被迫加碼,形容成「壯大台灣」。

但川普的胃口,超乎想像。川普以美國政府保有特別股為條件,同意日本製鐵收購美國鋼鐵;五角大廈也成為美國稀土礦營運商的大股東;又允許輝達和超微出口高階晶片到中國大陸,但百分之十五營收需上繳美國政府。川普更把對晶片的補助轉換成股權,取得英特爾百分之十股份,並一度傳出對台積電也有相同的要求。

美國政府想入股台積電,目的不只在獲利,而是要搶回川普所稱被「偷走」的晶片產業。台積電快要被連根拔起,賴政府還要用「壯大台灣」來唬弄國人嗎?雖然台積電拒絕美國政府入股,但如果川普真要橫柴入灶,台積電最後不一定能守住城池,但毫無疑問,台積電的腰桿,的確比賴政府挺直得多。

賴政府對川普政府得寸進尺與軟土深掘的風格,應有深刻體會,鄭麗君在記者會就有第一手描述:一方面,美國極度壓縮各國談判時程;另一方面,每次赴美談判都有新變化,隨著各國跟美方談判進展過程,美方期待、談判議題也會逐漸擴增,甚至要求也會升高。這堂川普談判課,台灣預繳的學費已難估計,未來還要繼續繳納的費用,國人恐負擔不起。賴政府的豪華貢禮,只是美國軟土深掘的起點。

川普需索無度,台灣或許無法完全拒絕,但賴政府判斷錯誤、策略偏失,讓台灣付出更大代價。例如,台積電赴美投資原是寶貴籌碼,卻早被當成貢禮送走了;兩岸關係原有機會作為平衡槓桿,賴政府卻只想著抗中保台;國會、反對黨和國內民意原可作為對美談判的三道防線,賴政府卻全力解構國會、追殺在野、踐踏民意,長城既毀,美國自然長驅直入。

賴政府對內剽悍、對中嘴硬、對美懦弱。軟土深掘是川普的本能,予取予求卻是賴政府的本事,更讓國人擔心,百工百業皆成刀俎下的魚肉,台積電恐怕也遲早變成美積電。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期待新內閣重視傳統基礎工業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內閣改組人事大致明朗,財經部會中,有國發會、經濟部、數發部等首長更迭,幅度不小,是經濟政策適時調整的契機。

經濟部長人事最受關注,前部長郭智輝在任期內對傳統產業「痛點」輕描淡寫,主張「讓利中下游」,被外界質疑不諳傳統工業。台灣近年產業政策多以高科技為核心,從「5+2產業創新計畫」、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到「五大信賴產業推動方案」,這些策略固然助台灣登上全球科技浪潮高峰,但在供應鏈重組的關鍵時刻,我們卻長期忽略另一個攸關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傳統基礎工業。

全球供應鏈因地緣政治、碳中和與技術變革而重組,各國無不將產業政策提升至國家安全層級。美國川普政府雖將對台關稅從初步的32%調降至20%,仍高於日韓的15%。更嚴峻的是,美國根據國家安全調查232條款,對進口鋼鐵、鋁製品課徵50%關稅,汽車零組件與銅材也分別被課25%及50%高額稅率。

鋼鐵、工具機、機械零組件、紡織、重電等產業支撐著上百萬勞工就業,一旦遭受進口傾銷、國際關稅與匯率多重夾擊而衰敗,高科技產業也難以獨善其身。台灣已出現明顯警訊:今年上半年工具機出口金額10.1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5.8%,中高階產品在關稅競爭之下,更可能被德、日取代;低價進口鋼鐵暴增50倍,熱軋扁軋鋼品更激增296倍,本土鋼鐵廠面臨極大壓力;全台實施減班休息人數突破3,900人,受關稅衝擊者占比超過六成。

新任經濟部長龔明鑫和國發會主委葉俊顯,都是產業經濟專長,應正視產業的結構性危機,共同規劃將基礎工業納入國家安全戰略,給予與半導體產業同等優先級。

龔明鑫過去在國發會推動前瞻基礎建設,具備政策整合能力;如今接掌經濟部,必然更能瞭解產業界的實際需求。在全球變局下,可積極搭建產業聯盟或控股公司,深化與印太地區雙邊或多邊經濟合作,減少對單一市場依賴,協助企業多元布局,因應當前盛行之貿易保護主義。

此外,數位部政策方向同樣攸關台灣產業未來。新任林宜敬部長將接手數位轉型布局,但台灣數位化政策長期偏向技術導向與政府由上而下規劃,往往忽視中小企業與民眾實際需求。數位化不能只服務高科技巨頭,更要落地到傳統產業與一般民眾生活。

新部長應聚焦縮小城鄉數位落差,改善基礎網路建設,提供易上手的數位工具和培訓。只有讓基層勞工與小型企業能有效運用數位工具,數位政策才能真正提升產業競爭力。

傳統產業多為中小微企業,資金有限且缺乏IT人才。政府可透過補助或稅務優惠推動企業採用雲端服務、企業資源管理和智慧製造方案,建立公開數據平台,讓企業以低成本掌握市場與供應鏈資訊,提高決策效率。數位部應與經濟部攜手,設計適合傳統產業的工業4.0升級路徑,避免數位政策成為少數大企業專利。

傳統產業勞工超過百萬,多數集中於鋼鐵、工具機、汽車零件、紡織成衣等行業,多在中南部就業,構成地區經濟命脈。若產業政策忽視基礎工業,影響不止於個別企業,還會撕裂社會結構,加劇區域發展失衡。政府制定產業政策時,必須兼顧就業穩定與地區均衡發展,並正視進口傾銷造成的不公平競爭。

半導體產業的成功,為台灣贏得全球矚目,但是這不意味著其他產業無足輕重。護國神山固然重要,但護國群山才能形成完整屏障。觀察歐美先進國家政策,皆積極將基礎工業與新創科技融合,以國家力量支援升級轉型。

新任經濟部長與數位部長若能把握機會,翻轉政策思維,台灣便有機會在這波全球供應鏈重組中,將產業基礎打得更深、更穩,真正實現從護國神山到護國群山的戰略布局。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變局中維持競爭優勢,確保經濟發展的韌性與永續性。

   
民意論壇
拯救杏壇□重建親師關係
楊智強/嘉義縣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聯合報
教師曾備受尊崇,然而近年來,一場離職潮正在中小學教育現場蔓延。這不再是過去因月退俸而提早享樂的功成身退,而是不堪重負故而被迫選擇的逃離,這場危機正嚴重侵蝕台灣的教育根基。

今年一項親師教育困境調查顯示,高達三成八的教師考慮在未來三年內離開教職,預示著大規模師資流失的潛在風險。甚至連應服務一定年限的公費生,寧願違約賠款也要離開,這無疑是對教學環境最沉痛的控訴。

教師離職潮湧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許多家長將自己定位為「教育消費者」,使得親師關係從合作夥伴變質為主顧性質,因而產生潛在衝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處理投訴與質疑,教學熱情在一次次應對中被消磨殆盡。

加上繁重的行政工作與無止境的評鑑、會議,壓縮了教師的備課時間,使他們不得不將工作帶回家,模糊了生活與工作的界線。此外,教師在面對學生脫序行為時綁手綁腳,深怕管教不當而引發投訴,最終導致動輒得咎又為難的困境。

這場離職潮造成的影響正衝擊著當前教育生態。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提早離場,導致教學經驗出現斷層;為填補人力空缺而大量聘用代理教師,其不穩定的工作模式也影響了教學的連貫性。當教師們普遍感到心力交瘁,整體教育士氣勢必低落,形成惡性循環。

要逆轉這場危機,家長應調整認知,回歸協作夥伴的角色,重建親師信任關係,一起為了孩子更好而努力。政府與學校應簡化不必要的行政流程,讓教師能將重心回歸教學;同時,教育部應為教師提供更符合實務的法律保障,讓他們不再感到孤單無助。

教師是國家未來的領航者,一旦選擇「自動退場」,損失的不僅是個人的職涯,更是犧牲無數孩子的學習環境,葬送國家社會的未來。

   
不教防詐□讓孩子淪肥羊
范振家/大學兼任教師(高雄市)/聯合報
警政署統計,過去八年,十八歲以下遭詐騙人數翻了三倍,九成九以上集中於十二至十八歲。這群被冠上「數位原生世代」光環的孩子,最熟悉的不是課本,而是手機遊戲與社群平台;最熟練的不是課堂知識,而是手指滑動。然而在真實世界裡,他們卻成為詐騙集團最肥沃的獵場。

諷刺的是,當詐騙犯罪已成全民公敵,教育部的十二年國教課綱卻對數位安全與防詐教育隻字未提。課綱強調的「自主」,往往淪為抽象口號與意識形態灌輸,卻缺乏與現實風險的連結。學生或許能在課堂上背出「民主價值」或「在地文化特色」,在日常生活中卻連真假簡訊都分不清,輕易被一個網址連結所騙。當孩子在現實世界裡一次次失守,教育「自主」究竟剩下多少真義?

「數位原生世代」不過是懂得滑手機的幻影,他們能在遊戲平台神速操作,卻看不出點數詐騙陷阱;能在社群上與人互動,卻可能因一則假投資廣告而一生盡毀。若教育部真在意孩子的「自主行動」,難道不該先教會他們如何守護自己的人格與人生?否則「自主」無非是讓孩子在空洞的口號下,直接進入詐騙集團的大門。青少年因媒體識讀能力不足而受害,成年人則因貪婪、孤獨與僥倖而掉入陷阱。被害者一批批誕生,詐騙市場自然持續擴張,這就是詐騙產業永遠繁榮的理由。

課綱雖列有「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聽起來冠冕堂皇卻缺乏任何具體的防詐內容。它教學生「批判媒體」,卻不教「如何識破釣魚網站」;它談「資訊倫理」,卻不教學生「如何保護個資」;它高舉「公民參與」,卻刻意忽略「網路安全」。

教育部滿足於課綱上的漂亮字眼,卻把孩子赤裸裸地暴露在數位危機裡,這不是教育而是卸責。

當詐騙已成為台灣最大的治安威脅,教育應幫助學生面對真實世界的挑戰。沒有數位安全,何來「自主行動」?

課綱必須立刻將「數位安全與防詐教育」納入核心,讓教材案例化、動態化,隨詐騙手法更新,並結合資訊、公民與生活教育,唯有如此才能讓詐騙市場失去獲利空間。若再不重視防詐意識教育,最後只會落得徒有台灣意識卻無自保能力,成為任人宰割的詐騙豬仔。

   
擺爛空轉也是一著?
谷凡/公務員(新北市)/聯合報
民進黨欲在立院發動「類政變」大罷免挫敗後,執政的正當性已然掃地。依照全世界的憲政先例,早該師法左右共治模式任命在野認可之閣揆,或與在野協商籌組聯合政府,以建立民主政治之「責任政治」。

然而,民眾在八二三後仍看著賴清德與卓榮泰上演「周瑜打黃蓋」的慰留戲碼,僅歹戲拖棚更換無關緊要的閣員,幾近擺爛。此僵局不解,未來三年立院通過、總統公布的法律,行政院大可不編列預算;動輒提起憲法訴訟,現在又無法順利補足大法官進行憲政仲裁,國政只能陷入無窮空轉。

但或許這樣的擺爛與空轉另有意圖,是在伺機盤算等待立院對閣揆提出不信任案,通過後使閣揆去職,便可同時呈請總統解散立院。如此一來,既可塑造在野對執政黨窮追猛打的被害者形象,又能遂行改選國會終極目的,在現行賴卓體制半點不讓的風格下,或許只剩下這最後一步棋可走。

   
派系利益能讓位公共利益?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行政與國際事/聯合報
大罷免大失敗後,不僅衝擊賴清德總統政治聲望及權力基礎,對內將產生派系權力挑戰,政黨間也須尋求新互動模式,避免陷入執政困境。昨天內閣宣布改組,十六位閣員調整異動。賴清德同時任命徐國勇接任黨祕書長,宣布四項黨部人事調整,強調方向是「年輕化、專業化」,黨政同步調整,冀藉此回應新的民意需求。

兩次大罷免連續失敗,會否迫使賴從權力集中化,回歸民進黨傳統的派系共治權力結構,以消弭派系的潛在挑戰及明年地方選舉的諸多困境?

首先,賴與正國會的競爭與合作。在中央可以政治及黨政結盟,但地方則充滿競爭關係。大罷免失敗,正國會雖表力挺,然正國會成員有意尋求新北市、高雄市及台南市長黨內初選,卻分別與新潮流及蘇系產生衝突。賴可能捨正國會林右昌、新系潘孟安,而選擇與蘇系蘇巧慧合作,支持其參選新北市長嗎?在高雄市長及台南市長黨內初選,新系會持續壓制正國會出身的林岱樺及陳亭妃?

其次,賴蔡再度結盟?雙方在八二三後會面,賴任命親英系的徐國勇擔任黨秘書長,可視為與英派結盟示好。蔡英文與蘇貞昌的爬山政治學,向賴示意權力不應集中而是分享。賴須作出抉擇,是要堅持集權路線冒被孤立的風險?還是調整策略分權,透過重建派系共治來穩固權力基礎?

復次,鞏固黨內廣泛性權力基礎。民進黨傳統權力結構組成,係由各派系組成複雜的權力網絡。通過重新激活與這些派系的合作關係及權力資源交換,賴可在黨內建立更穩固的支持基礎,防止黨內反對力量崛起。特別是若能提供各派系足夠的政治資源與權位,或有助於穩定黨內局勢,此次內閣官員及黨務主管調整正是對此回應。

再者,派系擁有強大的基層動員能力。透過派系合作,重建政府與基層民眾的連結,增強政策推動及選舉動員能力,進而提升施政滿意度及支持度。

最後,通過理性設計的派系權力分配,可實現政治制衡及權力監督。這種平衡術在台灣政治發展史上屢見不鮮,往往是總統穩固權力的有效手段。

賴清德回歸派系政治雖是必然選擇,卻需具超越派系無我精神;理想方案應是,既能保持總統的決策自主,超越個別派系壟斷,保有最終決定權;也能確保各派系獲益,但要避免派系利益凌駕於公共利益,這需要賴展現高超的政治平衡術。

   
學學李在明靈活有彈性的治國
楊柔遠/退休媒體工作者(台北市)/聯合報

南韓總統李在明在白宮和川普總統見面,李在明百般迎合討好川普;甚或開玩笑建議川普到北韓蓋川普大樓,在那兒打高爾夫。李在明拚命親舔川普,但最後美國對韓國的關稅還是維持一成五。外界以為李在明不值得。

我以為,李在明事先和幕僚都已做過沙盤推演,知道這次訪美要規避對韓國的不利,所以議題設定將「不希望、不想要川普做的事」列為優先。

不要被羞辱成澤倫斯基第二、不要討論駐韓美軍費用、不要談南韓國防預算從GDP的百分之二點三二向上提高、不要說駐韓美軍戰略靈活、不要提出「台海有事」南韓的角色、不要研究南韓投資美國三五○○億美元要如何分潤、不要觸及南韓採購一千億美元的美國能源要買什麼、不要碰韓國開放美國牛肉畜產品進口。所有這些韓國不想談的,只要川普一開口,所要求的條件都是韓國無法承受之重。川普希望美取得駐韓美軍基地的土地所有權,李在明也是顧左右而言它,敷衍敷衍。

購買百架波音飛機,投資一五○○億美元振興美國造船業,都在原來清單上。有些人認為,李在明對川普的巧言令色、虛應故事有失總統風範。我以為,和川普這樣的商人談事,以韓國對美是貿易出超大國的角色,一定要想辦法將損失控制在最小,這就是「智者能以小事大」。

川普是一個高傲自大、言而無信、信口開河、昨是今非的總統,他做美國總統的行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到」,離他愈遠愈好。他把總統的高度降低,完全是一個商人買辦,和這樣的人談事,只有想辦法務虛不務實;實際的問題,留給專業團隊去談才有意義。

李在明是窮苦出生,他曾說「只要為韓國好,我可以從胯下爬過去」。李在明很周延,邀請川普參加APEC年會,同時也請前國會議長到北京邀習近平參加APEC年會。李在明的靈活有彈性,可以給賴清德參考。賴清德雖然進不了白宮和川普談,但是很多作為可以靈活修正,對治國有幫助。

抗中保台、陸客陸生來台、兩岸觀光互訪、陸配等問題,都可有彈性的做法,而不是「賴十七條」一出就板上釘釘。「非核家園」雖是當年林義雄的理想,重啟核三公投結果顯示能源政策該靈活調整。若在自己眼裡,反對黨都是敵人、「雜質」,非但無法捆綁反對黨,還只會把自己的思路困住。

   
新閣需要領航員而非專家
禹拜/大學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政院昨公布「AI行動內閣2.0」,共有十六位閣員異動。

社會上常有一種直覺:部會首長必須精通專業,不能讓外行領導內行。因此,總是認為教育部長應該由大學校長出任,體育部長最好是奧運金牌選手,文化部長則由藝術大師擔任,衛福部長理應由醫界大老擔綱。這種推論固然合乎直覺,因為專業對口似乎才能彰顯專業權威;然而,政務官的真正定位並不是專業第一人,而是政治責任的承擔者。

政務官就是由政治任命的部會正副首長,要對政策決定負責,承受輿論批評與立法院監督,並在總統與行政院長的施政方針下推動改革。這個角色更像政策領航員而非技術專家。專業意見與細節執行則應由事務官與幕僚提供,政務官的責任是整合不同意見、跨部會協調、拍板定案,並向國會與民眾清楚說明。如果只懂專業,卻不懂政治運作與社會溝通,往往會落入「理念正確、手段失靈」的不稱職窘境。

即將卸任的經濟部長郭智輝與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兩人均來自企業界,專業毋庸置疑。外界一度期待他們能將企業效率帶進政府,卻因缺乏政治協調力與官僚經驗,在短短十五個月內以去職收場。

相較之下,當年來自裕隆集團高層的林信義同樣出身產業界,卻能在經濟部長與經建會主委任內兼顧戰略、實務與政治現實,成功推動政策並留下正面評價。這些案例凸顯,政務官成敗的關鍵不在專業多深,而在能否調整身段、駕馭政治環境並推動政策落實。

放眼國際,美國故總統雷根更是一個典型例子。他不是職業政治家,而是演員與工會領袖出身,但他清楚自己的角色:抓住大方向、有容人之量,懂得任用專業幕僚,並以簡單有力的語言激勵人民、重建信心。正因如此,雷根被譽為近五十年來最受推崇的美國總統。這顯示,真正的領導者不必是最精深的專家,而是能整合專業、凝聚人心、引領方向的人。

因此,衡量誰適合當政務官,至少應具備五項條件:第一,擁有宏觀視野,能將部門績效置於國家整體利益下思考。第二,具備政治協調力,能與總統、行政院、立法院及社會各界互動。第三,懂得用人與授權,願意信任專業幕僚而非事必躬親。第四,能決斷且勇於承擔,在爭議中拍板定案並承受後果;第五,具備快速學習能力,能在陌生領域調整思維,避免陷入「只懂專業細節、不懂治理全局」的局限。

展望未來,政府延攬跨界人才時,不應再拘泥於專業履歷的迷思。除了專業背景,更要評估人選的協調力與治理經驗;必要時,還可設計過渡支持機制,例如安排政策副手協助新任部會首長熟悉官僚體系,或強化智庫與顧問的支援,減少適應落差。唯有在專業與政治之間搭建橋梁,跨界人才才能真正發揮所長,而不致重蹈郭、劉二人的覆轍。

總之,政務官不是單純的專業代表,而是能把專業轉化為政策、並在政治環境中推動落實的人。如果社會仍以專業背景作為唯一判斷標準,只會不斷重演「專業強、政治弱」的挫敗。真正適任的政務官,應像雷根那樣,能領航團隊、善用專家、激勵民心,讓專業與政治在治理中相輔相成。

   
避免少子化走向黑子化
鄧敏宏/中華牧人關懷協會馬賽城南/聯合報
近日內閣改組討論喧囂塵上,教育部長屢被點名,遭批評對教育改革與教育現場的專業支持毫無作為,「校園愛心球」、「限制第七節排課」、「教師身心調適假」、「代理教師缺聘大逃亡」等爭議不斷,但仍獲留任。事實上,教育亂象層出不窮已是結構性問題,若思維不改,再換幾個教育部長也一樣。

大約一周前筆者在臉書上收到留言。暑假期間,半夜凌晨,一群十一至十六歲間的青少年擅自翻牆進入私家泳池戲水,且將場地物品毀損;泳池主人報警、警方找到人詢問後,發現這群孩子多半來自單親或照顧功能缺乏的家庭,青少年家長表示願意賠償財物損失,場地主人也願意和解。

雖然這類消息不太受到主流媒體關注,但卻告訴我們,社會中有許多孩子缺乏家庭照顧,也缺乏教育單位有效的引導,例如於暑假期間對這些有活動需求的兒少們提供合宜的活動空間。若沒有合適的安排,在家長無法負荷照顧的狀況下,孩子就可能發生脫序行為。

教育部在七月研擬「校園愛心球」、「限制第七節排課」的計畫,其實為德不卒;只開放球具借用且要學校老師支援,這種做「半套」的政策思維,是教育政策、社福政策之所以總是停留在「補破網補不完」的主因。

在香港,有周一至周六全日開放的青少年中心,內有撞球、羽球、線上遊戲、桌遊、音樂教室等設施,由社工或教育人員進駐,提供社區青少年聚集及活動場地。反觀台灣雖在社區中廣設長青食堂、長輩照顧據點,但兒少活動空間、特別是專屬青少年的空間,相較之下則是付之闕如。

筆者在宜蘭蘇澳地區主持「馬賽城南小屋社區共學中心」,主要就是提供馬賽地區兒少課後及寒暑假期間的照顧工作,為在地兒少設計與規畫課後學習、人際交流系列課程及活動。兒少據點以一所公立國中學區為服務範圍,一年經費約五百萬元,若在全台灣約七百所公立國中學區皆設置一座兒少據點,一年經費約卅五億。台灣一年的教育總經費約三千億,卅五億只是尾數。

少子化浪潮下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特別是照顧弱勢家庭的孩子,才能避免「少子化」走向「黑子化」。

   
晶片稅100%課到誰?半導體業者:轉單效應已發生
8月6日在白宮的記者會上,川普無預警宣布,晶片稅率將高達100%,「我們將對晶片與半導體施以非常巨大的關稅,但好消息是,像蘋果這樣承諾在美國蓋廠的公司,不會被收費。」筆記型電腦、伺服器、電腦主機、通訊器材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也都高達7成以上,更可能受到晶片稅波及。

雨很大,不要再講 「It rains cats and dogs」了!
要下班了,雨下得很大, Sam 想要表達關心,特意提醒英國籍同事,外面雨下得好大,於是他說:"It rains cats and dogs."同事表情呆了一下。Sam 覺得很奇怪,就問同事這樣說有何不妥。同事說,這用法比較 old-fashioned,現在 native speakers 沒有人這麼說,他才一時沒意會過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